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修》精品课程教学大纲.

《思修》精品课程教学大纲.

《思修》精品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性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颁发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5号文件明确了高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规定为一门必修课。

目的是对高校一年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以及健康心理培养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课程既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也有突出的理论性、知识性,还具有极强的现实性与实践性。

课程目标和任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的教育,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使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大学生活特点,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自觉培养优良学风;认清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目标,立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认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点意义,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认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重点、难点、热点㈠本章学习重点第一,理论方面的重点是掌握“八荣八耻”的科学内涵以及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这是学好本课程的基础。

第二,知识方面的重点是了解时代特征与历史使命,明确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和成才目标的内容,这是积极适应新的环境、塑造新形象的必要条件。

㈡本章学习难点道德与法律是一个社会赖以发展和稳定的两大最基本、最重要的行为准则。

如何在理解“八荣八耻”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把“知”与“行”统一起来,自觉融入社会,成为合格社会成员是本章学习的难点。

㈢本章学习热点古人云:“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倡导“八荣八耻”的现实意义以及学习本课程与大学生成长的关系是青年大学生探讨与思考的热点问题。

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与中学生活相比,大学生活的变化:㈠学习要求的变化㈡生活环境的变化㈢社会活动的变化二、提高独立生活能力㈠确立独立生活意识㈡虚心求教、细心体察㈢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三、树立新的学习理念㈠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㈡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㈢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㈣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四、培养优良学风㈠勤奋㈡严谨㈢求实㈣创新第二节肩负历史新使命一、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㈠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㈡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二、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㈠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㈡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㈢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㈣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三、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㈠理想远大、热爱祖国㈡追求真理、善于创新㈢德才兼备、全面发展㈣视野开阔、胸怀宽广㈤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第三节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一、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内容:㈡提出的意义:㈢学习和实践的意义:二、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第四节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㈠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㈡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㈢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方法㈠注重学习科学理论㈡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㈢注重联系实际㈣注重知行统一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教学目的和要求正确理解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明确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自觉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正确认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把理想化为现实。

重点、难点、热点㈠本章学习重点第一,理论方面的重点,深入理解实现个人理想和实现共同理想、远大理想的关系。

第二,知识方面的重点,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㈡本章学习难点在确立理想和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㈢本章学习热点在确立和实现个人奋斗目标的过程中,怎样看待和取舍眼前利益、长远利益,是大学生思考的热点问题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㈠理想的含义与特征㈡信念的含义与特征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㈠理想信念的作用㈡理想信念与大学生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一、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㈠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㈡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㈢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革命性和崇高性相统一的思想体系,是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自身解放的理论指南㈡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㈢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第三节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一、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㈠立志当高远㈡立志做大事㈢立志要躬行二、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㈠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长期性)㈡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艰巨性与曲折性)三、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㈠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㈡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㈢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教学目的和要求把握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了解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认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明确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是统一的,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的形势下更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自觉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做忠诚的爱国者;了解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握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的基本要求,把弘扬时代精神与弘扬民族精神有机结合起来。

重点、难点、热点㈠本章学习重点第一,理论方面的重点是深刻理解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

第二,知识方面的重点是正确理解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掌握如何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内容。

㈡本章学习难点学习爱国主义的关键是将爱国之志、报国之情转化为效国之行,也就是如何在实践中把“知”和“行”统一起来,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

㈢本章学习热点爱国主义问题本身便是中国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何认识全球化和本土化的深刻矛盾,为什么还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第一节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㈠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㈡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㈠热爱祖国、矢志不渝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㈢维护统一、反对分裂㈣同仇敌忾、抗御外侮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㈡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㈢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㈣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第二节新时期的爱国主义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㈠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㈡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二、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㈠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要弘扬爱国主义㈡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三、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㈠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㈡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四、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㈠时代精神的内涵㈡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第三节做忠诚的爱国者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㈠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承担起对国家应尽的义务㈡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㈢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二、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三、增强国防观念㈠增强国防观念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㈡增强国防观念的重要意义四、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价值人生教学目的和要求正确认识人生目的对人生实践的重要作用,明确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科学的人生观;了解人生态度与人生观的关系,端正人生态度;正确把握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立志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自觉协调自我身心各方面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对待人生环境和处境。

重点、难点、热点㈠本章学习重点第一,理论方面的重点,认清错误的人生观的实质与危害,理解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的时代内涵。

第二,知识方面的重点,人生人价值评价的标准,人生价值实现的方法和条件。

㈡本章学习难点深切体会和正确处理自我身心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㈢本章学习热点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人享受生活、焕发生命、完善自我、服务社会,这样的人生态度是如何形成的?我们该怎样去培养?第一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一、世界观与人生观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㈠人生态度与人生观㈡端正人生态度四、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几种错误的人生观:㈠反对拜金主义人生观㈡反对享乐主义人生观㈢反对个人主义人生观第二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一、价值观与人生价值二、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㈠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㈡人生价值的标准㈢人生价值的评价三、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㈠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㈡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条件四、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一、协调自我身心关系二、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㈠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应坚持的原则㈡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三、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㈠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

㈡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

㈢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性。

㈣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自由与承担社会责任、义务的统一关系。

四、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㈠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

㈡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

㈢深入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道德的起源与本质,正确把握道德的功能与作用;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辨析道德建设中的错误思潮;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明确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把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提高进行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