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吴冠中简介(新版)

吴冠中简介(新版)

吴冠中简介(新版)一、人物简介吴冠中(20张)吴冠中(1919年至2010年6月25日),江苏宜兴人。

主要成就:法国文艺最高勋位。

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

文学代表作有《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二、艺术成就被“中国抽象国画之父”、“世界经济哲学之父”朱明誉为:[1]“中国大师级艺术家”。

三、艺术生平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曾任教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1950年秋回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2010年6月25日23点52分吴冠中先生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1岁。

四、吴冠中讣告清华大学在26日发出的讣告称:我国杰出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中国共产党党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清华大学教授吴冠中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遵照吴冠中生前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清华大学为其举行追思会。

五、从艺历程从无锡师范初中部毕业后,吴冠中考入浙江大学代办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36年转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从李超士、常书鸿及潘天寿等学习中、西绘画。

1942年毕业,任国立重庆大学助教。

1946年考取公费赴法国留学。

1947~1950年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J?苏弗尔皮教授工作室进修油画;同时在A?洛特工作室学习,并在卢佛尔美术史学校学习美术史,各项成绩优异。

吴冠中1950年秋返国。

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

吴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于风景油画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

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

从70年代起,吴冠中渐渐兼事中国画创作。

他力图运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现代精神,吴冠中作品图册(41张)并探求中国画的革新。

作为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育。

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又勤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

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

六、晚年生活年近90岁,眼见自己作品在拍卖市场行情越来越高,吴冠中却一反常态将作品捐赠给了各大美术馆。

他自己清醒地感觉到:自己的作品,越是下一代的越理解。

所以他的作品要尽可能地留下来,留在美术馆,让后面人有所参考。

这位身材瘦弱的南方老人以强大的精神力行了自己对鲁迅精神的继续,对社会责任的承担。

因为在他看来,走上艺术的路,就是要殉道。

他还说,要做好艺术,还需要痛苦,而他的心永远被苦缠绕着。

生前吴冠中一直不断地提起,自己的艺术生涯的发端是因为朱德群的一句话。

1936年之前他可能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未来会成为一位画家,在之前他就读于浙江大学代办的省立工业职业学校,他希望以实业干就一番大事。

但一场为期三个月的新生校际联合军训改变了他的命运。

当时就读于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朱德群因为个子大,排在队伍的前头,排队尾的小个子吴冠中与他聊天,知道朱德群是学画的,吴冠中说,“我也喜欢画画。

”朱德群就建议他放弃电机专业,并带他去参观“杭州艺专”。

吴冠中在自传《我负丹青》中这样形容那次参观给他带来的人生巨变“我看到了前所未见的图画和雕塑,强烈遭到异样世界的冲击。

我开始面对美,美有如此魅力,她轻易就击中了一颗年轻的心,她捕获许多童贞的俘虏,心甘情愿为她奴役的俘虏。

十七岁的我拜倒在她的脚下,一头扑向这神异的美之宇宙。

”在北京已经居住了60年,但是吴冠中乡音未改。

采访中,吴冠中还会停下来问一句:“我说的话能听懂吗?”事实上,这种执著还表现在其敢说话、敢于对抗上,或许这与其崇拜鲁迅有关。

在2009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中,就有其精神父亲鲁迅的形象与野草共生出现在作品《野草》中。

吴冠中告诉记者,“鲁迅我是非常崇拜的。

我讲过一句很荒唐的话:300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鲁迅。

那时受到很多攻击,说齐白石和鲁迅怎么比较。

我讲的是社会功能。

要是没有鲁迅,中国人的骨头要软得多。

”记者去年前往吴冠中家中采访时,他家中也摆着雕塑家熊秉明所作的牛,从中不难看出吴冠中对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推崇。

而对鲁迅硬汉精神的继承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他不断地对一些艺术现象开火。

197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画展的吴冠中,在当年的文代会上当选为中国美协常务理事。

在第一次理事会上,吴冠中对“政治第一、艺术第二”开火,整个会场没有人敢接他的话茬儿。

之后吴冠中把自己多年对美术的思考写成了《绘画的形式美》、《造型艺术离不开人体美》、《关于抽象美》等文章,系统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出要打一场“创造新风格的美术解放战争”。

1992年,吴冠中所写的《笔墨等于零》在明报周刊上发表以后,在美术界引起广泛关注,艺术评论家贾方舟告诉记者,80年代中国美术界还比较禁锢,但吴冠中敢言,毫不顾虑地说出自己的革新之言,“他是中国现代艺术的启蒙者。

”七、不幸逝世据新华网北京2010年6月26日电,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于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1岁。

遵照吴冠中生前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

吴冠中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也是著名教育家,为中国绘画的传承、发展、创新作出了巨大贡献。

八、生前捐赠吴冠中在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与新加坡有深厚渊源。

2008年9月,高龄89岁的吴冠中将个人113幅,当时价值约6600万新元的画作捐给新加坡美术馆,在中国和新加坡引起很大反响。

就在6月25日,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宣布,中国当代画家吴冠中再赠5幅水墨作品给香港艺术馆作永久收藏,作品将于7月23日在香港艺术馆举行的“独立风骨吴冠中捐赠展”中亮相。

据介绍,这次香港艺术馆获赠的5幅画作均为水墨作品,其中4幅为今年的新作,包括《休闲》、《幻影》、《梦醒》和《巢》,另一幅为2001年创作的《朱颜未改》。

九、大事年表1919年8月29日(阴历闰七月初五)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闸口乡一个农民家庭。

1926年,就读吴氏小学。

1930年,入宜兴县县立鹅山小学学习。

1931年,小学毕业,考入无锡师范学校。

吴冠中珍贵照片集(2)(16张)1934年,完成三年师范初中,入读浙江大学代办的工业学校电机科。

1935年,投考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1936年,入国立杭州艺专习西画,兼学中国画及水彩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校长林风眠率领全校师生,与人民一起撤离杭州。

1938年,艺专附中结业,升入本科学油画,师事常书鸿及关良。

同时亦学习中国画。

1940年,转学中国画,成了潘天寿的学生,临摹了不少历代绘画精品。

1941年,仍迷恋油画色彩,转回油画系。

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1943年,于四川重庆沙坪坝青年宫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

1946年,考取全国公费留学绘画第一名。

1947年,就读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

1948年,作品参加巴黎春季沙龙展和秋季沙龙展。

1950年,留学归国,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1953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1956年,任教于北京艺术学院1964年,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70年,“文革”期间被下放到河北农村劳动1973年,调回北京参加宾馆画创作1978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办“吴冠中作品展”1979年,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1987年,香港艺术中心主办“吴冠中回顾展”1991年,法国文化部授予其法国文艺最高勋位1992年,大英博物馆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惯例,首次为在世画家吴冠中举办“吴冠中——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展览,并郑重收藏了吴冠中的巨幅彩墨新作《小鸟天堂》1993年,法国巴黎塞纽奇博物馆举办“走向世界——吴冠中油画水墨速写展”,并颁发给他“巴黎市金勋章”吴冠中作品1994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1999年,国家文化部主办“吴冠中画展”2000年,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这也是法兰西学院成立近二百年来第一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2006年12月26日,香港中文大学授予吴冠中教授“荣誉文学博士”衔2007年8月,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吴冠中全集》2010年6月25日晚23时57分于北京医院病逝享年91岁。

十、社会评价吴冠中先生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学术旗帜,是继林风眠先生之后弘扬国美精神并形成一代业绩的艺术大师。

他的艺术是林风眠先生等开创的中西融合道路上的一座高峰。

吴先生的去世是中国美术界无法弥补的损失。

吴冠中的艺术融通中西,是当代中国艺坛的奇观。

在中国水墨绘画方面,吴先生力求时代出新;在油画等艺术形式上他戮力创造民族特色。

这两方面他都走得很远,但在核心处却又秉持中国人特有的“诗意”和“象心”来相通。

他在这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和优秀品质,是他留给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艺术遗产。

“吴先生的思想会通艺理,展现了一代大师的广阔视野。

他是一个杰出的艺术的思者。

他将这些艺术思想一方面化作出色的文字,广为推广;另一方面不断以诗性的意象为中介,在艺术上表达和验证这些思想。

这使得他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罕见的思想隼锐、艺术迭新的一代旗手。

”吴先生的精神朴实高尚,是我们崇敬的一代师者。

他一生捐出来的作品数以千百计,几乎包括了他各个时期的精品力作。

2009年底,他将56件近年力作和16件珍贵名师收藏捐给浙江和母校。

这些作品连续数月在浙江美术馆展出,感动万千观众——他总以炽烈的激情、赤子的热忱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吴冠中先生的人生历程几乎就是他的艺术历程。

91年前,他生于一个中西文化相互激荡的变迁时代,这是他艺术道路展开的基本语境;74年前,他考入国立杭州艺专,在工科和艺术的分道口上投奔了艺术,并在林风眠的启发下奠定了“融贯中西”的艺术总路线;63年前,他以优异的成绩公费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投身西方现代艺术的研修;60年前,他学成归国,决定以艺术创作报效祖国;31年前,他在“改革开放”初期率先提出“形式美感”的理论思想,质疑“内容决定形式”在方法论层面的唯一性,在当时画坛引起强烈反响,起到了开阔“新时期”美术思路的作用;27年前,他提出了“风筝不断线”,强调艺术作品不应失去与广大人民的感情交流;18年前,针对画家以技法程式的模仿代替精神追求的弊端,他喊出“笔墨等于零”的口号;此后,他继续以无畏胆略和率真性情自觉担当起超越传统和开拓创新的使命。

吴冠中曾说,“模仿不是艺术,儿童和鹦鹉才学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