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襄百科名片王世襄“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于2009年11月28日与世长辞,享年95岁。
中文名: 王世襄民族: 汉族出生地: 中国出生日期: 1914年5月25日逝世日期: 2009年11月28日职业: 学者 文物鉴定家毕业院校: 燕京大学国文系 主要成就: 第一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克劳斯亲王奖最高荣誉奖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代表作品:《画学汇编》《竹刻艺术》《明式家具珍赏》《中国古代漆器》生平简介王世襄(1914年5月25日~2009年11月28日),号畅安,汉族,祖籍福建福州,1914年5月25日生于北京。
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
九三学社成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母亲金章,是著名的鱼藻画家。
王世襄出身书香门第,小学至高中,就读北京美国学校,同时家中聘请国学耆宿,讲授文史诗词。
1938年获燕京大学文学院国文系学士学位。
1941年获燕京大学文学院硕士。
论文为《中国画论研究·先秦至宋》。
继在家中撰写论文元至清部分。
1943年全稿完成后,赴重庆寻求工作。
1943年在四川李荘任中国营造学社助理研究员。
1945年10月任南京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平津区助理代表,在北京、天津清理追还在战时被劫夺的文物。
1946年12月-1947年2月被派赴日本任中国驻日本代表团第四组专员,交涉追还战时被日本劫夺的善本书等文物事宜。
1947年初追还被劫夺的原中央图书馆所藏善本图书106箱,由日本横滨押运到上海,经郑振铎派员接收。
1947年3月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长及编纂。
1948年5月由故宫博物院指派,接受洛克菲勒基金会奖金,赴美国、加拿大参观考察博物馆一年。
期满后,拒绝了弗利尔美术馆、匹兹堡大学的聘请,1949年8月后在故宫博物院任古物馆科长及陈列部主任,曾入华北革命大学学习一年。
“三反”运动中,由于追回收缴珍贵文物众多,被列为重点审查对象,蒙冤拘留审查达十个月,经查明无问题开释后,文物局竟令其去劳动局登记自谋出路。
1953年开始在民族音乐研究所工作,担任有关音乐史方面的研究,如设计布置中国古代音乐史陈列室,编纂《中国古代音乐书目》,撰写古琴曲《广陵散》说明,《信阳楚墓出土乐器调查》等。
1953年6月在中国音乐研究所任副研究员。
1961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讲授《中国家具风格史》。
1962年10月任文物博物馆研究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获彻底平反。
他从1962年调回文物单位,任文物博物馆研究所(后改为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古文献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和研究员。
1980年11月任文化部文物局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
1985年12月被评为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先进个人。
1986年3月国家文物局聘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1991年7月起,国务院发给政府特殊津贴。
1994年1月,其专著《明式家具珍赏》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1994年退休。
1994年7月-现在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2003年12月3日,荷兰王子约翰·佛利苏专程到北京为89岁高龄的王世襄先生颁发2003年“克劳斯亲王奖最高荣誉奖”,他获得此奖项的原因在于,他的创造性研究已经向世界证实:如果没有王世襄,一部分中国文化还会处在被埋没的状态。
王世襄先生表示他获得的10万欧元奖金(约合百万元人民币)将全部捐赠给中国希望工程,用于建立一所“中荷友好小学”。
王世襄-常被人们称为“京城第一大玩家”,可他这儿却玩成了大雅,玩出了文化,玩出了一门“世纪绝学”。
王世襄学识渊博,对文物研究与鉴定有精深的造诣.王世襄研究的范围很广,涉及书画、雕塑、烹饪、建筑等方面。
他对工艺美术史及家具,尤其是对明清家具、古代漆器和竹刻等,均有深刻研究和独到见解。
他注重长期的实践考证,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迄今为止已写出专著10余部,论文90余篇。
其中在家具方面的专著有《髹饰录解说》和《明式家具珍赏》等。
后者阐述了明代家具的制作工艺、榫卯结构基本结合的分类、家具用材的选择、装饰的技法工艺等,自1985年9月出版发行后,引起了很大反响和重视,已被译成英、法、德文等数种版本。
王世襄兴趣广泛,喜爱古诗词,曾从事家具、髹漆、竹刻、传统工艺、民间游艺等多方面的研究,均有论述,收此集中。
王世襄自选集《锦灰堆》一、二卷收集了他80岁以前所写的大部分文章,计105篇,编为:家具、漆器、竹刻、工艺、则例、书画、雕塑、乐舞、忆注、游艺、饮食、杂稿等十二类。
共有线图234幅,黑白图424幅,彩图255幅。
第三卷选收王世襄历年所作的诗词120首,由他和夫人袁荃猷手书影印。
王世襄自选集《锦灰二堆》为《锦灰堆》之续编,除少数篇章及诗词为作者早年之作外,余皆在《锦灰堆》出版后写成。
壹卷收入忆往、书画、家具、髹漆、工艺、游艺、杂稿七类,计六十余篇。
二卷收入诗词二十六首,及《画解》、《新增鹰鹘方》、《烧炉新语》三部古籍,均为罕见珍本王世襄自选集《锦灰三堆》为《锦灰堆》、《锦灰二堆》之续编,收入文章二十七篇,编为音乐、文物、忆往、序跋四类。
除包括有关汉代画像和琴书的两篇长文在内的六篇音乐类文章为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旧作外,余皆写成于近两年,忆及管平湖、张伯驹、郑振铎、张光宇、王季迁等多位文化界故友,涉及绘画、家具、髹漆、竹刻、传统工艺、民间游艺等多方面研究,还收有个人总结性质的访谈录。
书末为新近所作的诗词二十首,对联则有早有晚,由作者手书影印,笔墨精彩,情思动人。
2009年11月28日9时25分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
王世襄先生遗体已于2009年11月29日上午火化。
王世襄先生的追思会于12月4日在京举行。
往事略集●玩物成家王世襄出生于1914年。
此时,父亲任职外交部条约司,勤奋工作之余喜逛古玩店,买些残缺的古瓷标本。
母亲娴雅高贵,持家之外,寄情绘事。
王世襄就在这样温馨的家庭里度过了婴幼时期。
小时候,家中有私塾老师教古汉语、经、史和诗词等。
王世襄喜欢的是诗词,对其他学科不太感兴趣。
后来,父亲又专门送他到北京干面胡同美国人为他们子弟办的学校去读书。
王世襄从三年级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学得一口流利的英语,使人误以为他是在国外长大的。
他说:“从小学英语,讲得流利。
每天从学校回家后,家里给我请最好的古汉语老师,学什么经学、史学、小学、音韵等,我学不进去,只喜欢古诗词,连历史我也没好好学。
”不过,优越的环境和年少好奇好动的性格,使王世襄特别喜欢和京城诸多玩家交游,展露出“燕市少年”的特有风貌。
晚年的王世襄曾自嘲:“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
秋斗蟋蟀,冬怀鸣虫……挈狗捉獾,皆乐之不疲。
而养鸽飞放,更是不受节令限制的常年癖好。
”他在燕京大学文学院读书时,还有臂上架着大鹰或怀里揣着蝈蝈到学校上课的惊人之举。
他的玩家派头被同学视为荒诞不经,邓之诚在燕大算是名教授,老先生讲中国历史正兴致勃勃,忽听一阵“嘟嘟”的蝈蝈声,同学哄堂大笑,敢情王世襄揣着蝈蝈葫芦进了教室,惹得邓先生恼怒起来,把他请出教室。
当时在燕京大学教书的洪煨莲教授把这个有精力但又“不务正业”的学生称为“未知数”。
及待1948年王世襄由故宫博物院指派,赴美国接受洛克菲勒基金会奖金时,洪煨莲对他的印象稍有转变,直到1 980年王世襄带着一大摞著作再专程去波士顿晋谒老师时,洪老对他才另眼相看。
早在少儿时期,在父母营造的宁静而闲适的家庭氛围里,王世襄快活自在。
京城的各类传统玩意儿,除了京剧、养鸟这两项他没有“深情投入”,其余杂七杂八的玩意儿都玩得有板有眼。
他曾趣味盎然地回忆:“犹忆就读北京美侨小学,一连数周英文作文,篇篇言鸽。
教师怒而掷还作业,叱曰:…汝今后如不改换题目,不论写得好坏,一律P(即poor)!‟”由此可见,王世襄当时对养鸽入迷到什么程度。
稍大,他又秋捉蛐蛐,冬养鸣虫,还学会了在葫芦上烫花的技艺。
除此之外,他又拜清代善扑营布库(宫廷摔跤的功勋运动员)为师,学习摔跤,还从他们那里学会了只有赳赳武夫才玩的放大鹰和养獾狗……在玩乐中,王世襄结交了京城各阶层玩得有名气的不少朋友。
他玩的东西五花八门,粗算就有蟋蟀、鸽子、大鹰、獾狗、掼交、烹饪、火绘、漆器、竹刻、明式家具等。
他玩这些不为消遣,而是真心喜爱。
为了得到爱物,他舍得花钱,舍得搭工夫,甚至长途跋涉、餐风饮露亦在所不辞。
为了穷究玩物的底里,又与许多平民百姓交朋友,虚心请教。
沉潜既久,他于诸般玩技靡不精通,可“家”者就有诗词家、书法家、火绘家、驯鹰家、烹饪家、美食家、美术史家、中国古典音乐史家、文物鉴定家、民俗学家等。
据王世襄夫人袁荃猷曾介绍,在王世襄的诸多爱好中,最喜欢的是鸽子,而居住大杂院无法养鸽子则是他的最大遗憾。
一次,王世襄赴郑州参加全国文史馆工作会议。
当他流连于金博大广场时,发现当地正在举办观赏鸽大赛,他便兴致十足地走进了鸽群。
在这里,他发现了许多久违的名种。
鸽子的主人们虽然不知道他的身份,但很快就发现了这位老人与鸽子之间有种天然的亲近。
一个年轻人指着一对黑中泛紫的鸽子问王世襄:“您认识它们吗?”“铁牛!”王世襄脱口而出。
年轻人激动不已,坚持要将这对几近绝迹的名种送给他。
他玩的东西多半属于民俗,但大俗的东西到了他这儿却玩成了大雅。
最可贵的是他能留心玩的学问,与一般玩家不同的是,老人不但能玩,也能写,大凡他玩过的东西,都留下了文字记载和他研究的心得。
于是,黄苗子先生说他“玩物成家”,启功先生说他“研物立志”。
过去在一般人眼里,架鹰走狗斗蛐蛐是游手好闲的市井之徒所为,经他把这些东西加以描述和总结,这些东西马上升格,一变而成为了文化。
他不失为一位玩物并研物的大玩家。
可别小瞧这个玩家,正是因为喜欢玩,才活到90岁,不觉得自己老。
文人学庖是一种雅士之乐,自古而今,这种自寻其乐的美食名家一脉相承。
善吃、善做、善品评,是王世襄在美食方面的另一半“绝学”。
王世襄在圈内被称为“烹调圣手”,为大美食家汪曾祺先生所推崇。
京城文化圈内流传甚广的故事,便是王世襄常应好友之邀,身背各色厨具,自行车上装备好原料,亲赴诸好友府上献艺。
据王老自己回忆:“幼年读书之余,我喜欢进厨房去看厨师做莱,那时我家的家厨,多是从各地请来的名师,技术十分高超。
在他们的指点下,我常常上灶,煎炒熘炸,样样都行。
各帮莱,我都学,做菜的兴趣越来越浓,交了不少厨师朋友。
在这些人主灶的饭馆里,我去吃饭或请客,他们都让我自己上灶炒菜。
年轻的时候,一次做几桌菜,不以为是难事,反以为是乐事。
很多年过去了,不少厨师一直认为我是他们的同行,而并不知道我的真正工作单位是在故宫里。
”于是,到亲朋好友的家里,他也总喜欢亲自下厨,露几手“绝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