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案21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乘务管理二

教案21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乘务管理二

教案头
项目六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乘务管理
任务三车辆运用流程
车辆运用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这个大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它在上级运营指挥部门的统一指挥下,按照运行图制订的行车计划完成日常的车辆运用工作。

一、车辆运用生产组织的特点
(一)车辆运用概述
(二)车辆运用生产组织部门的构成
(三)各岗位设置及职责
• 1.行政管理机构
• 2. 乘务组
• 3. 运转值班室
• 4. 信号控制室
• 5. 工程车辆组
• 6. 技术室
•7. 后勤
二、列车运转流程
(二)列车出车
1.列车发车计划
2.列车发车计划的确认与变更3.出乘工作一般规定
4.备用列车准备制度
5.列车出车信息流转
(三)列车正线运营
1.正线运营中信息流转
2.正线交接班有关规定
(四)列车收车工作
1.列车收车工作流程
2.列车回库及退勤
3.列车回库后技术统计工作(五)列车检修与整备
1.列车清洗工作
2.列车检修工作
3.车辆交接与验收
任务四乘务管理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乘务员指的是列车司机,他们处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第一线,肩负着行车安全的主要责任。

一、乘务管理的重要意义
二、乘务员值乘方式
(一)关于乘务员的配备
所需乘务员数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Tlz = ∑Cxl/ Vli
式中:Tlz——一天内总列车运营时间;
Cxl——日列车千米;
Vli——列车的旅行速度。

η=(365-休息天)/365
式中:η——出勤率。

Px= Tlz·(1+α)/(Tj·η)
式中:Px——司机所需人数;
α——储备系数,一般取10%;
Tj——司机每天工作日的实际驾驶时间。

(二)几种不同值乘方式
方案一包乘(一人一列)
方案二包乘(2人一列)
方案三轮乘
(三)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常用值乘模式
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目前常用值乘模式基本采用轮乘的方式进行
三、乘务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身体素质
(二)技能素质
(三)职业道德素质
四、乘务员的培训与考核
(一)等级培训
(二)考核方式
4.2城市轨道交通乘务管理者与司机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
一、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一个在时间、空间上分布很广的开放的动态系统,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影响因素错综复杂,涉及面很广。

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与运营安全有关的因素可以划分为四类:人、机器、环境以及管理。

其中,管理与人之间的联系是最为密切,也是直接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的重要因素。

二、乘务管理者与乘务司机之间的安全管理关系
我们从乘务司机、列车、环境及乘务管理者所构成的生产系统出发,以管理作为控制、协调手段,协调乘务司机、列车、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再从各类事故、事件的最根本原因着手,可以得出乘务管理就是人员管理,只要把人员管理好了,最终可以更好的控制行车安全。

首先,乘务管理者必须要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手段来消灭和减少人因素造成的运营事故及损失。

其根本任务就在于依靠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有效地保护和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预防事故发生,确保运营安全。

不管是车间也好,还是班组也好,作为乘务管理者来讲,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和目标,要知道自己的责任就是要将乘务司机管理好,工作目标就是保证行车安全。

当然,为了责任和目标也不可完全的不择手段,必须采取可行性的措施和正确的管理方法。

其次,在建设高素质的乘务司机队伍过程中,必须重点强调员工的责任心问题,责任心比能力更重要。

我们都知道,大多数运营事故都是由于人员违章违纪造成的。

究其原因,主要是认识上的模糊和思想上的松懈。

为此,我们在进行日常思想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充分发挥党小组、政工辅导员及其他优秀同志的作用,分重点进行正确引导,把工作做细,经常性敲打、提醒,及时提供帮助和纠正,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同时,培训、教育工作是每一位乘务司机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主要途径,也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所在。

换而言之只要有一位乘务司机没有及时掌握、了解到新知识、新技能,对于行车安全来讲,其就是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严重的后果。

因此,不管是学习制度也好、学习技能也好、学习事故经验教训也好,乘务管理者应该将每一次的培
训、教育工作落实到每一个人,同时还应该需要时效性。

三、乘务管理者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
管理者是实施管理最直接的人员,是团队发展目标的确认者、计划制定者、工作指导者,在团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管理者的水平、素质高低决定了团体的安全与发展,如果管理者的素质达不到科学化和人性化的标准,就会把这个团队引入“死穴”之中。

那么,作为乘务管理者具备的能力与素质应该包括哪些呢?
1.组织、协调能力。

在乘务管理实际工作中,管理者一定会面临着一个错综复杂的内外环境。

对外涉及到相关部门、车间对乘务工作的不理解、不支
持,对内涉及乘务司机队伍人员众多,在制定和实施各项规章制度时肯定会出现不同的声音和观点。

面对这样的环境,要求乘务管理者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只有同相关部门和员工做好了双向沟通,才能使团队的管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才能发挥团结的力量。

2.发展、创新能力。

乘务管理者必须不断加强知识的学习和素养的修养。

学无止境,学以致用,要不断学习新的管理知识、掌握新技能,积极吸收新事物。

开拓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不断发展,其他兄弟行业的先进管理模式与经验,需我们进行深思、探讨,并借鉴、引用。

同时,随着不同类型的轨道车辆引入,必须加强车辆技术与驾驶技术的专研与学习。

3.自我约束能力。

即自律意识,有句话这样说道:善为人者能自为,善治人者能自治。

只有管理者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才能要求员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管理人员也必须明白自己的职责,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己做不到的事就不要员工去做,要求员工去掉坏毛病,就要首先自己去掉坏习惯。

在平时乐于接受监督,只有平时同甘共苦,情况紧急时才会同舟共济。

马儿之所以能够奋蹄狂奔,是因为骑手手里的鞭子;员工之所以能够令行禁止,是因为他惧怕上司的权力。

一个古老的管理定律是:威信才能使员工易于管理,严格才能使员工畏惧。

无论是用人或培养员工,管理者应做到宽严得体,才能得到员工的尊敬,平常应以温和、商讨的方式引导员工自动自觉做事。

当员工犯错误的时候,则要立刻给予严厉的纠正,并进一步积极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四、乘务司机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
乘务司机在整个运营安全中起着关键作用,其主观能动性,即每一项操作、每一个环节都是直接与行车安全息息相关的。

所以,作为乘务司机本身来讲,要想保证行车安全,就必须具备:
1.基本驾驶能力。

即熟练掌握列车基本驾驶技术及操作方法;
2.应急处置能力。

即遇列车突发事件、状况时,能够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和灵活的方法,排除故障及不安全因素,恢复列车正常运行;
3.岗位认知能力。

即列车乘务司机的岗位意识、工作责任心,认识并具备本岗位所要求的思想素质、技术业务素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以及群体素质。

列车基本驾驶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主要是靠乘务司机通过自身学习、经验积累获得。

其次是通过管理者分阶段、分重点安排的各项业务培训及技术练兵等温故训练获取。

二者是保证行车安全的前提条件之一,只有全体乘务人员业务技能提高了,正线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岗位认知能力主要是一个意识问题了,也是乘务司机必须具备的工作责任心,所谓意识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成果。

首先,作为乘务司机来讲,应该主观意识到本岗位的重要性,作为一名乘务司机,连岗位意识都没有,怎么能够保证行车安全。

其次,由管理者进行强化。

现阶段,我们乘务司机的年龄结构处于年轻化,大多数存在安全意识淡薄的情形,容易出现麻痹大意,即没有了岗位意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