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总结1.定义Sociolinguistics is the study of language variation and language change. (German Llamas & Peter Stockwell, 2008)社会语言学研究“什么人对什么人,为了什么目的,什么时候,说了什么”。
(费什曼Fishman,1972)简而言之,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个语言学分支。
详而论之,社会语言学研究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语言结构,二是社会语境。
通过研究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试图透过社会文化现象分析研讨言语行为,并通过语言使用现象说明社会结构及其内在机制问题。
(杨永林,2001)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多方面关系的学科,它从不同的社会学科(诸如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心理学,历史学等)的角度去考查语言。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社会语言学即联系社会与语言的研究----(英国语言学家)Hudson系统研究语言形式同其社会意义相互之间关系的学说(心理学)Ervin-Tripp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那些只有通过社会及语境关联因素才能得到解释的语言特性。
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语言系统、言语行为和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
——祝畹瑾2.学科性质社会语言学的学科性质,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边缘”说,认为社会语言学是“边缘学科”(陈原,1983:1);(2)“应用”说,认为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共变、语言与文化共存的一门应用学科”(陈建民、陈章太,1988);(3)基础学科说,这是针对“应用”说提出的,认为社会工程属于社会语言学的应用,应该纳入“应用语言学”,与其把社会语言学定义为一门应用学科,不如把它看成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郭熙,1999)我们认为:边缘学科的提法符合社会语言学学科产生的历史,也符合社会语言学目前的研究现状,同时也是社会语言学生存发展的基础。
(苏金智,2004)3.研究内容、范围从研究方向上说,社会语言学可分为理论与应用两大部分。
理论社会语言学关注的问题是,在考察语言变体和言语群体结构相关性时应当采取什么模式与方法,并为交际能力的讨论提供一种普遍性的解释;应用社会语言学则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考察隐藏在语言使用不平等现象背后的社会和政治含义上,尤其是在法庭、医院、学校这样一些涉及语言使用问题的公众生活领域(Romaine,1994;转引自杨永林,2001)从观察视野上说,分为宏观和微观。
宏观社会语言学(macro-sociolinguistics),又称“社会的语言社会学”(sociolinguistics of society)或“语言社会学”(sociology of language),是以社会本身作为研究起点,,同时将语言作为研究不同社团组织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它关注整体性、全局性的语言问题,如双语、多语、语言态度、语言维护、语言规划、语言政策、语言教育等宏观问题。
微观社会语言学(micro-sociolinguistics),又称为“语言的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 oflanguage)或“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以语言研究为起点,同时将各种社会力量看作影响语言结构的基本因素。
它关注个体性、局部性的语言问题,如语言结构变异、性别差异、禁忌与委婉等具体的语言问题。
广义社会语言学派认为,社会语言学研究范围包括:(1)语言变体:社会方言、地域方言; (2)语言交际:言语社区、语码转换、会话分析、社会网络、语言态度、礼貌语言、语言互懂度研究;(3)双语现象:双言现象、双方言现象、多语现象;(4)语言接触:方言接触、语言接触、洋泾浜、混合语、混合方言、外来词;(5)语言转移:语言忠诚、语言转用、移民与语言、语言竞争;(6)言语民俗学:社会和文化背景不同的言语社区使用语言的差异;(7)语言、文化和思想: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思想的关系、语言禁忌、不同语言在语义上的关联;(8)语言与社会的种种关系;(9)语言计划和语言教学;(10)语言习得;(11)其他。
(游汝杰、邹嘉彦,2004:8) 狭义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至多只包括上述1~6项。
4、重要内容和课题语言变异variation语言变体variety语言变异分为:地域变体(regional variety)地域方言(regional dialect)功能变体(functional variety): 语体,以语言交际功能为标准所划分的语言风格类型,如口语语体VS书面语语体,法律语体等。
社会变体(social variety)社会方言(sociolect) 与语言变异最明显相关的社会因素是年龄(age)、性别(gender)、社会阶层(class)、行业职业(occupation)、文化(culture)、教育背景(education background)、种族(ethnics)等。
社会语言学的兴起与语言的社会变体研究有直接的关系。
4.1关于社会变体的研究拉波夫(William Labov)对纽约市居民发音的调查是语言社会变异研究的典型案例,开创了语言的社会变异研究。
(具体语言与性别、年龄、阶层等社会因素关系请参见第一组社会语言学ppt)4.2关于语用变体的研究每一社会成员都有多样的使用语言的场合,所以各种语用变体的研究是不分年龄、性别、职业为全社会成员服务的。
主要内容:①语体研究:如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科学语体和艺术语体等②语境研究:由于交际对象、交际场景、交际目的等不同在遣词造句和谋篇上的差异③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中介语研究:这是语用的动态考察。
4.3语言生活状况又叫“语言使用情况”、“社会语言状况”。
不同的国家、地区有不同的语言生活,这是研究社会语言学必须了解的宏观的概貌。
比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言制(diglossia)、双语(bilingualism)、多语(multilingualism)或多方言状况,以及各类言语共同体(speech community)使用语言的状况和特征。
可为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4.4语言规划(language planning)和语言政策(language policy)运用国家的语言政策对语言的发展加以指导。
主要内容:①制定国家的通用语及其标准形式以及它们的推行计划②制定非通用语的民族、方言及外国语的地位③制定学校教育、新闻媒体及各种出版物等使用语言文字的规定和要求。
关系民族和睦,要谨慎对待。
4.研究方法4.1 社会语言学的语言观和方法论语言观:异质有序(orderly heterogeneous)的语言观异质:语言在实际使用中总要表现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不可能是纯粹自足的符号系统有序:语言的这种差异不是任意的、混乱的,而是有章可循的、有规则变化的方法论原则: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客观性原则4.2 社会语言学研究程序和方法社会调查法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把握问题,明确对象,合理假设。
(2)深入调查,科学实验,搜集资料。
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语料库方法(3)整理材料,描写现象,形成结论.6. 发展历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
1952年,美国H. Currie最早提出“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这个概念;1964年,美国召开首届社会语言学会议,标志社会语言学正式诞生;1966年,布莱特(W. Bright)汇编1964年会议论文,最早的社会语言学论文集。
集中在7个方面:(1)说话者的社会身份;(2)听话者的身份;(3)会话场景;(4)社会方言的历时与共时研究;(5)说话者对言语行为形式的不同评价;(6)语言变异程度;(7)社会语言学的应用。
1964年,美国召开首届社会语言学会议,标志社会语言学正式诞生;1964-1967年,系统讨论其学术地位;步入实证研究阶段;1968-1972年,理论总结,一直延续至今;1973-至今,应用阶段,验证完善已有理论兴起和发展的原因有其深刻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是语言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成果,传统语言学把“语言”从社会中抽象出来,不能反映现实世界语言使用的真实情况。
外部原因:社会基础: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二战后新兴国家的语言规划;欧洲、北美由于移民或其它历史问题造成的双语、多语混杂现象。
物质条件:科技发展、研究方法的改善学术背景:有其学术渊源国内发展(郭熙,2002)中国社会语言学形成标志:1980年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社会语言学札记》(1)引介初创阶段(1979-1987,从自发到自觉)(2)蓬勃发展阶段(1987-1993,从引进到结合)(3)稳定发展阶段(1994-至今,从热潮到冷静)(1)引介初创阶段(1979-1987,从自发到自觉)自发:20世纪初期的国语运动,20年代的白话文运动、30年代的大众语讨论,还有50年代的推广普通话、现代汉语规范化等,尽可以划入社会语言学工作。
自觉:直到70年代后期sociolinguistics的引进,中国学者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才从自发走向自觉。
体现在通论性著作和理论译介两方面。
通论性著作: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社会语言学札记》(1980)《社会语言学》(1983)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1985)(国内第一本社会语言学教材),游汝杰、周振鹤《方言与中国文化》(1986)。
许国璋70年代末开始研究社会语言学,有关论文收入《许国璋论语言》(1991)。
理论译介:《社会语言学导论》特鲁基尔(林书武等译)《社会语言学译文集》(祝畹瑾编)《现代社会语言学》什维策尔(卫志强译)这一时期的缺陷:一是结合中国社会实际不够,二是对社会语言学的对象和范围的认识尚模糊。
(2)蓬勃发展阶段(1987-1993,从引进到结合)研讨会召开;除了通论性著作和理论译介外,有了主题研究1987年首届社会语言学讨论会(北京)1988年首次双语·双方言讨论会(深圳)。
1990年首届应用语言学讨论会(苏州),其中不少论文是关于社会语言学的。
此期出版的著作(含教材、译著和论文集)多达60本以上不少学校先后开设了社会语言学课程,有的开始招收这一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国家学位办将社会语言学列为3级学科。
这一时期的明显不足是:缺少理论概括;缺少材料积累;方法上的欠缺较突出。
(3)稳定发展阶段(1994-至今,从热潮到冷静)在中趋于成冷静熟。
一方面,梳理总结,指出不足。
另一方面,结合实际,深度、广度均有超越。
不足:陈章太在第六届全国社会语言学学术研讨会(夏中华,2011)①研究社会语言生活和社会语言问题不够;②社会语言调查不充分;③理论探索、创新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