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最新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最新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

居岘山之南,未尝入城府。

夫妻相敬如宾。

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庞公笑曰:“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

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

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

”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

表指而问曰:“先生苦居畎亩而不肯官禄,后世何以遗子孙乎?”庞公曰:“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

”表叹息而去。

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反。

(节选自《后汉书·逸民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B. 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身孰若/保全大下乎C. 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D. 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庞公是一位避世隐居的高人,自食其力,从没有进过城府。

B. 荆州刺史刘表去请庞公出山。

特意带了很多钱财表示城意。

C. 庞公不愿做官,运用比喻给刘表讲了一番人各有志的道理。

D. 庞公的妻子也是一位不慕荣华富贵的人,与庞公志趣相投。

【答案】(1)A(2)世上多数人都给子孙留下危险,现在只有我留给后代平安,只是留的东西不同,也不是什么都没有留下。

(3)B【解析】【分析】(1)根据句意和语法结构断句,这句话的大意是:荆州刺史刘表数次延请,不能使庞公屈就侯爵之位,说他;你保全了你一个人,为什么不保全天下呢?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为: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故选A。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以:把;虽:只是。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世上多数人都给子孙留下危险,现在只有我留给后代平安,只是留的东西不同,也不是什么都没有留下。

(3)ACD正确。

B文中并没有荆州刺史刘表去请庞公出山。

特意带了很多钱财表示城意的内容,其实刘表能其中去请,就是最大的诚意。

故答案为:⑴ A;⑵世上多数人都给子孙留下危险,现在只有我留给后代平安,只是留的东西不同,也不是什么都没有留下。

⑶ B【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⑶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阅读文言文多方面的能力。

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意思,分析文章写作手法及人物形象,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译文】庞公是南郡襄阳人。

住在岘山向阳的一面,从不去城中,夫妻之间相敬如宾。

荆州刺史刘表数次延请不能使庞公屈就侯爵之位,说他:你保全了你一个人,为什么不保全天下呢?庞公笑着说:鸿鹄在高林之上筑巢,晚上有栖息的地方,鼋鼍(大鳖)在深渊下面晚上也可以休息,我住的房子小舍也不过只是人的巢穴,(我们)都各得了栖宿的地方而已,天下并不是我所能保全的。

因而在田上耕作,妻子在前。

刘表问:先生住在田亩之中,不肯出来做官,有什么能够遗留给子孙呢?庞公答道:世人都把危险(的钱财)留给子孙,我现在却留下平安给他们。

只是遗留的东西不同,并非完全没有留下啊!刘表叹息而去,之后庞公与妻儿一起登鹿门山采药不返。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无家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致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下列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 及其稍长/及郡下B. 太夫人以荻画地/不以物喜C. 或因而抄录/或王命急宣D. 教以书字/即书诗四句(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及其稍长而无家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3)你怎样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这种做法?【答案】(1)B(2)及其稍长/而无家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3)欧阳修的母亲善于教育,严格要求,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教孩子识字,使孩子不致因贫穷而放弃学习,使儿子体会到即使条件再差,只要不畏艰难,刻苦学习,还是可以学好知识的。

【解析】【分析】(1)A. 都解释为“等到”。

B. 用/因为。

C. 都解释为“有时”。

D. 都解释为“写”。

故选B。

(2)这里可以参考句子的意思来断句。

这句话的意思是:到他年龄大些了,可是家里已没有书可读,他便到街坊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因此其正确的断句是: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3)通读全文,明确文意,可从母亲的角度说,也可从欧阳修成长的角度说。

结合文段说出看法:欧阳修母亲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画荻教子,使孩子不致因贫穷而放弃学习。

使儿子体会到即使条件再差,只要不畏艰难刻苦学习还是可以学好知识的。

欧阳修的成才,除了自身的发奋努力之外,与其母亲注意对他的启蒙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故答案为:⑴B;⑵及其稍长/而无家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⑶欧阳修的母亲善于教育,严格要求,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教孩子识字,使孩子不致因贫穷而放弃学习,使儿子体会到即使条件再差,只要不畏艰难,刻苦学习,还是可以学好知识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

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子鱼论战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

宋人既②成列,楚人未既济③。

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⑥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⑦,不禽⑧二毛⑨。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⑩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⑪,不鼓不成列。

”【注】①宋公:宋襄公。

泓:泓水,河流。

②既:尽,全部。

③济:这里指渡过泓水。

④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⑤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

⑥门官:国君的卫士。

⑦重(chóng)伤:这里指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攻击。

⑧禽:同“擒”。

⑨二毛:头发花白的人。

⑩阻隘:这里指险要的地势。

⑪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肉食者鄙________②又何间焉________③门官歼焉________④公伤股________(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又何间焉且焉置土石B. 小大之狱古之为军也C. 必以分人不以阻隘也D. 战于长勺宋公及楚人战于泓(3)给【乙】文画线句子断句。

(断两处)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甲】文中曹刿“请见”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 【甲】文中鲁庄公听取曹刿的建议,政治上取信于民,并在战争中抓住战机,因此在长勺之战中取胜。

C. 【乙】文中宋襄公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及其未既济”或“既济而未成列”。

D. 【乙】文中泓水之战宋襄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以“君子道德”之义作战,妇人之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答案】(1)目光短浅;参与;被杀死;大腿(2)D(3)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4)①作战,靠的是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②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5)C【解析】【分析】(1)(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语境理解,“鄙”“间”“股”都属于古今异义词,注意不要以今释古。

(2)A.语气助词,相当于呢;哪里。

B.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C.把;凭借。

D.在。

(3)这句话的大意是: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

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

鼓:击鼓进军。

作,振作。

再:第二次。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作战,靠的是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