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第一、二节教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第一、二节教案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能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具有更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地发展;能够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加以发展,就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不能脱离自己的民族性。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1)道德起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社会现象,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必须而且只能从人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本身去探讨道德的起源。
首先,道德萌发于人类早期的劳动和简单交往。
其次,道德形成于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要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就一定会产生道德,社会关系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人类最初的道德以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随着发展又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
教案
学年学期: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院部:思政部
年级:2013级
专业:护理Leabharlann 任课教师:黄璐教师职称:助教
使用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授课题目
第四章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第二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授课时间
90分钟
授课地点
B117
教学目标
通过阐明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和历史发展,揭示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与人类道德文明的优秀成果的历史联系,帮助大学生认清社会主义道德是人类道德发展的一个合乎规律的崭新阶段,是对人类历史上道德发展的优秀成果进行批判继承的产物。并针对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各种实际道德困惑,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教育,提高其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引导大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案例展示:孔子儒家思想
(2)道德的本质
1.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①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③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④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引导、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2.道德对经济关系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一)道德的主要功能
道德的认识功能
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往往借助于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理想等形式,帮助人们认识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通过,增强义务感与责任感,正确选择道德行为,塑造道德价格。
道德的调节功能
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是道德调节所赖以发挥作用的力量。
作业
思考: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学小结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同学们对于道德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有关道德的起源本质,道德的功能和作用,道德的历史发展,及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课堂上同学们都联系身边的实例,使之既符合学科的原貌,又易于理解和接受。学生对理论接受度比较高,积极参与案例讨论,效果良好。
第二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人类道德的发展具有内在的规律性,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也有其客观要求都是在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实际,继承和弘扬种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名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
①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之;
②在按社会主义的要求和建设的需要,做好取舍和创造性的转化之;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是一块永不磨蚀的“胎记”。
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主要内容
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图片展示:公交不让座、闯红灯等现象
(二)道德的社会功能
影响或促进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与发展。
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维护社会生活秩序和稳定。
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人类社会经历了五种基本的社会形态,与此相适应,出现了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即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道德发展的规律是: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
3、知识拓展: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有关道德的不同做法
4、小结:
第四章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课程导入
“故学至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荀子《劝学》
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个人内心信念和价值观念来维持的,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评价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与自然、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道德也是人们发展自己的一种特殊力量和方式。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③要通过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带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继承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对我们今天的道德实践仍然具有指导意义的积极内容。
1、讨论:什么是道德?道德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2、课堂提问:结合自身
实际,在你身边发生的不道德的事情?
3、讨论:对于目前社会上老人上车后年轻人不让座,老人逼其让座的做法的看法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用典型案例,启发学生思考。讲透理论,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实际。
教具
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
1、道德的主要功能与作用。
2、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怎样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授课过程
授课内容
学生活动
1、课程导入
2、课程讲授: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通过采用案例分析、图片展示等形式更加生动形象的将道德呈现在同学们面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