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材料涵盖范围广,技术交叉性强。
成果转化对功能材料技术市场化具有重要意义。
初始阶段,成果转化通过市场及政策对功能材料技术选题进行指导。
过程中,成果转化对技术可行性、经济行及规模化进行评价,同时将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统筹协调,打造协同联动模式,最终与地方经济结合将功能材料科技成果高效转化输出。
科技的进步离不开材料的进步。
功能材料是指通过光、电、磁、热、化学等作用后具有特定功能的材料。
国家将这类材料称为功能材料(Functional Materials)、特种材料(Specialty Materials)或精细材料(Fine Materials)。
功能材料涉及面广,具体包括光、电功能,磁功能,分离功能,形状记忆功能等等。
这类材料相对于通常的结构材料而言,一般除了具有机械特性外,还具有其他的功能特性。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对功能材料的需求无论从广度到深度都在呈现指数增长。
但是目前功能材料的研发主要在高校与研究所,而生产在工厂。
功能材料在研发过程中具有知识与技术密度高、与新工艺和新技术关系密切、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特点,表征和评价技术须采用多种基于最新科学技术成就的精密仪器和装置来进行。
在后续中试、批量生产和市场培育与推广中,又具有工艺相对复杂、资金投入大、更新换代快、品种式样变化多等特点。
所以功能材料的开发与转化需要统筹规划与考虑。
当下迫切需要将功能材料的研发与生产之间的环节衔接起来,使得真正好的功能材料落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明确指出,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的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当功能材料领域的新的科技成果经过试验阶段,小试,中试后,就需要将其转化,发挥出相应的社会价值,推动国家相关领域经济增长。
其本质是各种资源的综合性转化,人才、资金、物资、政策法律环境等要素高效联动,并经过优化配置后,达到功能材料领域源源不断地科技成果转化输出效果。
下面说说成果转化在技术评价中发挥的作用。
1 评价技术可行性
功能材料的技术研发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加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导向性。
许多功能材料的研发成果并未处于完全成熟的阶段。
此时需要成果转化对科研课题的转化可行性进行评估。
具体针对不同的功能材料的研发阶段,需有不同的考虑。
(1)理论性成果的转化评价
鉴于功能材料涉及物理、化学、机械及电子等许多方面的知识,本身理论性较强。
如果从理论阶段就考虑产品的转化推广,涉及的因素变量较多,开发的不确定性较大,因而带来了相当的风险,所以处于理论阶段的功能材料科技成果还是需进一步做一定数量的放大实验,暴露工程化问题,再酌情考虑继续开发。
(2)中试成果的转化评价
对进入中试阶段的功能材料,成果转化从市场的角度来进行评价。
以应用来看,转化产品的使用是否简洁方便,人性化程度是否让用户满意。
从服务看,转化产品的售前支持和售后技术服务是否考虑全面。
从外观来说,用户对产品外形设计的第一印象如何。
这些因素都
在成果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若考虑周全,即使某一种功能材料并不是非常热门,但只要发掘了其核心的开发价值,它也可以顺利转化并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3)成熟成果的推广转化
成熟的功能材料科技成果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受到大家的普遍欢迎。
许多企业喜欢此种模式的“拿来主义”,可以简单粗暴地产生直接经济效益。
但是鉴于目前的大数据时代,成熟成果只有短暂的寿命。
因为经历了漫长的实验、放大中试等过程后,许多技术已经在行业内逐渐普及,仿制产品会很快大量出现,若此还未完成成果转化,其极有可能被技术信息大潮淹没。
综上,成果转化在初期就需要对功能材料的研发可行性进行精确的判断。
确定是否即将或已经达到可转化程度后,才能开展下一步工作。
2. 评价技术是否适用于规模化
成果转化对功能材料是否适合进行规模化开发进行评价。
功能材料产业化开发的技术资源主要来自于科研机构的科技团队。
由于功能材料技术的复杂性,在相应成果的转化开发进行时,核心技术拥有者必然占据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最理解技术,其技术转化的意志和推动力直接决定了此项成果转化的实质效果。
一项科技成果是否能够从复杂的功能材料制备工艺转化为简单可行的实际生产与技术持有者的推进执行力密切相关。
成果转化过程强调,从功能材料产品到商品、实验制备到产业化的全过程中,该项技术更能适应规模化大生产的要求。
从纵向技术延伸方面,该技术从研发、生产、市场销售等环
节都具有规模化实现性。
从地域方面,成果转化也要求该功能材料技术在生产区域选择及产业带成型方面具有规模化展开的潜力。
以常见的高纯氧化铝的生产转化为例。
一种通用的方法是金属铝直接水解法。
此方法主要是用金属刀具将金属铝块、条等原材料加工成金属粉末。
金属刀具虽然是很硬的合金,但从微观上看,免不了还是有少量铁等金属进入到水中和铝粉一起水解。
反应后生产比如氢氧化铝、氢氧华铁等沉淀,这些氢氧化物是无法同过滤或膜分离精馏的方法去除。
所以这些产品的纯度最多达到99.99%。
从功能材料转化的角度,由于技术本身的原因,并不适宜放大规模化,因为放大后杂质含量的不可控性会进一步增加,产品的稳定性下降。
第二种常用方法是醇铝法工艺,醇铝法纯度比金属铝直接水解法高1-2个数量级。
首先醇铝法用5N金属铝块作为反映前驱物,此方法采用金属铝和乙醇、异丙醇反应,过程速度快且不需要用刀具加工铝粉,这样就避免了用刀具加工带入铁等金属杂质的污染。
初步反应后得到乙醇铝和异丙醇铝,此类产物是金属有机化合物,可以在230-250℃精馏,去掉前馏分和底馏分杂质,收集主流段得到高纯的醇铝液体,之后精馏醇铝液,再经过气化冷凝得到液体。
被蒸馏的物料其中即使有铁、镍、硅、铜等杂质也不会被气化,留在釜底,经过此步骤后产物纯度进一步提高。
日本住友、美国、德国、国内晶瑞新材料等5N氧化铝生产公司使用的是此方法。
此方法在精度、工艺简洁性方面均满足成果转化的要求,目前在功能材料市场中广泛应用。
国内也有部分厂家采用电解法制备高纯氧化铝粉。
此种工艺可以制得6N的氧化铝粉,但是此工艺目前操作相对复杂,影响因素多,工艺可控性较差,产品重复性不好。
作为功能材料成果转化的角度,并不适宜选用此类生产方法,因为成本较高且不适宜规模性放大生产。
3 评价技术经济性
功能材料技术造价经济性需要通过成果转化来评价。
因为功能材料通常涉及的工艺比较复杂。
从功能材料的制备到表征均需要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保障。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但装备的投资必然导致制备成本、表征成本的增加。
所以考虑功能材料制备技术的经济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因为传统的科学技术与经济存在“两张皮”现象,我国科研工作者大多没有太强的市场意识,直接导致了对功能材料成本收益分析和市场前景方面的考虑欠缺。
从最近几年的光伏行业的发展来看,太阳能电池用功能材料目前正处于回稳增长的阶段,经历了数年前欧洲对我国的反倾销的低谷后,光伏产业功能材料目前在市场的引导下逐渐趋于理性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国家层面的成果转化息息相关。
因为太阳能本身为清洁能源,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该领域的功能材料项目,许多科研单位亦投入了相当的人力物力在各种类型的太阳能电池电极材料研究。
所以光伏功能材料为近年来增长较快的清洁能源材料产业。
太阳能光伏电池从功能材料分类,可以分为第一代晶硅太阳能电池,第二代无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第三代有机太阳能电池。
数据统计,2016 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70GW,比2015年增长约30%,其中晶硅功能材料电池仍占绝对主导地位,占市场的93.7%。
虽然晶硅电池技术并不是最先进的,但是由于硅材
料生产工艺成本低,它目前依然在各大生产企业中普遍采用。
此亦反应了成果转化对功能材料技术经济性评价的效果。
4 评价市场开发可行性
成果转化对功能材料的市场开发可行性进行检验。
具体通过产品化过程检验功能材料开发研究成果能否被市场接受。
此过程可看作是在成果转化中生产和市场销售的一种预演练,即通过对新兴科技成果的经济检验,确定功能材料产品在规模生产和市场销售时所需具备的各种经济性条件。
相关的过程主要包括两方面:首先是在正常生产条件下的各种经济指标(如生产成本、劳动生产率、材料消耗量与存储量比率、利润率、资金利用率等);其次是通过产品试销,检验新材料或新技术的市场评价(如新产品消费者和新技术使用者的反应、竞争对手的反应、市场的需求量、预订的市场营销计划的可行性等)。
以上就是成果转化在技术评价中发挥的作用,想要减免企业税收,获得国家财政补贴,
汇桔网的专家团队会为您的高新企业项目申报做进一步专业评估。
给您的企业找准定位,提升价值,规划创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