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流特性
则:
K V Vf K V f (1 ) Kj Kj
Vf
其中:Kj为阻塞密度,Vf为畅行速度。
当交通密度很大时,采用对数模型:
V=Vm ln(
Kj K
)
式中:Vm为临界车速,指交通流量最大时的车速。 当交通密度很小时,采用指数模型:
V=Vf e
-
k km
式中:Km为最佳密度(临界密度),指交通流量最大时的密度。
指一条车道上,前后相邻的两辆车之间的距离。用车辆上有代表 性的点来测量,常用车头。 所有车辆的车头间距的平均值称为平均车头间距 。 hs 与 hs K的关系:互为倒数关系
车头间距的单位常用m计,此时:
Vs 由Q=K· 及以上两式可得出:
hs
1000 K
Vs 3.6
hs (km/h) ht
由上式可知:对应不同的车辆行驶速度,均存在一个最小 的安全车头间隔min{ ht }、min{ hs },这也说明对应一定车速, 都有一定的车辆密度,说明车速与密度间存在着某种关系,这 是研究交通流三参数间关系的基础。
2---时间平均车速观测值的方差。
二者的关系也可利用回归分析得到:
Vs= -1.88960+1.02619 Vt
在交通流三参数关系式Q=K· V中的V,指的是区间平均车速。
第三节
一、密度的定义
密度特性
指某一瞬间,单位道路长度上存在的车辆数(实体数)。
K N / L (辆/km)
一般指单车道
密度反映车辆的密集程度。用来衡量驾驶员操纵车辆的舒适 性和灵活性。是一个瞬间值,它随观测的时刻和观测路段长度而 变化,通常是某一观测时间段内的平均值表示。
车辆在信号交叉口处的总损失时间称为延误。车辆除在信号
交叉口处有延误外,在很多其他地方也存在延误,以下给出几个 有关延误的概念: 延误:时间的损失。 停车延误:车辆通过道路某一部分的停车时间。 行程时间延误:实际行程时间与正常行驶时间的差值,包括 停车时间和慢行延误。
固定延误:由交通控制装置引起的延误。
D= AADT 某周日的年均日交通量
常用周变系数D表示
3、小时变化
反映交通量在一日内的变化,有早、晚高峰
反映交通量在一天内集中程度的参数是高峰小时流量比 :
高峰小时流量比 高峰小时交通量 日交通量
高峰小时流量比一般在0.1左右。 4、交通量在1小时内的变化
反映交通量在1小时内集中程度的参数是高峰小时系数 :
相关概念:最佳密度Km:流量达到最大值时的密度。
阻塞密度Kj:车辆很多,车速为零时的密度。
二、车道占有率(常指单车道)
1、空间占有率Rs 指某一瞬间,在一特定路段上,车辆总长度占该路段长度的比例。
1 n Rs li L i 1
Rs与密度和车长有关,它能反映车辆密度,同时也是衡量路面利用 率的一个重要指标。
4、城乡分布
第二节
一、有关定义
速度特性
速度: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距离,即L/t。按L、t的取值不同,可定 义各种不同的车速: 地点车速:车辆通过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的瞬时速度。L→0
行驶车速:车辆通过某段里程与有效行车(驶)时间之比。
行程车速:又称区间车速。指车辆通过某段里程与行程时间之比。 临界车速:指道路交通量达到最大值(通行能力)时的车速,又 称最佳车速。 设计车速:指道路、交通和气候条件良好的情况下,仅受道路物 理条件限制时,车辆所能保持的最大安全车速。 另外还有畅行车速、经济车速等概念。
二、间断流特性
间断流是指有外部固定因素影响的周期性中断交通流。主要 指信号交叉口的交通流。 信号交叉口的交通流特性常用饱和车头时距、饱和流率和损 失时间来描述。 稳定行驶的连续流的车头时距称为饱和车头时距(ht),则 饱和流率S为: 3600 (辆/h·车道) S
ht
信号交叉口处的车辆不可能以饱和流率通过,它有红灯时的 停车时间和红灯变绿灯的启动损失时间及清尾时间,因此S是个 假想值(理想值)。
Vf Kj Q=V K j V2 Vf
K=K j -
Kj
V
由以上分析可知,Q、K、V可表征车辆的运行状态:
对Q,总有Q<Qm 当K≤Km,V≥Vm时,车辆处于不拥挤状态, 当K>Km,V<Vm时,车辆处于拥挤状态。
三参数间是相互关联的,只用交通量参数不能表达车辆的运 行状况,必须同时使用两个参数才能表达,而两个参数一旦确定, 另一个参数也就确定了。
二、速度的统计分布特性
常用速度频率分布曲线和积累频率分布曲线来表示。
表征车速分布特性的特征值有: 最常见车速:出现频率最多的速度值。 中位车速:又称50%位车速,在该速度以下的车辆数与在该速度 以上行驶的车辆数相等。 85%位车速:指所有车辆中,有85%的车辆在该速度一下行驶。 一般用作最高车速限制标准。
15% 位车速:指所有车辆中,只有15% 的车辆在该速度一下行驶。
一般用作最低车速限制标准。 速度观测值的标准差σ (均方差):
(v -v )
2 i
n
反映车速分布的离散情况,σ值越大,车速越离散,表明车辆 行驶有很大的自由度。
三、时间平均速度与区间平均速度
1、时间平均速度
Vt
指某一时间段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所有车辆的地点速度的算 术平均值。 n
3、交通量与密度的关系
K K2 ) Q= Vf (K) 由Q=K·V和 V=Vf (1Kj Kj
说明Q~K呈二次函数(抛物线)关系,其图形为:
对上式进行求导,并令
dQ dK
=0
,则有:
∴
Kj 2K = Vf (1)=0 K m = dK Kj 2 2 K j Kj K jVf 2 Q m =Vf [ ]= 2 Kj 4 dQ
Vt
v
i 1
i
n
Vs
2、区间平均速度(又称空间平均速度)
指某路段的长度与通过该路段的所有车辆的平均行驶时间之比。
Vs
n l
ti
i 1
n
n 1 i 1 vi
n
3、二者之间的关系
V t Vs
s2
Vs
Vs Vt
式中:σ σ
s t
t2
Vt
2---区间平均车速观测值的方差;
运行延误:由各种交通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干扰而引起的延 误。分内部干扰和侧向干扰。
排队延误:车辆排队时间与自由行驶过排队路段的时间之差。
引道延误:引道实际耗时与引导自由行驶时间之差。
对某一交叉口,图中: CD是停车延误,B点处为停车 线 EF是引道延误 EG是排队延误
EH是停车后再开过停车线引
起的加速延误 GF是减速延误(停车前的)
(3)设计小时交通量(DDHV) 一般由下式计算:DDHV=AADT×K× D 其中:K---设计小时交通量系数,其值常取第30位小时交通 量系数K30。 K30=第30位小时交通量/AADT
D
---高峰小时内重方向交通量占双向交通量的比例。
三、交通量在时间上的变化(分布)
1、季节、月份变化 反映交通量在一年内的变化 常用月变系数(又称为月不均匀系数)M表示 2、日变化 反映交通量在一周内的变化
第三章 交通流特性
本章讲述交通流三参数:交通量、车速、 密度的特性,以及连续流和间断流的特性
第一节
一、交通量的定义
交通量特性
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某一断面或某一车道的交通 实体的数量。 根据对象的不同可分为:
行人交通量、非机动车交通量、机动车交通量。
还有单向、双向交通量之分。 流率:把不足一小时的时间段内(通常是15分钟)通过道路某 一地点、某一断面或某一车道的交通实体数,等效换算为1小时的 数量。 交通量是实测值或预测值,流率是转换后的等效值。
2、时间占有率Rt
指在某一观测时间段内,车辆通过某一断面的累计时间占该观测 时间段的比例。
1 n Rt ti T i 1
三、车头时距ht(s)
指一条车道上,前后两辆车通过同一断面的时间差。
ht 所有车辆的车头时距平均值称为平均车头时距 。
3600 ht
ht与流量的关系:
Q
四、车头间距hs(m)
下图表示了车辆启动时的车头时距分布情况:
启动损失时间为:l1=∑ti 清尾时间l2指本方向最后一辆车进入交叉口的时刻与另一方 向变为绿灯的时刻之间的时间差。 对一个信号交叉口的某一进口车道而言,其在一个信号周期 内所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数,应为饱和流率与有效时间的乘积。 有效时间=信号周期-本方向红灯时间-l1-l2
第四节
交通流特性
交通流根据是否受到外部固定因素的影响而分为连续流和间断 流。
一、连续流特性
连续流是指没有外部固定因素影响的不间断交通流。其特性可 用交通量Q、平均车速 (常写为 V)、密度K三个参数来描述。 Vs 1、三参数间的基本关系
对某一路段 AB,其长度为 L,在某一瞬间其上存在 n 辆车,车 辆驶过该路段的平均行驶速度为 V(实际为 ),这 n辆车都驶 Vs 过B断面所用的时间为t=L/V,则交通量Q为:
高峰小时系数(PHF)= 高峰小时交通量 高峰小时的高峰流率
高峰小时的高峰流率又称扩大高峰小时交通量。
PHF值一般在0.7~0.8之间,PHF越小,表明流量变化越大。
四、交通量在空间上的分布
1、方向分布
KD
用方向不均匀系数KD表示,反映方向不均匀性。
重方向交通量 100% 双向交通量
2、车道分布 城市道路一般靠近道路中心线的车道交通量最大,向外侧依 次减小;高速公路行车道交通量较大,超车道较小,一级公路内 侧车道交通量较大。 3、路段分布
Q= n nV = =K V t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