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的预测与预报

地震的预测与预报


地震预报实例


松潘7.2级地震 中期预报:在1975年11月下旬召开的1976年省震情会商会上提出,1976年 上半年,松潘、茂汶、黑水一带地区,有可能发生6级或6级以上地震,要 认真注意加强监视。 短期预报:中期预报意见提出以后,我们一直注意监视异常的发展和地震 活动的演变,特别在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发生7.3级和7.4级地震后,考 虑到川滇两省地震有着明显的相关性,更加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与警惕。参 加云南省地震局于6月初在昆明召开的展情会商会议,我们明确表示,四 川省不仅在川滇相邻的安宁河地震带有异常,北部地区也有,而且更明显。 四川的异常反映四川要发生地震,不能用龙陵地震作解释。

总结:这次会商会议,肯定了省地震局6月14日第二期地震简报的预报意 见,并进一步提出8月底以前,龙门山中南段可能发生6级或6级以上地震。 国家地震局非常重视,会后张局长亲自带领一个专家组赴松潘地区进行现 场考察。考察后与我们组的预报人员交流看法。专家们认为:松潘水氡异 常是干扰引起的,不是反映地震的前兆变化;短水准测量的变化幅度太大, 有异常也有干扰,可能主要是干扰;而我们坚持认为这些是地震异常,四 川地震局领导支持这种看法。
中期预报


依据各种前兆趋势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圈定危险区,并据经验公式判断 发震时间与强度。 进行中期预报要考虑监视研究区的地震地质构造、历史地震情况、监测 台网的布局,各单项异常的类型、空间分布特征、数量、幅度、异常起始、 转折、结束时间及异常的预测意义;地震活动性的时间变化分析及是否出 现空区(在被称作地震空区的区域内,地震活动水平明显低于周围地区,或 几乎没有地震发生。地震空区有可能与孕震有关)、条带、集中区等空间异 常图像;在上述基础上统计与作图,进而分析各类异常的时空演变特点。
地震的预测与预报
S316020014 李佳
地震预测与预报



所谓地震预测就是根据对地震规律的认识,预测未来地震的时间、地点和 强度。 地震预报是针对破坏性地震而言的,是指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前作出预报, 使人们可以防备。 地震预报要指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这就是地震预报的三要素。 完整的地震预报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地震形势预测

是中期预报阶段中的基础性工作。据历史地震资料,运用统计学分析, 如线性预测、极值理论、相关分析等方法或宏观震史学分析可研究地震活 动的时间分布特征并划分区域地震的活动阶段,据此可估计区域强震活动 进入活跃状态的时间及相应的概率值。运用模式识别、综合概率及模糊判 别等方法,利用多种预报因子可对地震趋势进行综合分析与判定。但不论 什么方法,重要的还是对实际前兆信息的监测与处理分析。此外,区域强 震活动与太阳黑子(太阳黑子是太阳光球层上出现的,温度比光球低的暗黑 斑点)活动、地球自转、月相及早、涝等天体活动及自然现象具有一定的相 关性。通过分析发现有利于本区强震发生的环境因子出现时,也可作为强 震预报的参考。
短、临预报阶段



除继续追踪监视中期与短期异常的发展变化外,还应从时空两方面进一 步核定与分析各类异常的数量。比例,持续时间、变化速率、异常幅度、 转折、加速或恢复时间等特征量。 临震阶段尤其要注意突发性异常的这些特征。 突发性异常既包括原有中、短期趋势异常、新的大幅度加速、转折或恢 复,也包括新出现的前兆突跳、阶跃和有一定数量与范围的宏观异常现象, 如地下水的突然升降、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水、气、油的喷发,动 物习性异常,声、光、电异常及气象要素的突变等。
预报方法



预报地震的方法大体有三种:地震地质法 、地震统计法、地震前兆法,但 三者必须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地震地质法:分析地震地质背景,构造体系的活动性及新构造运动的强度。 不论是从传统地质学的观点,板快构造或地质力学的方法详细了解研究地 区的地质背景,划分构造单元,地质构造的形成历史,新构造运动的活动 强度,确定潜在震源的可能性。 地震统计学:应用统计学的知识和工具来研究地震活动的统计规律及其独 立性,预测和预报地震异常。 地震前兆法:地震发生前会出现的异常现象,它包括地震微观异常和地震 宏观异常两大类。地震目前仍无法准确预测发生时间,但通常地震发生之 前都会有一些自然现象。因此,通过地震前兆可以有效的预报地震的到来。
பைடு நூலகம்
是对某一地区今后数年到数十年强震形势的粗略估计与概率性预测。 主要依据是对历史地震活动资料的统计分析,对现今地质构造活动(尤其 是断层)背景、地震活动背景、其他地球物理场的变化背景、地壳形变(幅 度、速率、方向等)的观测研究,并考虑到天体运动、地球自转等因素。通 过断层活动与其他这些因素的组合特征及发展趋势,对区内的发震可能性 及其变化方式进行分析,提出长期性的趋势预报意见。以此为基础,才可 在监测力量较强、资料较多的地区进行地震三要素的中、短期定量预报。 中国地域辽阔,监测与研究力量有限,因此在长期预报中就要有所侧重, 注意强震的地震地质标记,如大地构造的边界带、新构造差异活动带、上 地幔上部,大约60~250km深处有一地震波速局部降低的圈层,叫低速层)、 地壳形变幅度、速度、强度等。强震多发生在活动断裂的端点、拐点、交 点、闭锁点等部位。
结论



虽然地震预报的研究理论和技术手段有了长足发展,但是地震预报还是 “时灵时不灵”,尤其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日本2011年地震,地震预报 完全失效,引发公众对地震预报的强烈质疑。 科技始终在进步,地震预报也是如此。虽然地震预报存在巨大的挑战, 但我坚信在遥远的将来,人们必将掌握预测地震的理论和技术,使人们及 时做好准备,降低损失和伤亡的概率。但在现阶段,我们能做的也只能是: 1.加强地震知识的学习,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 ,面对地震不恐慌;2.学习 生存急救技能,面对地震能有效保护自身安全。 虽然地震预报之路漫漫,但借一句名言与大家共勉“革命仍未成功,吾 辈仍需努力!”有朝一日,人类必将驯服地震这只怪兽!
现有水平




地震预测研究,在世界和我国大约都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开始的。 我国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广泛开展了地震预报的研究。经过40多年的 努力,取得了一定进展,曾经不同程度的预报过一些破坏性地震。 例如,1975年,我国成功预报了2月4日发生于辽宁海城的7.3级强烈地震, 并在震前果断地采取了预防措施,使这次地震的伤亡和损失大大减小。 但是,地震预测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在国内外都处于探索阶段。有 关方法所观测到的各种可能与地震有关的现象,都呈现出极大的复杂性; 科研人员所作出的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主要是经验性的。 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和现状可以概括为: (1)对地震前兆现象有所了解,但远远没有达到规律性的认识; (2)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 (3)对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认识,但短临预报成功率还很低
地震预报按时间尺度可作如下划分:

长期预报 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中期预报 指对未来1~2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 短期预报 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临震预报 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长期预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