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汽车总布置设计指南(轮胎布置校核)

汽车总布置设计指南(轮胎布置校核)

第 2页 共4页
版本:01
6、轮胎型号及尺寸的确认 6.1、确定车型所选用的轮胎型号 6.2、进行轮胎运动校核时,所选用的轮胎数模必须是厂家提供的该型号轮胎的 标准尺寸数模。 6.3、若某个车型配置有多个可选轮胎型号,需对每个轮胎的断面宽度和外直径 进行对比分析,选择最大尺寸的轮胎进行轮胎包络校核。 7、校核中对防滑链的要求 7.1、驱动轮必须配备防滑链,非驱动轮可不配备防滑链 7.2、防滑链的厚度H按12mm计算,若车型明确选定了某厂家提供的防滑链,则按 该厂家提供的尺寸进行校核。 8、轮胎运动范围 8.1、转向轮:转向轮运动时,配备防滑链与不配备防滑链的运动条件设置不同, 需分别进行校核。
图1
图2
第 1页 共4页
版本:01
3.10、径向间隙:胎冠与周边零部件间隙。 3.11、侧面间隙:胎肩及胎侧与周边零部件间隙。 3,12、面接触:面接触指可能存在的干涉是周边零部件的面型结构(如轮罩表面、 纵梁侧面等)与轮胎产生干涉,这种干涉不会对轮胎造成致命损坏,不会对行驶 安全性造成严重影响。 3.13、边接触:边接触指可能存在的干涉是周边零部件的边型结构(如纵梁翻边、 侧围翻边等)与轮胎产生干涉,这种干涉会导致轮胎被划破、割裂或刺穿等,会 对轮胎造成致命损坏,会对行驶安全性造成严重影响。 3.14、标准尺寸数模:与GB/T2978中提及的新胎尺寸一致的轮胎数模。 4、轮胎与周边零部件的关系:车辆行驶过程中,轮胎存在前后旋转、转向及遇 到路面不平而产生的跳动等多种运动状态,轮胎在运动过程中,周边存在两种状 态零部件,在校核时需要区别对待。 4.1、轮胎运动时,随轮胎一起运动的零部件:这些零部件通常是随着轮胎一起 运动的零部件,包括摆臂、减振器、转向横拉杆等。由于这些件无法通过运动包络 校核间隙关系,因此需要动态地分析与车轮的间隙。 4.2、轮胎运动时,不随轮胎一起运动的零部件:这些零部件通常不随轮胎运动 而运动,主要是车身件或安装固定在车身上的零部件,包括副车架、纵梁、保 险杠、轮罩装饰件等。这些件与轮胎的运动间隙关系可以通过测量与轮胎运动包 络的间隙获得。 5、校核过程
编号:SJZN-VI-003
四川汽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总布置设计指南
(轮胎布置校核)
编制 审核 审定 批准 发布日期
版本:01
轮胎布置校核
1、范围:为规范乘用车轮胎的运动范围,规定了轮胎与周边随轮胎一起运动的零 部件间的动态间隙校核方法及间隙要求,规定了轮胎与周边不随轮胎运动的 零部件间的轮胎包络校核方法及间隙要求,对乘用车防滑链在校核过程中的 一般要求进行了说明;此规范适用于公司乘用车产品开发过程中轮胎布置设 计校核。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 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 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978 轿车轮胎规格、尺寸、 气压与负荷;GB/T6326 轮胎术语及其定义。
3、术语和定义 3.1、乘用车:在其设计和技术特性上主要用于载运乘客及其随身行李和/或 临时物品的汽车,包括驾驶员座位在内最多不超过9个座位。它也可以牵引一 辆挂车。 3.2、整备质量:汽车的干质量加上各种油液与燃料(各种油液加注至出厂状 态,油箱燃料不少于油箱容积的90%)及备用车轮和随车附件的总质量。其中, 干质量指仅装备有车身、全部电气设备和车辆正常行驶所需要的完整车辆的 质量。 3.3、防滑链:一种由钢链、橡胶链或其他材质及结构制成,成网罩状安装于 轮胎上,防止轮胎在雪地路面由于附着力过小而打滑的装置。 3.4、轮胎包络:模拟车辆实际行驶过程中,轮胎由于行驶状况及路面不平度 的影响而产生的各种跳动位置状态,在3D软件中合并而成的一个包络体模型, 如图1。 3.5、上跳极限位置:悬架设计过程中,设定的轮胎相对整车所处的最高位置。 3.6、上跳极限减振器行程:轮胎运动到上跳极限位置时,减振器活塞相对空载 状态位置移动的行程(注:一般情况下,减振器活塞上移行程通过缓冲块的压缩量进行 确定,对于PUR材料,取2/3全长;对于橡胶类材料,取1/2全长,也可依据减振器图纸确定)。 3.7、下跳极限位置:车辆抬起,轮胎处于自由悬空状态,轮胎相对整车所处的 位置。 3.8、下跳极限减振器行程:指轮胎运动到下跳极限位置时,减振器活塞相对空 载状态位置移动的行程。 3.9、胎冠、胎肩与胎侧:GB/T6326确定的术语适用于本标准,见图2。
9.2、轮胎与不随轮胎运动的零部件的间隙要求 9.2.1、轮胎与不随轮胎运动的零部件的间隙可以直接通过制作轮胎运动包络进 行校核。 9.2.2、对于必须配备防滑链的车轮,需根据8.1和8.2中规定的不考虑防滑链和 考虑防滑链两种运动范围制作两种轮胎包络;对于不需要配备防滑链的车轮,只 需根据8.1和8.2中规定的不考虑防滑链的运动范围制作一种轮胎包络。 9.2.3、建立考虑防滑链运动条件的轮胎运动包络3D数模时,不需要增加防滑链 的厚度,在后期的轮胎包络周边间隙检查时再考虑防滑链厚度。 9.2.4、轮胎运动包络与周边零部件间隙要求应符合下表规定。
不考虑防滑链间隙类型
接触类型 面接触
边接触
侧面间隙(mm)
>7
>12
径向间隙(mm)
>1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5
考虑防滑链间隙类型 侧面间隙(mm) 径向间隙(mm) 注:H为防滑链的厚度。
图3
图4 8.2、非转向轮
9、校核要求 9.1、轮胎与随轮胎一起运动的零部件的间隙要求 9.1.1、对于随轮胎一起运动的零部件,无法通过轮胎包络校核轮胎与这些件
第 3页 共4页
版本:01
的动态间隙,因此需要依据8.1和8.2规定的运动范围,校核轮胎运动过程中,这 些运动件与轮胎的间隙是否满足要求。 9.1.2、对于必须配备防滑链的车轮,8.1和8.2中规定的不考虑防滑链和考虑防 滑链两种运动范围均需进行校核;对于不需要配备防滑链的车轮,只需校核8.1 和8.2中规定的不考虑防滑链的运动范围。 9.1.3、轮胎与这类零部件的动态间隙需要满足下表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