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高铁走向世界

中国高铁走向世界


波特钻石模型
全球项对目高介铁绍建设需求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相关产业 支撑—— 关键因素
健全的上游供应商以及相 关产业支撑,完整的产业 链生产的协同效应使得中 国高铁在质量和成本具有 优势。(中国高铁成本是 外国高铁成本的二分之一 到三分之二)
亚投行和丝路基金提供融 资支持
我国高铁产业产走品出运去竞行争力分析
需求条件
国外市场对高铁建设广阔的需求 国内需求条件的复杂性推动了我国高铁技术的创新,国内市场需求是中国高铁
产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
中国从沿海到沙漠,从热带到寒带,高铁跨越的气候和地质条件差异巨大,需求 复杂性为中国高铁获得更多的工程实践,提升技术能力和创新机会,降低产品开 发的市场风险,提升国际竞争力
为高铁的技术创新统筹协 调高级生产要素
国家领导人在展开外交访 问时积极推销高铁技术, 给予了高铁走出去的大力 支持
机遇—— 重要外在
条件
中国积极推动经济结 构转型的机遇(结构 转型必须发展产业关 联性强,附加值高、 环境优化的产业,高 铁产业具备这样的特 点)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基础设施联通建设
2004年
列车运行时速
270~320公里 300~320公里 300~320公里
300公里 300~320公里
300公里
技术供应商
川崎重工、日立 阿尔斯通 西门子 菲亚特 阿尔斯通
西门子、川崎重工、日立
2008年
250~300公里
西门子、川崎重工、阿尔斯通、庞 巴迪
高速铁路技术并不是中国原创技术。我们在世界高速铁路技术 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发展形成了中 国高速铁路体系。 我们当时的技术引进来源国是日本、法国和德国这三个国家。
2020/4/11
第三部份 高铁产业走出国门之路
★ 走出去的优势——高铁产业竞争力 分析 ★走出去现状 ★高铁走出去的国际政治经济意义
11
我国高铁产业项走目出介去竞绍争力分析
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中包括天然资源与普通的人力资源等初级要素,以及相 关高科技人员、科研机构与 现代化基础设施等高级要素产生协 同作用
2005-2008,京津城际我国 全套引进国外技术建造的第一
条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铁路
我国全套引进国外技术建造的第一条高速铁路
郑西、武广客运专线建设
在应用国外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发使之适应国情
➢ 2008-2011京沪高铁 ➢ 哈大线
京沪高铁建设是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套高速铁路 修建技术、装备制造技术以及设计技术和技术标准完全形成 的重要标志
相对丰裕的高级生产要素体为中国高铁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技术标准,进入国外市场提供了重要支撑
(高铁技术研究项目以合并前的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下属的核心企业为主 体,联合了 25 所重点高校,11 家科研院所和 51 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 研究中心,涉及 68 名院士、500 多名 教授及 1 万余名工程技术人员)
利于合作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实现经济上的互利互惠、 优势 互补,促进资源在各国间快速流动, 新需求、新投资将 被不断催生,有力带动欧亚大陆的经济整合,加快中国走向世 界经济舞台中心。
高铁投走资出回去报意义
国际政治
增加中国与合作国家的双边政治互信 中国高铁“走出去”通过增加我国与合作方国家的贸易往来、经济技 术合作、人文交往,可增进相互了解、相互信任,进而推动双边 政治上的相互尊重、 平等协商、交流合作。
不仅需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 术等方面的专业性人才,而且 还对咨询设计人才、 项目管理人才、财务和商务人才等需求迫切, 甚至需要能适应海外环境,扎根海外的全能型人才。
由于我国高铁技术发展时间短,相关体系标准相对于法国、德国在 欧洲被认可程度与影响要小。中国高铁要想进入中东欧市场,产品 需要达到欧盟标准,项目本身与所有的装备都需要经过欧盟认证
“一 带一路” 沿线国家国情复杂,基本上是发展中国家,大多数正 处在敏感的社会转型的时期,各国 国内政治局势动荡、制度体制 存在极大差异、内战冲突不断、国家政策变动性大等问题比比皆是。 而且沿线国家存在着国际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等复杂因素,加 剧了地区的动荡。
中国推出高铁全产业链 “走出去”,实现从设计咨询到运营服务为一 体的项目运作模式 ,但中国铁路 “走出去” 投融 资模式还停留在初 级阶段,与全产业链相关的部 门及企业参与力度不够
我国高铁产业项走目出介去竞绍争力分析
我国高铁产业项走目出介去竞绍争力分析 中国高铁出口贸易竞争力指数
我国高铁产业项走目出介去竞绍争力分析 中国高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高铁投走资出回去报进程
高铁合作项目
土耳其高铁二期工程
时间
2005年中标
里程、时速
全长158公里 设计时速250公里
投资额
合同金额12.7亿美元
增强中国陆地权力,减轻所面临的地缘政治风险 压力
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国、欧盟、俄罗斯、印度几个超级经济体占据了全 世界大部分资源,国家间高铁的互通将有助于建立利益共同体。 这种 陆权地缘经济带来的新变化将大幅缓解我国在海权地缘政治上所面临 的巨大压力。
2020/4/11
第四部份 高铁走出去的挑战与启示
我国高产铁品技运术行成长之路
我国高铁技术的技术创新之路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标志性的工程
高铁技术发展阶段
标志性工程
技术储备阶段
➢ 1999-2003,秦省客运专 线
➢ 2002-2004西渝客运专线
成果
运输架设一体化JQ600 200km/h客运专线修建技术
引进消化阶段 吸收创新阶段 自主创新阶段
中国高铁走向世界
2020/4/11
1
CONTENTS
目 录
2020/4/11
01 高铁产业发展现状 02 高铁产业技术成长
之路
03 高铁产业走出国门 之路
04 走出去的挑战与启 示
2
2020/4/11
第一部份 高铁产业发展现状
★ 高铁及高铁产业定义 ★我国为什么要发展高铁产业 ★我国高铁产业发展现状
3
高铁项及目高介铁绍产业
什么是高铁?
中国高速铁路的定义为新设计开行每小时 250 公里及以上(含预留) 动车组列车,初期运营速度不小于每小时 200 公里的客运专线铁路。 (目前中国高速铁路分为每小时 250 公里、300 公里、350 公里三 个档次)
高铁产业有哪些组成部分
五个组成部分:线路轨道系统、牵引供电系统、列 车控制系统、高速列车系 统和客运服务系统
企业战略、 结构与同业 竞争—创造 持续竞争优

中国南车与北车的相互竞 争(为应对竞争,两大集 团公 司加大了研发投入, 通过提高国产化率降低生 产成本,两家公司均在短 期内通过引进、吸收、再 创 新,制造出了具有自主 知识产权的高速动车组 )
政府与产 业竞争优

政府在制定高铁产业规划, 技术引进,加快自主创新 等方面产生重要作用。
高铁轨道全产业链
全产业链包括设计咨询、建设施工、 装备制造、运营和增值服务五个
大方面,
20%
80%
2020/4/11
5
我国发展高铁产业的原因
项目介绍
我国高铁产业发展现状
资源分布的区域性 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东西发展不均衡 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城市化建设进程以及交流的加
快,对交通需求和要求越来越高 铁路运输发展落后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
2020/4/11
谢谢
24
目前阶段
2014年完工
沙特麦加—麦地那高速 铁路
2009年开工
全长450.25公里
——
2018年9月14全面建 成
匈塞铁路 印尼雅万高铁
2013年11月25日,
全长 350 公里,设计最 高时速 200 公里
28.9亿美元,中方 融资85%
2015年正式赢得项 目
114km,350km/h
60亿美元
创造就业岗位、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降低社会流通成本, 推动区域经济贸易合作,提高出行效率
十一五规划起步,2005-2013基本建成了四横四纵 的 高铁交通系统
截止2018年11月,中国高铁营业里程达到2.9万公里, 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三分之二,成为世界上高铁 里程最长、运输密度最高、成网运营场景最复杂的 国家。
已开工建设 2023年前完工
征地施工共同进行中
泰国曼谷—廊开高
2015年3月正式签

订合作合同
一期工程全长 253 公里, 设计时速 250 公里
114 亿美元
2017 年底开工
俄罗斯莫斯科—喀 山高铁
2015年6月
770 公里
320亿人民币
积极推动中
高铁投走资出回去报意义
经济意义
外交
有助于塑造中国产品的世界品牌。
中国高铁迈向世界不仅能高效牵引我国高端领域及中低端领 域内的大 宗货物、科学技术、综合服务等产品的持续出口, 也可以驱动国内诸如机械、电子、信息、建 筑、电力、冶金、 金融等相关行业产业的联动创 新发展,促进我国相关产业优
化升级,优化和提升出口贸易结构。
推动欧亚大陆经济整合,加快中国走向世界经济舞台中心
从高铁产业竞争优势来源可以看到,国内科研 机构、研究所、高级技术人才在我国高铁技术 的创新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加快培育产业所需的高 级生产要素
国内市场具有重要的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应当在国内市场发展, 在国内市场进行充分的竞争,国内需要推动 升级,提升创新能力,培育了一定的竞争优 势在逐步走向国外。
➢ 为新时期中国外交提供了一种新方式
中国 高铁“走出去”不仅向通达国家、合作方国家输出高铁装 备、技术、运 营服务,还要输出项目建设、投资、咨询、政 府间合作等全套内容,这都 是主动外交的新媒介。中国高铁“走出去”可助通达国家、合作方国家发展高 速铁路,将中国的城市与所通达国家的城市连接起 来,密切相互之间政治、 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 作,形成区域性外交综合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