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走向世界的语言与文化

中国走向世界的语言与文化


的文化。在前一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衣衫褴褛是不文明的表现;在后一种意义上,我们就不能说穿西装
就一定比穿和服、穿中山装更有文化。由于我不可能穿一种抽象的服装,所以我的服装形式必然反映不同 的文化。在这一意义上,文明与文化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那么最后,这二者之间还有着一元和多元的关 系。从历史上,第一次被文化这个概念加以描述的对象是在什么时候呢?是在新石器时代。在此前的旧 石器时代,人类所有地区所出现的工具都是一样的,没有地域性的差别,所以在旧石器时代,文明和文化是 重叠的两个概念。但是到了新石器时代,开始有了文化,为什么呢?不同地区所烧制的陶器不一样、所使 用的器皿不同。我们说仰韶文化,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彩陶;我们说龙山文化,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黑陶;我们 说良渚文化,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玉器。因为不同地区的条件、环境、资源不一样,其实现文明目的的手段和 形式也必然带有地域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明是一元的,文化是多元的。我们迄今为止的历史,都 是在用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共同的文明。所以我们不能说中国文化一定比西方文化高。也不能说西方文化 比中国文化高。不能站在一种文化的立场上来鄙薄另一种文化。 文化虽然没有高低之分,却有其强弱之别。所谓强势文化,是包含着文明价值较多的文化系统:而所 谓弱势文化,是包含着文明价值较少的文化系统。我们回到语言这个概念。比如说我在云南参观纳西族 的文字,叫东巴文。这种文字是一种原始的象形文字,他的符号系统比较简单,表达的内容比较少,掌握起 来叉非常困难。它是一种文化,但它包含着的文明价值较少。所以这种文字就不可能成为一种强势文化。 反过来我们看英语,大家知道,大约在16世纪的时候,英语还只是居住在英士生论坛上面和同学们有一个简单的学术交流。我的题目是《中 国:走向世界的语言与文化》。大家知道,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正在努力地走向世界。先 是我们的劳动力走向世界,再是我们的学生走向世界,再是我们的商品走向世界。现在我们到欧美国家
收稿El期:2(307—06—27
万方数据

口固圈端餐觜

与缺点相伴随的。有声调的语言当然也有它的缺点,对于以没有声调的语言为母语的人来说,掌握起来非
常困难。初学汉语的外国人说“吗”、“麻”、“马”、“骂”的时候,脑袋在晃动,浑身都在使劲儿。所以汉语要
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推广,我们必须在声调问题上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这是需要我们去研究的。第 二,汉字是表意文字。表意文字有什么好处,同学们肯定会想到书法美,如果没有表意文字,我们就没有这 种独具特色的线条艺术。但是我觉得书法美还不是表意文字最好的地方,最重要的地方是它比较稳定。 这一点语言学家有过论述。如果汉字不是表意文字,而是表音文字的话,我们这个语言就会像欧洲拉丁文 解体之后那样,出现很多很多种语言。为什么呢?如果我们的符号是跟着语音走的话,山东人听不懂广东
作者简介:陈炎(1957一),男,北京人.文学博士,山东大学副校长,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文艺荧学。
{本文为作者在北京师范大学2007全国博士生(中国语言文学)论坛上所作的报告.由夏嫡等同学根据录音整理。
万方数据
口圉圈黜辫臀

去,到处可以看到我们的大学生、研究生,到处可以看到我们的商品。那么再下来就是我们的语言乃至以语言 为核心的文化走向世界。在最近的两三年里,我们在国际上创办了161个孔子学院。其中我们山东大学的台 作伙伴就有7家。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就是使我们的语言乃至以语言为核心的文化为人类的文明做出 贡献。这里首先涉及到两个概念,一个是文化,一个是文明。关于文明和文化这两个概念,大家都知道是纠缠 不清、众说纷纭的。我个人对这两个概念也有一个界定,我现在抛砖引玉,讲出来供大家参考。 在我看来,所谓“文明”是人类依靠科学技术等手段来改造客观实践、通过法律道德等制度来协调群体 关系、借助宗教艺术等形式来调节自身情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其最基本需要、实现其全面发展所达到 的程度。也就是说凡是人,无论是哪里的人、什么时代的人,他都要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了解决这个 矛盾他都需要通过科学技术等手段来改造自然;凡是人,无论是什么地方什么时代的人,他都要涉及到人 与他人的关系,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他都要通过法律道德等制度来协调群体关系;凡是人,他都会涉及到入 的有限性和情感、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涉及到自己和自己的矛盾,为此他都要通过宗教艺 术等形式来协调自身的情感……。如果我们没有这些东西,我们就不是一个人,至少不是一个文明的人。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的文明是有一个统一的价值标准的,因为它符合了我们的“类”本质。从这个意 义上讲,文明是一元的。正因如此,我们说“这个人不文明”,这是个否定性的判断;但是我们却不能说“这 个人不文化”,这是讲不通的。 那么文化是什么呢?在我看来,所谓“文化”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在协调群体关系、在调节自身的 情感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由于人类文明是由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 和不同的地域中分别发展起来的,因而必然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风格和样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是 多元的,也就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可以而且应该有不同的文化。 这样一来,“文明”和“文化”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简单地说,我认为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 明的外在形式,文明的内在价值要通过文化的外在形式得以实现。而文化的外在形式则要借助文明的内 在价值才有意义。具体说来,至少有三种关系:一个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吃饭,吃 饭是个文明的事件,野蛮人随意将食物塞进嘴里就可以了,但是文明人不可以这样吃饭,为什么?在他把 食物送到嘴里这个过程中,不能用手直接去拿,这样不卫生,不卫生就不文明。对于任何人来说,卫生是有 统一标准的,但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却可以通过不同的文化形式来实现这一过程。我们可以用刀 叉将食物送到嘴中,也可以用筷子把食物送到嘴中,这是不同的文化形式。在前一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 茹毛饮血是不文明的表现;在后一种意义上,我们却不能说吃日本料理没有文化。所以说,文明是目的,文 化是手段。第二个意思,文明是内容,文化是形式。咱们再举个例子,比如穿衣,如果我今天赤身裸体地在 这里作报告,恐怕是不行的,为什么呢,人家说你不文明。但是我穿什么样的衣服来讲课则是个文化的问 题,我可以像现在这样穿西装打领带,这是一种文化,我也可以穿唐装、穿和服、穿马褂来讲课,这代表不同
2 万 方数据
>中国。走向世界的语言与文化_
而时至今日,世界上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口已经达到3 5亿之多。更重要的是,全世界有四分之三的邮件是 用英文写成的,而国际互联网的英文信息更是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不难想象,在英语成为世界语言的过 程中,人类的交往获得了更大的便利。但是与此同时,有多少个比纳西族更不幸的民族,他们的文化连同 他们的语言一同消亡了,这就是全球化的一个结果。 无论我们承认与否,全球化是一个事实.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过程。而这个历史过程, 我个人以为有两个结果:一个是正面的,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就是人类文化不断提高其内在的文明总量的 过程。想一想,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以后,全球化就开始了,而这个历史进程中,人类文明的总量是在 不断地增加的。为此我们可以有信心地说,我们现在的人比过去的人更文明了。但是全球化的历史过程 又造成一个负面影响,也就是说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也正是人类文明不断减少其外在的文化差异的过程。 由于强势文化对于弱势文化的兼并,使得我们今天的人们越来越没有地域性的文化特征了。时至今日,我 们有多少人早上起来穿着两装戴着领带,然后开着日产的本田轿车,到星级化管理的写字楼,打开IBM公 司生产的电脑,操纵着比尔盖茨的微软系统,用英语进行工作呢?显然,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工作效率在 提高,创造财富的能力在提高,也就是说文明的总量在提高。但是与此同时,我们的文化面貌越来越单一 化。我们知道,文化的单一化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就像物种的单一化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一样。在实际上, 我们人类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不断地灭绝着物种,我们人类在全球化过程中在不断地兼并和灭绝着少数民 族的文化。正是由于这种原冈,我们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中国的语言要走向世界便暗含着这样一个义 务,就是保存人类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 现在来看我们的汉语,汉语不是一个强势语言,但它是个大语种。大家知道,在当今世界的三千多种 语言中,汉语不仅同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一起,成为联合国规定的六种工作语言,而且汉 语也是世界上使用人Li最多的语言。有人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人类的各种语言也会呈现为
不断减少和兼并之势。有人甚至预计,在一千年之后,或许这个世界上就只有四种语言了——英语、汉语、
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这当然只是一种预言,而且我个人也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认为用不了一千年,我们 人类就会创造、发明一种很简便的翻译机器,我甚至认为在我有生之年能够用上这种机器。有了这种机 器,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便可以非常简便地进行沟通,而这种技术的革新,也会在客观上减缓语言的兼并。 然而即便是如此,语言的深层内涵是不能靠机器来加以表述的。所以无论如何,语言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 重要标志。现在《哈里波特》风靡世界,有人就分析,为什么同样是通俗小说,金庸的作品就不能产生这么 大的影响呢,这里边显然和语言有荚系。因此,语言作为“软实力”的标志,各国都很重视这个问题。而我 们现在也希望使我们的汉语由大语言成为强语言。 成为强势语言要有什么条件?我觉得至少有三个条件。第一个经济的基础。这个道理屁而易见。第 二个是文化原囡。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是否具有生命力,是它能够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问题我后面 还要讲。第三个是语言自身的原因。我个人认为,一种语亩是否能够被该系统之外的人学习和接受,既取 决于这种语言的丰富程度,又取决于这种语言的简便程度。那么汉语有什么优点和缺点?我个人不是研 究语言的,我说出来请同学们批评。我觉得汉语至少有这样几个特征。第一,它是有声调的语言。汉语不 是唯一具有声调的语言,我在越南旅行的时候,有人告诉我越南语有七种声调,我不知道是真的假的,反正 汉语不是唯一具有声调的语言。但是有声调的语言有什么好处,同学们肯定首先会想到它音律美。如果 汉语不是有声调的语言,我们就不可能想象会创造出唐诗、宋词那样精美的艺术品。因为我们的“平、上、 去、人”在这里边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音律美还不是有声诵语言的最大好处。我个人认为,有声调语 言的最大好处是效率高。怎么讲呢,也就是说,有了声调使我们在单位长度的音节中可以表现出一个以上 的意思。举个例子,我们说“ma”,如果没有声调我们只能说“吗”,但是有了声调我们便可以在同一长度单 位中表达“吗”、“麻”、“马”、“骂”这四种意思。如果我们是没有声调的语言,我们要表示“吗”、“麻”、 “马”、“骂”的时候,我们必须加长音节,否则就重复了,这样使得没有声调的语言的音节一定是长的,而有 声调的语言音节是短的、效率是高的。这个意义是非常大的,想一想我们一个人一生要说多少话,要占用 多少时间,我们的语言有了声调,我们就能节约多少时问。更为重要的是,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我们不仅用 语言来表达意思,而且用语言来思考问题。有声调的语言表达意思节省时间,思考问题是不是也节省时间 呢?假使人脑是一个计算机,我们是不是一个运算速度比较快的计算机呢?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语言学 家研究,但是目前为止我还没有见到语言学家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当然了,在文化的问题上,优点常常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