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思想史

中国古代思想史


道家----老子
老子的思想
• 世界观:道----宇宙本原;运行法则。 • 方法论:朴素辩证法---矛盾转化。 • 政治观: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庄子的思想
• 世界观:道 把老子“道”的本原发展成为“道”的循环 • 认识论:齐物论-------相对主义 否认绝对真理,承认相对真理;并且主张齐是 非、齐贵贱、齐生死 • 人生观:逍遥游-------绝对的精神自由 必须冲破功名利禄、人伦情感、肉体欲望的束 缚
30分钟
30分钟
90分钟 40分钟 20分钟
第一单元提纲
• • • • • • • 中国古代思想的分期-----何谓国学 中国古代思想的特点 先秦诸子的思想 汉代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批判思想 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及逻辑
中国传统文化-----何谓国学
• 先秦诸子 • 两汉经学 • 魏晋玄学 • 隋唐佛学 • 宋明理学 • 清代朴学
思想核心二----“仁”
• 概念阐述: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 最低境界----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最高境界----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 • 仁和礼的关系:互为表里。仁是行礼的内 在基础,礼是行仁的外在表现。
天命观----淡漠鬼神
•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 大人,侮圣人之言”。 • 子不语怪力乱神。 •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 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韩非子的思想
• 法家三派: 势----加强君主权威。强调集权(慎到) 法----举国唯法是从。强调法治(李悝、商鞅) 术----控制督察群臣。强调权谋(申不害) • 韩非子: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新法家的框架:势治为根,法治为轴,术治为察。 思想总结:强调社会的进化;法术势相结合;中 央集权富国强兵。
明清批判思想
明清批判思想兴起的背景
• 政治背景:吏治腐败,社会动荡,阶级矛 盾,民族矛盾尖锐。 • 经济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产生,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 • 思想文化背景: 理学逐渐僵化,成了追求名利的敲门砖。 心学走向极端,空谈义理,成为社会进步 的障碍。 商品经济发展需要人格独立,思想自由。
思想核心一----“礼”
• 概念阐述:周礼,就是实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 系统和等级系统。 • 实行方法----先正名,再德治,即可恢复周礼 1 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 为政以德 理论基础-----治本之策: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 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具体政策----(1)推己及人: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2)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 不从。
孟子的贡献
• • • • • 建立了系统的儒学体系。 使儒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深化了孔子的思想。 丰富,发展了儒家的政治学说。 强调了理想人格的培养。
荀子的思想主张
• 人性论:人性本恶。 • 哲学观:天行有常,天人相分,制 天命而用之。 • 政治观:隆礼重法,礼法并施。 • 评价:长期“异端”;哲学影响; 集大成者 • 贡献:继承和改造了儒家学说;批 判与综合了先秦各家学说
至真至善至美 史 哲 文
文科的终极目的就是追求乌托邦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
• • • • • • • • • • • • 6:30----6:45 洗漱15分钟 6:45----7:00 到校15分钟 7:00----7:30 11:50----12:30 回家午饭40分钟 12:30----13:10 午休40分钟 13:15----13:45 13:45----14:00 到校15分钟 19:30----20:10 回家晚饭40分钟 20:20----21:50 22:15----22:55 23:00----23:20 23:30----6:30 睡觉7小时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 相同点: 世界观: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与运行规律。 价值观:理是人之为人的理由与社会规范。 道德观:存天理,灭人欲。 • 不同点: 方法论:程朱理学----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 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陆王心学----发明本心(发现明了自我的本来 之善心)
渐悟与顿悟
• • • •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 • • • •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中国传统文化特点
• 天人合一:天道与人道互相融合 • 内圣外王:道德修养与建功立业 • 儒道互补:积极入世与清静无为
春秋战国时代的时代特征
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先秦思想史
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 杂、农、兵、医、小说等 思想共性------以人为本 中国人不需要宗教
孔子的思想主张
宋明理学
独尊儒术后的儒学危机
• 社会环境:汉代与魏晋南北朝的混乱。 • 外在危机:佛教传入,道教产生。 • 内在危机(1)儒家的分裂:今文经学和古 文经学的对峙,王莽改制,党锢之祸,黄 巾起义;(2)儒家思想体系的不完善:儒 家重生轻死,重乐轻苦,重现世轻来世, 重人道轻天道,思辨性不如佛教,哲理性 不如道教。
教育观
• 有教无类: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 因材施教: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 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 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赤 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 兼人,故退之。” • 为学重要: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 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 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 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 德优于才: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反对权威,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批判理 学,揭露道学家虚伪;反对空谈义理,为私有 辩护;反对封建礼教,主张男女平等
明清交际三大思想家
• 反对空谈学问,主张经世致用 • 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民主监督
儒家思想演变的内在逻辑
墨子的思想
• • • • • • • • • • 兼爱:无差别的仁爱。 非攻:反对非正义战争。 尚贤:主张选贤任能,反对任人唯亲。 尚同:主张统一政令,上下一心。 节用:反对奢侈浪费。 节葬: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 天志:天是有意志的最高主宰,天的意志是兴利除害。 明鬼:辨明鬼神的存在,鬼神能扬善惩恶。 非乐:反对奢靡的音乐活动,提倡节约人财物力。 非命:反对命运之说,主张强力从事。
孔子的贡献
• • • • 培养第一批儒家学者 整理儒家最基本经典 奠定儒家的理论基础 广泛传播了儒家思想
孟子的思想主张
• 人性论:人性本善 四心说(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四端(仁义礼智)说 • 政治观:仁政。 政治上:民贵君轻;经济上:制民之产;军事上:仁 义之师。 • 人生观:浩然之气(正气----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 实做事;勇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重义轻利,舍生取义。 • 评价:作用不大;影响深远;儒家正统
董仲舒的政治思想
► 大一统。 ► 天人感应。 ► 独尊儒术。 ► 君权神授。 ► 三纲五常.
内容
董仲舒政治思想的特点
• (一)神学性----先秦儒学开始具有神学色彩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 (二)伦理性----把纲常伦理作为社会规范来保证国家的长 治久安。 三纲五常,核心伦理 • (三) 批判性----维护统治者的专制又批判统治者的专制 屈民而伸君----维护专制, 屈君而伸天----民本思想 • (四) 融合性----广泛吸收,外儒内法 以《春秋公羊》为基础,融合了阴阳家,道家,法家思 想。 • (五) 进步性 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统治者施行 仁政。
理学的问题
• 儒家开始讨论哲学问题:本体论----我 是谁?世界观----我从哪里来?价值观---要到哪里去? • “理”是什么?“理”在哪里?如何把 握“理”? • 中国的“理”和西方的“理”有何侧重 点?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理学产生的背景
• 根本原因:商品经济发展。 • 政治原因:市民阶层崛起;汉末以来的社 会“风气败坏”;民族冲突的加剧;宋代 “重文轻武”国策的影响。 • 文化原因:“三教合流”趋势的形成;唐 末以来的“儒学复兴”运动;王安石变法 引发的学术冲突。
明末“异端”----李贽
材料一: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材料二:(道学家)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 行若狗彘;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 材料三:(理学家)高谈性命,清论玄微,把天下百 姓痛痒置之不闻,反以说及理财为浊 。 材料四: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故谓人有男女 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 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文理有别
文理科的差别
比较 项目 研究 对象 学科 本质 工具-----发动机 价值-----方向盘 研究 方法 关注 层面 哲学 基础 人力 无限 人力 有限 学科 气质
理科

证实或 结果 证伪
直线
文科

不可证 也不必 过程 证Biblioteka 圆圈文科 沟通 要求 交流
终极 关怀
多元 宽容
实践 敬畏 尊古 理想 自然 崇师
汉初的“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
• • • • 实质:以道家为主,综合其他学派的学说。 内容:治身,治国。 特点: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表现:政治上-----约法三章;经济上-----轻 徭薄赋;军事上-----和亲匈奴。 • 影响:巩固了政权,恢复了经济。
汉代的难题
• 产生背景: 现在的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王权威望扫地,如何恢 复王权的尊严?刘邦是第一个没有贵族血统,草莽出 身的皇帝,如何解释其政权的合理性? 过去的问题:历史的教训如何吸取?怎样维护王朝的 长治久安(春秋战国和秦朝)? 将来的问题:如何限制君主的为所欲为?如何防止其 他势力代替汉王朝? • 方法思路: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人民要绝对服从君主, 君主要绝对服从上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