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性和权力的关系B14130427 曾晨摘要:人性与权力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某个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反过来,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也与人性相辅相成。
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人性与权力这样一对关系。
关键词:人性权力权力与人性的关系一、权力权力一个小小的字眼,却包含着难以尽述的内容,人们时而对它满对它满怀敬意与期待,时而又对它抱着厌恶与仇视。
权力往往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能做到普通人所难以企及的事,能实现一般人所不敢奢求的目的。
正因为权力具有如此特殊的性能,所以它对人们的诱惑也是非常大的。
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家对权力下了诸多定义,其主要角度或者从权力作为力量和能力的原有含义确定其定义,如霍布斯认为,行动者的权力和有效的动因是一回事。
或者从权力主体与权力对象关系出发,按照对于权力对象的控制和影响力确定政治权力的含义。
如罗素认为,权力可以定义为有意努力的产物。
马克思.韦伯把权力定义为在社会交往中一个行为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其他行为者之上的可能性。
这些定义的共同之处是把权力看成一种力量,并且指明了权力在人际关系中具有控制和影响的作用特征。
从古至今,中国人为了拥有权力付出了多少的努力,付出了多少生命的代价,尊严的代价。
中国人为什么对权力有一种执著而坚定的追求?是因为权力可以彻底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是可以成就他们无法成就的梦想,是可以使他们获得比别人更高,高好的心理感受。
为什么中国的权力会有这样的感受?因为在中国从古至今,获得权力的人都可以从权力的辐射作用中得到无比多的利益、荣誉,而且这些权力拥有者往往还是别人无法监管的人,他们的权力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正是因为如此,拥有权力者就成了众星捧月,成了很多利益追逐者的追逐对象。
以各种方式去赢得接近权力的机会,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去争取让权力为自己的利益服务,是很多与权力拥有者博弈的人至始至终考虑的问题,如何用最小的代价从权力拥有者的手中获得最大化的利益,也是这些人——这些权力商人必须仔细思考的问题。
中国这个封建传统极其悠久的国家,对权力的认识与使用,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化而与时俱进。
中国人在权力面前诚惶诚恐的心理是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之下形成的,中国人对权力的顶礼膜拜更是中国这个对权力使用到了极致的国家自然而然形成的。
即便是当今,人们对权力依然有很强的追求欲,整个社会对权力的追逐从来没有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而发生任何的改变。
这是当代中国人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人性人性,即人类天然具备的基本精神属性。
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都是基本人性的映射,人有神性(理性),亦有兽性(本能和情感),欲望是人根本属性,事实上,这也是一切生命的根本属性。
人性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关于“人性”马克思给出的定义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自古以来人们对人性善恶的讨论就没有终止过。
《孟子·告子上》里说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性善论的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
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孟子还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人能够发挥善性体认天道与天命从而与天地融为一体。
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其天也,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所以立命也。
”而荀子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生而辞让亡焉。
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
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荀子则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
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
”“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
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
他对我们的启示是人的本性是恶的,对于身体上所有的大块的黑点,要想让它变白,就必须由后天的教化来完成。
同样西方对人性也有比较多的思考,但是真正对西方人的人性观点起到普遍、巨大、长久影响的应是基督教教义。
在基督教思想中,“原罪”是理论核心。
《圣经》中所揭示的“原罪”是人类脱离自然状态走入社会时所带有的“罪”,此罪将永远与人类同在,直到获得上帝的拯救。
在圣经中有一些经典的描述,“我是在罪孽里生的。
在我母胎的时候,就有了罪。
”。
可以看出基督教认为的是,人生来就是有罪的。
所以,人们必须接受耶苏基督,必须要向主忏悔,然后就可以上天堂,而避免受地狱里的各种磨炼之苦。
文艺复兴时期,马丁·路德(1483年——1546年)总结道:“我们所有的人生来就是有罪的,在罪恶中被孕育和被产生出来;罪恶把我们从头到脚都浸渍了。
”加尔文更是激烈地说:“人类全部本性就好像是一粒罪恶的种子,在人身上的每样东西—理智与意志,心灵与肉体—都为贪欲砧污和浸透;或者更简短地说,人本身不是别的,就是贪欲……”。
柏拉图认为“没有法律,人们将无法区别于野蛮人”。
西方人深信人性是本恶的,所以从一开始他们就选择了超越一切人的法律。
社会就必须通过各种法律法规,各种规章制度,来预先设立行为规范。
无论君主或臣民,无论对圣贤或凡人,谁都没有资格凌驾于法律之上置身监督之外。
而且,按照这一理论推而广之,一个人的权力越大,其可能造成的危害也越大,也就越需要严格的约束。
正是基于以上人性观,西方中世纪基督教以压制和排斥人的自然欲望和利益需求为核心,以丑化和否定人性的利益原则为宗旨。
三、人性与权力的关系我认为影片《死亡实验》它提出的是一种“权力使人变恶”的观点。
因为权力本身带有消极性,而它又作为一种满足需要的手段以及运用权力满足行为的内容都会使人性变恶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这时又加上了政治体制的不完善及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
所以说,权力作为一种工具,使人性变恶。
影片讲述的是科学家对未知领域的好奇而招募了一群人参加一次实验,并许诺在实验圆满结束后,每人可得到一笔丰厚的酬金。
实验过程中,这些人被随机分为狱卒和罪犯两类,在一个封闭的监狱里模拟十几天的生活状态。
《死亡实验》的故事样本是非常强大且惊世骇俗的。
来参加实验的人大多抱着赚钱、找乐子的心理进入角色,而当他们被给予了权力和受到压迫时,人们很惊讶地发现这些扮演者们的人生态度迅速端改变了。
这是对于模拟状态下人性的发展趋向的拷问的影片,影片有着深刻而沉重的人性反思在内。
当这群人被分别赋予特别的身份时,对立也就产生了。
一方是被赋予了权力的狱警,一方是失去自由身份低下的犯人,在这种权力相对集中,身份截然对立的情况下,矛盾也就显得格外明显和尖锐。
人性本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的,有人说,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权力则使人的魔鬼本性发挥到了极致。
一个皇帝占有那么多的女人,为了达到完全占有不载绿帽,居然把宫中的仆人阉割,这不是魔鬼是什么?一个领导,为了一个人的游山玩水,居然把成千上万的其它游客驱逐,这不是魔鬼是什么?一个校长,利用权力,居然找仍是幼女的学生开房,这不是魔鬼是什么?一个重庆的官员,为了掩盖罪行达到上位,居然在权力的掩护下投毒杀人,这不是魔鬼是什么?学者曾作过研究,官员的犯罪率比平民高出数倍,不是官员的道德低于平民(当然更不是官员的道德高于平民),而是官员手握权力。
权力使人变成魔鬼。
这些人都是借着一些不受约束力的权力作恶。
一个社会群体中拥有权力却缺乏有效监督的一方在行使公共权力时私欲膨胀。
这正是说明了“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
扮演狱警者被瞬间授予权力,西装革履未必就是文明的,当身处社会最低层,习惯于卑微身份的人,一旦被赋予了特殊的权力,往往恶的一面爆发的更纯粹彻底。
他们潜意识里的贪婪、邪恶被透彻剖析,一部分人在权力面前仍是懦弱的,但只要有了领头羊,邪恶也完全可以被激发创造。
当看到犯人们怯懦的听之任之时,他们在这种控制中得到了从未有过的满足感,以至于到后来,逐渐沉溺于被权力催生而出的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而泯灭良知,致使暴力不断升级,超出了规则和底线,最终酿成血案。
在担任狱卒的这几个人中,伯瑞斯最具有典型性。
他在报名者中毫不起眼,甚至有些拘谨。
而且之后的录像片段也在展示他本身是一个老师,而且还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徒。
这些都与之后在实验过程中他的变化形成鲜明对比。
在试验过程中,他在担任狱卒过程中,心态开始慢慢起变化。
如果说一开始的变化是因为他担心拿不到钱而有些被逼无奈的话,那么随着事态的发展,他越来越享受这种特权带来的快感,这种快感是凌驾于别人尊严与生命之上的,在他惩罚了一名囚犯后,有一个细节是他的手再抖,是不是正是说明了这一点呢。
他对于敢于反抗的77号的淫威最终完全演变成一个独裁和暴力主义者所表现的特征。
而且对于狱卒内部其它反对他、与他不一致的人的打击,还有最终在事态恶化后选择的彻底暴力方式几乎将一个拥有特权却不受任何约束的野心者私欲的膨胀的特性发挥的淋漓尽致。
在一定程度上,他在本片中起着核心的训诫意义,他的由一个普通人转变为一个独裁者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恰恰是人类社会中不受约束的权力泛滥和滥用的体现。
也在一定意义上表达着编导对于人性之恶在不受控制时进一步放大的可怕后果的担忧。
而这像极了希特勒和他的法西斯集团,独裁和极权让他成为了世界大战罪魁祸首。
扮演囚犯的那部分人,在无组织情况下产生的领导者和权力的建立非常不满,大多数囚犯选择了逆来顺受,不堪重负者想要提早退出实验,一小部分刚直不阿者不顾一切反抗,结果却是加剧冲突使实验更恐怖。
影片在毫无避讳的鞭笞人性丑恶的一面时,也毫不吝啬的宣扬了人性光辉的一面。
阿德里安布洛迪饰演的77号犯人,在屡次挑战权力和规则,又屡遭羞辱与暴打后,情绪终于冲破理智的防线,带领犯人发动了暴动。
影片中,当自由和言语已被当权者操控,尊严和权力惨遭践踏时,几乎所有人都成了沉默的大多数,对一切安之若素,这跟人的惰性和骨子里的软弱是分不开的。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也总有像77号犯人这样不安分的人出现,正因如此,理想和希望才更显得弥足珍贵,且名副其实。
影片的最后,当实验终于被迫结束,那扇象征权力和自由的大门豁然开启的同时,也把人性的丑陋和良善暴露在阳光下,每个人都心神俱伤。
这六天六夜的实验就像一场梦,人在被挑衅和被践踏后能爆发出的能量之大,人性之黑暗超乎寻常。
在正如影片开始时快速切换的那组动物弱肉强食的镜头一样,这是不是在暗示我们人类骨子里的兽性一直未变呢。
最后,影片在浪漫的爱情和唯美的画面中结束了,这脉脉温情的一幕给整部影片画上了完整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