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菌物分类学

第二章菌物分类学

1974年,Leedale提出真菌界和原核生物界。
动物界
植物界
原始生物界
菌界
五界系统
1969年,R.H.Whittaker在Science上发表
《生物界级分类的新观点》中提出五界学说,
影响很大。
动物界 植物界
原生生物界 原核生物界
真菌界
六界系统
1949年,Jahn提出后生动物界、后生植物界、真 菌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和病毒界; 1977年,我国王大耜也提出病毒界;
3. rRNA寡核苷酸编目分析
一种通过分析原核或真核细胞中最稳定的rRNA 寡核苷酸序列同源性程度,以确定不同生物间的 亲缘关系和进化谱系的方法。 原核生物:16S rRNA 真核生物:18S rRNA 特点:核苷酸数适中,信息量大,易于分析
16S rRNA ——“分子尺”或“分子计时器”
(1)rRNA具有重要且恒定的生理功能; (2)在16S rRNA分子中,含有高度保守的序列 区域、中度保守和高度变化的序列区域,适用于 进化距离不同的各类生物亲缘关系的研究; (3)16S rRNA分子量大小适中,便于序列分析;
1996年,美国的P.H.Raven 真菌界
真细菌界 古细菌界
八界系统
Cavaliver-Smith ( 1981 , 1988 )提出八界 系统, 1995 年《真菌字典》(第八版)接受
了八个界的系统: 原核生物界、原生动物界、胆藻界、真菌界、 眼虫动物界、藻物界、动物界、绿色植物界。
16S rRNA ——“分子尺”或“分子计时器”
(4)rRNA在细胞中含量大(约占细胞中RNA
的90%),也易于提取; (5)16S rRNA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和原核生 物中(真核生物中其同源分子是18SrRNA),可
以作为测量各类生物进化的工具。
16s rRNA核苷酸序列分析步骤
提取
DNA ↓ PCR扩增16S rRNA基 因 ↓ PCR产物纯化 ↓ 16SrRNA基因序列测 定 ↓
同工酶
二、现代方法
(一)通过核酸分析鉴定真菌遗传型
(二)细胞化学成分用作鉴定指标
(一)通过核酸分析鉴定微生物遗传型
1. DNA碱基比例的测定 2. 核酸分子杂交法 3. rRNA寡核苷酸编目分析 4. 微生物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
1. DNA碱基比例的测定
DNA碱基比例:是指(G+C) mol%值,简称GC比,
相似性结果的一般判断:
SAB≥97%
同种
SAB为85-97% 同属
SAB≤85 % 不同属
系统发育树(phylogenetic tree)
概括各种生物间亲缘关系的树状分枝 图,分无根树和有根树
微生物的系统树 细菌(Bacteria) 古生菌(Archaea) 真核生物(Eukarya)
4. 微生物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
DNA-DNA分子杂交测定核酸同源性的原理
DNA-DNA杂交(固相杂交法)
单链DNA(待测菌株) ↓ 转硝酸纤维素膜 ↓ 加入放射性标志参照菌DNA(单链) ↓ 洗去未杂交DNA ↓ 闪烁计数器计数测定放射强度 结论: DNA同源性≥60% (同种);DNA同源性≥70%(同亚种);
DNA同源性60~70%(不同亚种);DNA同源性20~60% (同属)。
6. 气相色谱技术用于微生物鉴定
根据真菌营养体的形态特征和繁殖方式的不同将
之分为4个纲。
藻状菌纲:菌丝体无分隔,或者不形成真正的菌丝体。
子囊菌纲:菌丝体有分隔,有性阶段形成子囊孢子。
担子菌纲:菌丝体有分隔,有性阶段形成担孢子。
半知菌纲:菌丝体有分隔,未发现有性阶段。
真 菌 界 的 几 种 分 类 系 统
第三节 菌物分类的依据
一、表型特征
因为亲缘关系相近的种其生物学特性也相似。
• 二、真菌分类的基本规则
• (一)分类等级:真菌的分类等级依次为界、 门、纲、目、科、属、种。
• (二)基本分类单位——种
• 1、形态学种:根据形态特征的不连续性, 对真菌个体进行分类而区分的类群。
• 2、生物学种:指原本可以相互交配繁殖,
但由于地理隔离或生殖隔离,彼此没有机
三界系统
1939年,Conard提出菌物界;
1860年,Hogg提出设立原始生物界; 1971年,Dodson提出菌界; 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E.H.Haeckel建议三界系统。
动物界
植物界
原生生物界
四界系统
1938年,Copeland提出四界系统,1956年成熟;
1959年,Whittaker提出菌物界和原生生物界;


1.形态
2.超微结构

• •
3.生物化学
5.核酸序列 6.其他
• 1.形态: •
• 菌体的基本外形 产孢结构


孢子的种类、形状、颜色、大小
总体形态特征
• 2.超微结构 •
• 鞭毛 细胞核分裂


子囊壁结构
分生孢子个体发育

线粒体内部构造
• 3.生物化学 •
• 色谱层析 蛋白电泳


菌物色素比较
会交配的一个自然种群或个体种群 • 3、系统发育种:经过系统发育分析而确定
的具有同一个系谱关系的个体类群
⑴ 林奈(Linnaeus)(1753): 两界系统 动物界 植物界 ⑵ Whittaker(1969): 五界系统
植物界
原核生物界 粘菌门 真菌门 动物界
原生生物界
菌物界
有人提出设立另一个界:病毒界
涉及真菌的有三个界: 藻物界(Chromista):卵菌、丝壶菌。 原生动物界(Protozoa):粘菌、根肿菌。 真菌界(Fungi):其它真菌,狭义真菌。
2018/10/17
Ainsworth等人的菌物分类系统纲要
菌物 —— 真菌 目前得到学术界较广泛采用的是Ainsworth 的分类系统。
Martin的分类系统
2018/10/17
第二节 真菌在生物中的分类地位
一、生物的界级分类学说
(一)两界系统
(二)三界系统
(三)四界系统
(四)五界系统
(五)六界系统
(六)三总界五界系统
生物界级学说发展的示意图
两界系统
1753年,瑞典博物学家林奈(Carl vov
Linne)在其名著《植物种志》首先提出。
动物界 植物界
第二章
菌物分类学
• 菌物分类学:在分类的基础上,对种类繁多 的真菌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并建立起一
定的分类体系,使之能全面反映各分类单元
之间的相互关系。
2018/10/17
一、真菌分类的目的
根据国际上已经承认的一些分类系统给 每一种真菌命名,以便交流有关真菌的各方
面的知识;指出已知菌种之间的亲缘关系,
一般可用解链温度法测定。
特点:
亲缘关系相近的种,其GC比接近;
GC比差距很大的微生物,其亲缘关系必然较远;
GC比是建立新分类单元的可靠指标。
2. 核酸分子杂交法
此法是测定核酸分子同源程度和不同物种
间亲缘关系的有效手段。
适用范围:DNA-DNA DNA-rRNA rRNA-rRNA 具体方法:固相杂交法
1996年,在633位科学家通力合作下,第一个
真核生物酿酒酵母基因组测序完成。
2002年粟酒裂殖酵母基因组测序完成。
2003年,第一个丝状真菌粗糙脉胞菌基因组测 序完成。 到2008年,在NCBI和其他网站已公布了80种真 菌的基因组序列。
(二)细胞化学成分用作鉴定指标
1. 细胞壁的化学成份
2. 全细胞水解液的糖型 3. 磷酸类脂成分的分析 4. 枝菌酸的分析 5. 醌类的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