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南综合自然区划

海南综合自然区划

1.海南的自然地理概况海南省简称“琼”,是我国唯一的特区省。

它位于北纬3°58'~20°10',东经108°37'~170°50'之间,它的北部是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相望,其它三面都被南海包围,西与越南为邻,东与菲律宾,南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隔海相望;南海东北部有台湾海峡与东海相通;东有巴士海峡与太平洋相连;西南部的马六甲海峡是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咽喉要道。

本岛地处热带北缘,旅游业相当发达。

面积3.22万平方千米,仅次于台湾。

其中陆地面积约3.4万平方千米,海洋面积近200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领海的一半。

2.自然特征(1)气候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素来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这里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2~26℃,≥10℃的积温为8200℃,,光温充足,光合潜力高。

海南省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639毫米,有明显的多雨季和少雨季;常风大,多台风,风害威胁大。

(2)水系岛内主要河流成辐射状,向四方分流入海。

南渡江313公里,为岛上最大河流。

其它河流有南渡江、万泉河、太阳河、陵水河、望楼河、昌感河、昌化江、文澜江等。

海南岛大小河流水能理论蕴藏量约100万千瓦,可开发约65万千瓦,年发电量约26亿度。

地下水资源储量约75亿立方米,占总水资源的20%左右,其中理论可开发利用253亿立方米。

(3)地貌海南地貌类型多样,主要是山地、台地和平原,其中海拔1000米以下的台地、平原占全岛面积的近三分之二,地势中高周低,山地边缘分布着许多大小盆地,各盆地之间分布着海拨500•米以下的丘陵盆地。

近海台地平原占相当大的面积,绝大多数是河流冲积成的平原。

海南山地属花岗岩穹窿体,经长期侵蚀切割和构造运动,展状地形明显,山间盆地发育。

还有最多的是海岸地貌,海水侵蚀的海岸。

沙滩。

由于深受地质构造和热带气候的影响,地貌发育具有多级层状地貌显著,火山地貌发育。

其中以马鞍岭火山口为最典型,火山溶洞极为壮观,今已开发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4)土壤在高温多雨的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本岛的红色风化壳和土层都较深厚,玄武岩台地风化壳厚达20-30米,土层2米以上。

海南岛土壤的水平地带性不明显、地带性土壤为砖红壤,全岛土壤的围绕中部山地依次分布成若干个同心圆。

从低至高,依次分布着砖红土壤(海拔350米以下)——赤红壤(海拔约350—1100米)——黄壤(海拔约800—1600米)——山地灌丛草甸土海拔约1200—1600米以上局部地区)。

代表本岛地带性的土壤是砖红壤,它是在干湿交替热带季风气候作用下形成的。

具有分解淋溶强烈,富铝化特征明显,风化程度深,发育层次不明显等特点。

表土暗红或砖红色。

粘土矿物以高岭土为主,亦有三水铝石和赤铁矿。

硅铝率低(1.5左右),•铁锰结核普遍,古老的砖红壤有时还有铁盘。

在缺乏植物覆盖下的砖红壤,有机质含量很少。

(5)植被海南岛上的种类繁多、群落结构复杂的热带植被。

因没有受过第四纪冰川的影响,古老植物保存较多。

岛上的地带性植被为热带雨林、季雨林。

非地带性植被有红树林主要分布于东海岸和北海岸的泥滩。

还有的是因为降水不同而引起的,比如海南岛的西部就有出现稀树草原景观。

还有由于海拔高度,引起的垂直地带性植被。

如岛上最高山峰——五指山。

山体的不同高度出现了不同的植被。

尖峰岭上的垂直地带性如:稀树草原带--常绿季雨带--山地雨林带--山顶苔藓矮林带。

沟谷雨林、山地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热带针叶林、海岸红树林、稀树灌丛、稀树草原、低丘台地草原、丘陵山地草原等。

人工植被有橡胶林、椰子林、腰果林、荔树林、紫胶林和茶园、胡椒园以及木麻黄林、桉树林、柚木林、稻田。

(6)地形海南岛为一穹形山体,中间高四周低,由山地(占25.4%)、丘陵(占13.3%)、台地(占32.6%)、平原(包括阶地占28.7% )等组成。

山地以五指山为代表,它是海南岛的象征,在山地中,还散布着丘陵性的盆地。

著名的盆地有通什盆地、营根盆地、东方盆地、乐东盆地,它们都是山区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

丘陵主要分布在山地周围的内陆和西北、西南等地区,台地与阶地分布在山区丘陵周围,平原多分布在环岛的滨海地区。

整个地势从中部山体向外,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顺序逐级递降,构成层状垂直分布和环状水平分布带。

南海诸岛地形具有面积小、地势低的特点。

其中以西沙群岛的永兴岛面积较大,计1.8平方公里,其余都在1平方公里以下,最高的西沙群岛石岛,海拔也不过12-15米,其余一般都只高出海平面4~5米。

此外,还有一群暗沙——水表岛屿。

海南地形图2.社会经济(1)人口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省总人口为8671518人。

全省总人口中,汉族人口为7225726人,占总人口的83.33%;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445792人,占总人口的16.67%,其中黎族人口1277359人,占总人口的14.73%。

(2)经济海南的经济状况发展得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经济发展速度快:①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大关,2006年海南省的生产总值达1229.6亿元。

②从低收入地区跨入中等收入地区行列。

③自我发展财力显著增强,地方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由1987年的5.2%上升到12.4%,上升7.2个百分点,支撑自我发展财力显著增强。

B;特色产业结构逐渐形成: ①三次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海南省三次产业结构由1987年的50.0∶19.0∶31.0转变为2007年的31.1∶29.6∶39.3,其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18.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提高10.6和8.3个百分点,经济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②“一省两地”特色产业基本形成。

新兴工业省雏形日益凸显;热带高效农业基地不断壮大;旅游度假胜地已经形成。

经济区域形成了好几个:(一)琼北综合经济区(或称海口经济圈)包括琼山、澄迈、定安、屯昌各县,除根据自身的条件,充分利用海口市的“扩散效应”,?使现有种植、养殖和畜牧业提高到一定水平以外,应积极发展城市型农业,逐步提高出口创汇农业的比重。

各县工业的发展,应尽量与海口市的工商企业形成生产──营销的产生链或联合体。

这些县均居南渡江上、中游地区,沿江两岸不应配置污梁型工业,以免对海口市生活水源与环境生态造成危害。

继续巩固这一经济区作为全省行政服务中心、商业贸易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和进出岛交通枢纽的地位,改造提升汽车、制药、化纤纺织、饮料食品、商业餐饮、金融保险、房地产等重点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二)南部经济区(或称三亚经济圈)包括三亚、通什(五指山市)两市,陵水、保亭、乐东三县。

是海南岛旅游资源最集中的地区,既有“不是夏威夷,胜似夏威夷”的亚龙湾、大东海等一批海水清澈、少白如玉的海滨浴场,又有别具风韵的黎村苗寨等,旅游业将成为全区的主要产业。

区内的工业和服务业都围绕旅游业为中心。

还利用三亚国际航空港条件,可逐步发展以“短、小、轻、薄” 产品为特色的临空型产业(如仪器、仪表工业等)和生物工程等高技术研究。

以及围绕建设亚洲一流、世界知名的国际最佳人居环境城市的目标,用国际水准建设和经营三亚市,扩大城区面积,拉开城市骨架,严格控制建设密度,保持和增强低密度滨海旅游城市的魅力。

整合周边市县旅游资源,打造统一品牌,辐射中部地区,带动东西两线,推动全省旅游业上新台阶。

(三)东部经济区(或称文城经济圈)包括文昌、琼海、万宁三县和琼中县的绝大部分,是全岛农业发展条件较好,人口密度和人口文化素质较高的地区。

也是全岛侨眷集中的地区。

本区除提高热作生产水平,发展相应的农产品加工工业,提高对椰子等加工的综合利用水平以外,要利用广阔的滩涂,发展经济效益高的珍珠、石花菜、麒麟菜、石斑鱼等多种养殖业与相应的加工业(四)西北部经济区(或称那大经济圈)包括临高县、崖州市、白沙县和琼中县的一部分;洋浦港位于区内,水深(—22m)?地优良避风场所,是海南各港口中最具有发展前途的良港。

(五)西南部经济区(或称八所经济圈)包括东方、昌江两县和乐东县一部分,是全岛矿产资源最集中的地区。

铁矿和盐资源虽早已开发,但长期以来均以原料外运为主,其它资源迄今未能充分利用。

以八所港为依托,本区有条件发展成为钢铁和建筑材料为主的工业密集区。

3.综合自然区划(1)本区所处的地带问题本区位于热带地区,在境内分布着能反映地带性规律的植被、土壤。

地带性的植被有热带雨林、季雨林。

但也有因为降水、土质、光照强度不同而形成的非地带性植被。

但是,也由于海南省地处热带,生长着许多只有在热带才见到或是生长的好的热带植物。

比如橡胶,芒果,椰子等为海南的生产总值做了不少贡献。

发育的地带性土壤有砖红壤。

但也因为不同地区的小气候和不同的成土母质发育了黄壤、山地灌丛草甸土。

海南处于热带季风气候,有充足的光照和水分,水稻种植高产,一年两季。

(2)海南分区海南省的中、东部为湿润区,降水丰富年降雨量2000-2500毫米。

处于背风区的西部由于焚风效应,西部沿海年降雨量不到1000毫米,为半干旱区。

南部和北部为半湿润区。

由于这些地区的降雨量不同,导致了不同的自然景观。

4.资源分析(3)优势资源海南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素有“绿色宝库”之称,是我国最大的热带自然博物馆、最丰富的物种基因库。

海南岛生长着丰富多彩的热带林木、热带花卉、热带水果和天然药材。

海南动植物药材资源丰富,有“天然药库”之称。

4000多种植物可入药的约2000种,占全国的40%,药典收载的有500种,经过筛选的抗癌植物有137种,南药30多种,最著名的是四大南药:槟榔、益智、砂仁、巴戟。

动物药材和海产药材资源有鹿茸、猴膏、牛黄、穿山甲、玳瑁、海龙、海马、海蛇、琥珀、珍珠、海参、珊瑚、哈壳、牡蛎、石决明、鱼翅、海龟板等近50种。

海南岛是理想的天然盐场,沿海港湾滩涂许多地方都可以晒盐,主要集中于三亚至东方沿海数百里的弧形地带上。

已建有莺歌海、东方、榆亚等大型盐场,其中莺歌海盐场是全国大盐场之一。

海南的海洋水产资源具有海洋渔场广、品种多、生长快和渔汛期长等特点,是全国发展热带海洋渔业的理想之地。

全省海洋渔场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可供养殖的沿海滩涂面积2.57万公顷。

海洋水产在800种以上,鱼类就有600多种,主要的海洋经济鱼类40多种。

许多珍贵的海特产品种已在浅海养殖,可供人工养殖的浅海滩涂约2.5万多公顷,养殖的经济价值较高的鱼、虾、贝、藻类等20多种。

淡水鱼(不包括溯河性的鱼)有15科57属72种海南矿产资源种类较多。

全省共发现矿产88种,经评价有工业储量的矿种66种、产地320多处,其中列入《海南矿产储量表》的44种、产地205处。

海南矿产资源主要包括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稀有稀土分散元素、冶金辅助原料、化工原料、建筑材料、其他非金属矿、地下水、热矿水和饮用天然矿泉水等种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