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证券经纪业务的发展历程

证券经纪业务的发展历程

第2章证券经纪业务的发展历程2.1证券公司经纪业务2.1.1经纪业务的由来与证券经纪业务的产生经纪业务是经济的产物,在发展经济,促进流通,繁荣市场等方面发挥着明显的积极作用。

与经纪业务相伴而生的则是“经纪人”,17、18世纪作为海上贸易大国的英国,由于远洋贸易的高风险和不确定性,其海上保险业发展迅猛,于是作为被保险方和保险方之间中介的---保险经纪人应运而生,随着商品贸易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地产、债券、股票、期货等各种类型的经纪人也顺势而生。

我国的“经纪人”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主评定物价,保证货物的品质”的“质人”和2000年前的西汉时期,当时称为“驹侩”①,唐代称为“市牙”和“牙子”,到了明清时期则出现了以为客人斡旋货物货物交易已收取佣金的“牙行”。

按照“辞海”的解释,经纪人特指为买卖双方介绍交易以获取佣金的中间商人②。

证券经纪业务简言之就是代理买卖有价证券的行为,又称代理买卖证券业务。

由于证券交易具有集中、专业和法律规则等的约束,使得普通投资者无法直接进入交易所交易,由此诞生了以经纪人身份出现的证券公司,证券公司接收买卖双方的委托,促使双方成交,进而收取买卖双方的手续费。

最早的证券经纪业务出现在欧洲。

1141年法国出现了证券集中交易的场所,从较不严格的意义上说,这是证券市场最早的雏形。

1551年英国建立了全世界第一家股份公司——俄罗斯公司(又称MUSCOW公司),该公司向公众发行了面值25英镑、总值6000英镑的股票。

1611年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市内达姆广场附近的阿姆斯特丹证券所创立,它是公认的世界上最古老的证券交易所。

1773年伦敦的股票经纪商们聚集在“乔纳森”(New Jonathan’s)咖啡馆,并且打出“证券交易所”的牌号。

此交易所即为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

1792年 24名商人聚集在纽约一棵梧桐树下进行股票等有价证券和商品的交易,并达成了“美国梧桐树协定”。

这便是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

最早在梧桐树下进行交易的股票是纽约银行的股票。

1792年3月美国《纽约日报》和《兰登参考》报道了交易商们每天中午在华尔街22号碰头,协商交易的消息,其中首次明确提出“证券市场”的概念。

1815年美国《纽约商业广告人》开始发布当时所有24只股票的行情,这是美国最早的股市行情报道。

1877年英国出现国库券,它是世界上最先利用国库券筹措短期资金,解决财政困难的国家。

1927年10月6日纽约证券交易所成立世界股票市场。

目前,世界各国都是根据本国证券交易制度的特点,对证券经纪业务作出限定和分类。

如纽约证券交易所将经纪业务分为五类,专门有五种经纪人办理:(1)佣金经纪人,专门代理客户买卖证券收取佣金。

(2)二元经纪人,接受佣金经纪人的委托买卖证券。

(3)专业经纪人,专门买卖证券交易所某一柜台的一种或几种证券。

(4)零股经纪人,专门办理l股至99股之间的证券交易。

(5)债券经纪人,在债券交易厅中代理客户买卖债券从中收取佣金。

伦敦证券交易所将经纪业务分为两类,由两种经纪人来完成。

(1)证券经纪商,纯粹代理客户买卖证券,从中收取佣金,本身不买卖证券。

(2)证券买卖商,主要为自己买卖证券以获取利润,有时也代理客户买卖证券收取佣金,证券买卖商必须严格区分自营买卖与代理买卖,且须向客户说明。

2.1.2我国证券经纪业务的产生与发展我国的证券产生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的王侯和国家对大户和平民的发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飞钱、会票、当票等商业票据,尤其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伴随着对外开埠通商,上海商人朱其昂、朱其诏筹建上海轮船招商局,该局的成立和第一期股本的认定和筹集,中国第一家近代意义的股份制企业和中国人自己发行的第一张股票诞生。

到19世纪80年代前后,外资又开始进入租界公用事业和其他实业,市面上又出现了上海自来水公司、上海电灯公司等十几种新股票。

西商各证券掮客为谋本业前途的发展,于1891年联络同业,组织上海证券掮客公会即上海股份公所,以买卖外商在华所设各事业公司的股票。

外商在华组织的证券市场初步形成。

至于中国华商进行的证券交易则在19世纪 70年代初就零散出现。

华商证券交易,起初既没有固定的场所,又没有相应的交易规则,上海平准股票公司于1882年9月成立。

该公司内部组织分明,还订有章程,为股票交易提供了便利。

它的设立首开中国有组织的证券市场的先河,成为中国自设证券交易所的权舆。

若把1895年前的中国早期证券和证券交易视作中国证券市场的萌芽的话,那么,1895年以后至清末,中国证券市场就进入了初步形成阶段。

1910年前后,股票交易买卖活动便固定在上海福州路的惠芳茶楼,中国证券市场进入了"茶会"时期。

中国证券和证券市场自19世纪40年代产生后,经历了40多年的萌芽阶段,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初步形成。

中国最早出现的证券是外国在华企业公司发行的外资证券,最早的证券交易也是外商之间的外资证券买卖,稍后才出现华商证券和华商证券交易。

中国证券市场一开始便存在华洋两个不同体系的市场,这正是旧中国社会性质的写照。

尽管如此,中国证券市场仍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为后期的证券市场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发展,经济体制和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发生了重大变革,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作用的范围和程度也日益提高,1984年11月,中国第一股——上海飞乐音响股份公司成立,在此之后,9月26日,新中国第一家代理和转让股票的证券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业务部宣告营业,从此恢复了我国中断了30多年的证券交易业务。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

1991年4月,经国务院授权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7月3日正式营业。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我国证券市场掀起了一轮新的发展高潮,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宏观管理的通知》,明确了中央政府对证券市场的统一管理体制。

1992年,中国证监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开始逐步纳入全国统一监管框架,全国性市场由此开始发展。

中国证券市场在监管部门的推动下,建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初步形成了证券市场的法规体系。

1999年7月《证券法》实施,以法律形式确认了证券市场的地位。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此后,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

截至2006年底,中国已全部履行了“入世”时有关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承诺。

中国“入世”时证券业对外开放承诺包括:外国证券机构可以直接从事B股交易;外国证券机构驻华代表处可以成为所有中国证券交易所的特别会员;允许外国服务提供者设立合资公司,从事国内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外资比例不超过33%,“入世”后3年内外资比例不超过49%;“入世”后3年内,允许外国证券公司设立合资公司,外资比例不超过1/3,合资公司可以不通过中方中介从事A股的承销,B股、H 股及政府与公司债券的承销和交易,基金的发起。

对外开放推进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促进了市场的成熟和发展壮大。

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共有证券公司109家,营业部5010家③,证券公司总资产为1.57万亿元,净资产为6302.55亿元、净资本为4634.02亿元,受托管理资金本金总额为2818.68亿元。

2.1.3 证券经纪业务风险表现金融市场自诞生之日起,风险便时刻伴随其间,而作为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证券市场,则更是一个经营“风险”的市场,近代发生的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香港百富勤清盘事件、日本大和银行的破产,以及近几年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这一系列的事件为国际金融界敲响了警钟。

综合来看证券市场的风险与证券价格的不确定性关系密切,从本质上说,证券是一种价值符号,其价格是市场对资本未来预期收益的货币折现,受到政局、利率、汇率、通胀、行业背景、公司经营、投资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影响,难以准确估计,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以它为交易对象的证券市场从一开始就具有高风险性。

同时证券市场运作的复杂性导致了证券价格的波动性。

各国证券市场历史表明,股票价格围绕内在价值上下的波动过程,实际也是市场供给与需求之间由不平衡到平衡、由平衡到不平衡的循环往复过程,市场参与者利益不同,内部运作机制各不相同,不同的时间段,带来不同的价格平衡。

另外投机行为加剧了证券市场的不稳定性。

在证券市场的运作过程中,投资与投机很难做出明确的界定,并且虚似经济的不确定也允许投资与投机的转化。

资本总是追逐利润的,投机资金的进退加剧了市场价格波动。

当投机行为超过正常界限,变成过度投机,则市场风险突现。

证券市场风险控制难度较大。

证券市场涉及面广、敏感度高,任何重大政治、经济事件都可能触发危机,对市场中的所有风险因素难以全面把握、控制。

产生投机风潮的始作俑者,就是在国际间游荡、寻找时机已久的“Hot Money”(热钱或游资)。

他们总是利用其股票市场本身存在着的经济上的泡沫、既定的预期以及制度上的漏洞,乘机而入,大肆炒作,哄抬股价,引发“羊群效应”,吸引更多的机构和中小投资者进入;一旦得手,在适当之时又相反炒作,尽数抛卖股票,沽空股指。

其本质是投机炒作而非“价值投资”。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 目前活跃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游资在7.2万亿美元以上, 相当于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20%;每天有1.2万亿美元以上的游资在全球外汇市场上寻求机会, 相当于实物交易的近百倍。

再加上一定的“杠杆”效应,其在泰国、香港等地的惊人“业绩”也就不足为奇了。

2009年之后,面对进入后危机时代的全球金融市场,全球金融界对此次危机得出了以下共识④:⑴此次金融危机本质上就是一场监管危机。

通过这场危机,有必要对现行的金融体系和监管制度进行比较系统的审视。

⑵金融创新只能转移和分散风险,并不能消除风险。

因此银行业的金融创新要坚持审慎原则,充分考虑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

⑶在重新设计监管体系的时候,应该将金融界和华尔街以及实体经济所做的投资区分开来。

金融危机的阴霾正渐渐散去,但是金融危机给各国金融监管层的警示却依然亮着“红灯”,进入后危机时代,加强金融监管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2.1.4 我国证券经纪业务的风险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证券市场经历了二十年的风雨历程,证券公司的发展正由粗放型经营管理向分类经营、精细化管理过渡,由于业务类型趋同且缺少风险对冲机制,在经历了一系列累积风险的爆发后,整个行业几近崩溃。

反思证券业陷入困境的缘由,最根本的教训是中国证券行业没有建立一个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风险控制体系和业务模式,回顾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风险控制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1990年—1999年,法制建设的起步和初期的风险控制阶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