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花生种植模式及农艺要求 万书波

我国花生种植模式及农艺要求 万书波


技术,推广到全国各花生产区。
化控技术。20 世纪70 年代,化控技术在花生生产上特别是
高产田块得到了全面推广。该技术是春播花生栽培模式中重要
的组成部分,即在花生盛花末期或植株长到35 cm 以上时喷施 调节剂。研究表明,高产花生最适化控高度为30 cm。该项技术
在把握好喷施时期和用药量的基础上,可以达到使单产提高
单株有效分枝、有效花的百分率高,前期田间布局合理,光能 利用率较好,幼苗健壮,发展均衡,在生产上应用较普遍。但
在高肥水条件下,密度较大,则田间通风透光受阻较大,易造
成中下部郁闭,达不到高产之目的。
宽窄行单(双)粒直播。因株距的配置方式不同,又可
分为宽窄行单粒播和宽窄行双粒穴播。该方式由于宽窄行相间, 操作比较便利,并可减轻操作时对植株及果针的损伤,同时也 有利于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发挥边行优势的作用。但在密 度较大,土壤肥力高的情况下,应注意宽窄行的行距不宜相差 过大,否则会因小行过早封行而影响植株间的通风透光条件,
造成植株生长发育不平衡。
双粒
单粒
3、栽培方式
目前我国花生在不同地区与其他作物通过轮作、间作和套作
等方式,组成:
一年一熟 二年三熟 一年二熟或三熟的栽培制度 从而有春花生、麦套花生、夏花生、秋花生和冬花生之分。
(1)春花生
主要分布区域
春花生是指在“立春”至“立夏”播种的花生。属短光照性较
弱的早熟或中早熟类型农作物。中国各地均有栽培。主要分布
(4)主产区种植结构调整促进了花生种植面积增加。
在我国黄淮花生主产区,花生种植面积的快速增加主要伴随着大
豆面积的减少,近年来棉花面积的减少对于花生种植面积的增加起了 一定的推动作用。
(5)面积的增加促进了主产区花生产业化的发展。
20 世纪80 年代开始,主产区先后从美国、德国引进花生加工生产 线。同时已培植一批科技含量高的花生加工名牌企业。随着企业的加 入,促进了优质花生生产的发展,目前高油高产花生已成为花生主产 区追求的主要目标。
连作高产技术。花生连作可导致植株发育不良,产量降低,
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仍有不少花生主产区不得不连作,并且 我国花生的连作面积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花生连作障碍的原因 较为复杂,随着最近研究水平的提高和方法的改进,认为残留 在土壤中的根系分泌物的化感自毒作用也是造成花生大量减产
的重要原因。因此,研究降低土壤中化感自毒作用物质的含量
2010年花生总产1564.39万吨,种植面积6790万亩; 2011年总产1604.64 万吨,种植面积6870万亩; 2012年种植面积达到6960万亩;
2013年总产1697.22万吨,面积为6965万亩。
国内花生种植以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广东、江苏、
湖北、四川、广西等9省为主,总产约占全国的90%,各省份年 均产量均在50万吨以上,其中河南、山东产量最大,均超过300 万吨,两省的花生产量之和约占全国的52%。2013年,花生产 量排名前三的省份为河南460万吨、山东349万吨和河北126万吨, 而近几年新兴的花生种植大省辽宁产量为120万吨。
是解决花生连作障碍的新思路。
连 作 花 生 发 病 严 重
单粒精播技术。传统上人们习惯于每穴双粒播种花生,播
棉花面积和产量出现大幅下降
我国花生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同
时我国花生产业也面临诸多的机遇和挑战。
花生产业机遇:
巨大的市场需求—油料安全问题
花生自身的优势—种植效益高、适应性广、管理简单 新一轮种植结构调整—花生面积扩大
花生产业新的挑战:花生产业要积极稳妥推进,要健康发展
在黄河流域、山东丘陵、华北平原等暖温带花生产区。主要轮 作方式是春花生-冬小麦-夏玉米(或夏甘薯等其他夏播作
物)。在一些老花生产区的丘陵旱薄地、花生集中产区也存在
着连作问题。
生产状况
春花生播种面积较大的省份有山东省、河南省、河北省、 广东省、安徽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苏省、江西省和辽宁省。 据花生主产区的生产调查,花生单产为250 kg/亩,最高可达 500kg/亩以上。春花生栽培的类型品种较多,一般北方寒冷和 高寒无霜期短的地区种植多粒型品种为主;北方花生区多种植 普通型品种,其次为珍珠豆型品种;长江流域花生区;种植珍 珠豆型品种为主。
品的50%以上。
2012/2013年度我国食用油人均年消费量
为 22.5 公斤,按 2020 年人均年植物油需 求 量 为 25 公 斤 测 算 , 需 求 总 量 将 达 到 3525万吨。
巨大的社会需求为花生产业发展提供了
新的机遇。
大豆、油菜等产业近几年逐年下滑,为
花生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产
1400 1400
1200
单产 面积
1200
面积/万亩
1000
1000
800
800
350 300
350 300
单产/公斤
200 150 100 50
200 150 100 50
五五
六五
七五
八五
九五
十五
十一五 十二五
全国花生生产情况
山东花生生产情况
总产/万吨
250
250
花生年种植面积超过150万亩的省份有14个,合计占全国花 生面积的86%,其中黄淮、东南沿海、长江流域是三片相对集 中的主产区,尤其以河南、山东、河北、广东、四川、广西、 安徽的种植面积较大,各省年均超过300万亩,其中河南和山东
两省约2700万亩,占全国花生面积的36%。
2、我国花生主产区发展及演变趋势
与主要油料作物对比,花生亩产油量最高
花生亩产油最高约73.5公斤,约为大豆的4倍,油菜籽的2倍。
花生 大豆 油菜 亩产量(公斤/亩) 233.5 117 121.8 平均出油率(%) 45 17-18 32-38 亩产油量(公斤/亩) 73.5 20.48 42.63
群体结构单一作物生长进程一致。耕作栽培技术单纯,便于统 一管理。
间作。在同一田地上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期相近作
物的种植方式。如玉米间作大豆,记为“玉米‖大豆”。所谓相
间种植,有两种方式,一是隔行间作,即间作作物单行相间种
植,如1行大豆和1行玉米间作;二是带状间作,即间作作物各 有一定幅宽,多成带相间种植,如2行棉花间作4行甘薯,2行
1、我国花生种植面积和产量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十五”以来,播种 面积达到7000万亩左右,总产约1500万吨,单产200公斤/亩。
2009 年,花生种植面积6500万亩,总产1470.79 万吨,面积仅
次于油菜和大豆,但总产和单产位居全国油料作物之首,占油
料作物总产量的 50%左右;
普通型 珍珠豆型
主要栽培技术演变
清棵蹲苗技术。这项措施是在花生基本齐苗后进行第一次
中耕时,用小锄在花生幼苗周围将土向四外扒开,使两片子叶
和子叶叶腋间的侧芽露出土外见阳光,以利于第一对侧枝的发 育,使幼苗生长健壮,起到蹲苗的作用。实践证明,花生清棵 有显著的增产效果,据各地试验对比结果,增产效果可以达到6. 6%~23.0%,成为花生高产栽培一项不可缺少的传统栽培管理
10%~20% 的增产效果。随着新的植物调节剂的开发和深入研 究,化控技术已从单一控制花生徒长的阶段,逐步发展到对花 生生长发育的全程控制,使其向着人们预期的方向发展,达到 高效高产的目的。
地膜覆盖技术。地膜覆盖技术是1978 年由日本引入我国。 1979 年,首先在辽宁和山东花生种植区进行试点,试验面积仅 为10亩。随后,花生覆膜栽培面积逐年增长,到2002 年达到 1886万亩,推广到27 个省(市、区),成为我国花生高产栽培 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近几年来,山东等花生主产区还进行了 花生地膜覆盖超高产的研究,小面积单产达到了600~ 750kg / 亩。各省(市)也都根据各自的特点总结出了花生覆膜高产栽 培的规律及其配套技术。
剧等新挑战,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花生是我国传统的油料作物,与大豆、油菜共同构成我国三大主
要食用油源。在当前国内大豆产业逐渐滑坡、油菜籽进口量激增的大 背景下,花生产业能否持续发展不仅关系我国的出口创汇能力,更直
接影响到我国油料的战略安全问题。
我国花生地位
我国植物油及原料年进口额占进口农产
不受起垄限制。平作的优点是利于抗旱保墒,减少了起垄工序, 省时省工,宜于密植,但排灌不方便,昼夜温差小。平作是旱 薄地花生产区的一种种植方 式。
新疆膜下滴灌—平作
垄作。起垄播种可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对提高地温和昼夜温
差有利,有利于田间通风透光,同时排灌亦较方便,能防止积 水烂果;在丘陵地上起垄还可相应加厚土层,扩大根系吸收范 围,有利于荚果发育。
产业链脱节—加工能力、新产品的开发利用程度低 机械化水平有待于提高 政策扶持力度较小
二、国内花生种植模式分类
植株配置 方式
种植方 式 栽培方 式
种植模式
花生适宜的种植模式应 利于充分利用光能、地
力,便于机械化作业和
田间管理。
1、种植方式
平作。 即地面开穴或开沟播种,行距大小可调整,便于安排,
由于花生生产效益显著,加上大豆、油菜和棉花等作物
由于种植效益下降而造成的面积减少,使花生主产区的发 展出现新的趋势,为花生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种植范围更广。 改革开放以来,花生种植面积在不同区域发生了消长不同 的变化。花生种植省份由改革开放初的 22 个增加到目前的 28 个。花生年种植面积超过 150 万亩的省份由 4 个发展到 14 个。
(2)不同省份花生播种面积出现分化。
在经济发达的花生生产省份,花生播种面积从不同年份开始出
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如:北京市花生播种面积受蔬菜挤压下 降幅度很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