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鉴赏》期末论文
——我眼中昆曲的何去何从电信1208班王达120900815
转眼间,七周已经过去了,我们可能不希望结束昆曲鉴赏课,但还是步入了尾声。
作为一名纯理科生,丝毫没有艺术基础的我在课程开始时连什么是戏曲都不了解,到现在主动去欣赏戏曲进校园活动,我明白,可能我并没有学到什么专业知识,但是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戏曲,并且去努力更加了解昆曲,爱上了我们国家的这块瑰宝。
谈到戏曲发展,我们应该现了解昆曲是什么,现在昆曲发展的怎么样。
昆曲是发源于公元14世纪中国元朝末期江苏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是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
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汉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属太仓州)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
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
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
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百年昆曲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戏曲诞生以来,能做二百多年的舞台霸主,又具有四百多年艺术生命力的剧种,迄今为止,只有昆剧了。
所以,昆曲又被称为“百戏之祖”,不仅因为她在现存的二三百个剧种中最为年长,还因为许多剧种,如川剧、京剧、秦腔、越剧等都接受过她的哺育。
比如,京剧的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也是在昆曲奠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国戏曲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以及演出的身段、程序、伴奏乐队的编制等等,都是在昆曲的发展中得到完善和成熟的。
昆曲的曲文具有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昆曲的一招一式、一腔一调之中,都是诗、书、琴、画、舞、乐融成一体而升腾成的舞台景象。
可以说,一部昆曲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戏剧的发展史。
昆曲之入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于它是中国古典表演艺术的经典。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昆曲的辉煌与落败都与其特性有关。
昆曲的兴盛与当时士大夫的生活情趣、艺术趣味是一脉相承的。
士大夫的文化修养,为昆曲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品位,他们的闲适生活和对空灵境界的追求,赋予了昆曲节奏舒缓、意境曼妙的品格,加之士大夫内心深处含有对社会对人生的哀怨、悲凉的感受,使得昆曲在音乐、唱腔上每每显示出惆怅、缠绵的情绪。
而到了清乾隆时期,市民阶层崛起,舒缓、惆怅的风格显然与他们格格不入,即使士大夫们也开始务实起来,昆曲在不受市民青睐的同时,也失去了士大夫阶层这一阵地。
于是,昆曲便逐渐走向衰落。
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
前,全国范围内已没有一个职业昆剧团。
20世纪50年代,一出《十五贯》救活一个剧种,全国随之成立了6个昆曲院团。
韩世昌、白云生、顾传、朱传茗、周传瑛、俞振飞、侯永奎、北昆著名笛王田瑞亭及其女北方昆曲著名坤伶田菊林等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及解放后培养出的李淑君、蔡正仁、计镇华、张继青、洪雪飞、汪世瑜等一批优秀演员,整理、编演了《牡丹亭》、《西厢记》、《千里送京娘》、《单刀会》、《桃花扇》等大量优秀剧目。
但在今天,昆曲严格的程式化表演、缓慢的板腔体节奏、过于文雅的唱词、陈旧的故事情节,丧失了时尚性和大部分娱乐功能,离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相距甚远,因而难以争得观众,演出越来越少,以至在演出市场上难觅其踪,形成了恶性循环。
之前,全国大约有800人在从事昆曲工作,号称“八百壮士”,如今只剩下600人了。
全国6个昆曲剧院团创作、演出普遍陷入困境,演员培养及艺术创作均无力投入。
自田家被迫离开北昆后其独有家传秘本《双占魁》、全本《荷珠配》、《白娘子》,就此失传,也是北方昆曲的一巨大损失。
1. 昆曲有极高的技巧
戏曲的表现手段为唱、念、做、打(舞)之综合。
这四个方面及其综合在昆曲中要求最高。
昆曲演员必须在这几个方面兼备。
舞台呈现亦最为完美与出色。
其他剧种演员为提高技艺都要学昆曲。
如京剧演员梅兰芳即有深厚的昆曲功底并能演昆曲。
河北梆子演员裴艳玲之代表作《林冲夜奔》即以昆曲形式演出。
2. 昆曲是“活化石”
中国戏曲自形成以来一直在舞台上流传,随着时代的变化,从剧本到声腔、表演不断变革,昆曲则变化较少,对戏曲传统特点保留较多,剧目又极为丰富,被称为“活化石”。
3. 昆曲属“濒危物种”
在18世纪的后期,地方戏兴起,昆曲由于过于文雅和繁难,便呈衰落趋势。
1949年前,在全国范围内除“国风新型苏剧团”及“半付昆班”竭力延续昆曲艺术生命之外,已没有一个职业性表演团体,老艺人有的回家务农,有的摆摊糊口。
一、昆曲之衰的原因:
从社会方面看,1.市民审美情趣成为昆曲不断走向衰落的决定性因素。
2.狎优风气导致观剧者审美情趣的低落,不理于以“贵艺”著称的昆曲以“重色”见长的花部戏的竞争。
3.统治阶级文化上的高压政策对昆曲的发展产生了实质性的伤害。
从经济方面看,昆曲演出成本高,昆班开拓市场的意识不强、从事昆曲艺术的人中缺少经营之才、昆曲演出上座率不高、票房收入低等都是导致昆曲衰落的重要因素。
从文学方面看,清中叶以后,曲学衰微,文人染指昆曲者日少,创作上一味因循守旧,缺少创新,加之昆曲本身曲词太雅,因雅致隔,妨碍了观众对他的理解,逐步失去以普通市民为基础的观众群。
最后,从音律与演出方面看,由于昆曲严格守律,“声协”与“辞工”之间
矛盾十分突出,因而严重束缚了作者的创作。
昆曲在演唱上又要求极严,具有难学难传的特点,不容易普及。
昆曲扮演又以文戏为主,词哑戏冷,不够热闹,综合性不如后起的京剧。
由此可见,昆曲最终
失去戏坛盟主的地位是有其必然性的。
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生态文化正发生巨大变化,昆曲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人才的流失使得胜任昆曲创作的人员寥寥无几;要革新昆曲,又面临两难困境—不对昆曲作较大改变,就无法缩小昆曲与时代的距离;倘若做大的改变,昆曲就失去特性而不成为昆曲了。
因此,昆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需要更新思路和观念,突破以往的旧有模式,创造全新的经营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人了解喜爱昆曲这一传无疑是一种统艺术。
昆曲这一雅文化,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内涵与艺术鉴赏能力,无疑是一种精英文化,要以俗文化的依托而生存同时不能将自己俗化。
然而,流行音乐、卡拉OK等的流行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审美特征与昆曲艺术的审美形成对抗的态势。
另一方面,大学生对昆曲不了解甚至是一无所知,不知道为什么演员要将一句话唱那么“久”;旋律为什么要这么“绕”;走路为什么要用那些步子……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很难从这些表演规范中感受到昆曲的魅力所在。
昆曲是有生命的,他没有消亡,他仍需要继续成长,需要与时代同行。
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道理。
我们不能再沉迷于上世纪上半叶戏曲曾经出现的繁华,对比戏曲当下的相对冷清,希望过去的影像再投射回来,照亮现在的格局,钟情于过去繁荣时期的声腔技巧,流派程式,奉之为模式,顶礼膜拜。
我们必须重视戏曲的时代精神,重视戏曲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创新。
这不仅是一个艺术趣味的问题,更是一个民族
文化承续、创新和发展的问题。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
政府扶持昆曲事业,对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维护民族文化独特个性和传承传统昆曲经典,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未来,在国家政策的带领支持下,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昆曲事业一定会迎来另一个黄金发展时期。
再者,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也要进一步提升,学校都应提倡和重视昆曲文化课,由老师言传身授,给学生们解释什么是昆曲让青少年明白听戏是要听什么、看戏是要看什么,听得懂、看得懂了才能喜欢听、喜欢看。
电信1208班王达1209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