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宁国方言探析

安徽宁国方言探析

安徽宁国方言探析[摘要]本文主要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探析宁国方言的特点及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以期对今后的方言比较、研究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关键词]宁国方言;语音;词汇;语法一、引言宁国为县级市,人口约38万。

位于安徽省南部,连接皖浙两省七个县市,人员往来频繁。

据《宁国县志》记载:“咸丰、同治年间,战乱瘟疫交加,人口剧减,境内人口濒临灭绝边缘......清咸丰以前,县境居民以土著占多。

清咸丰后,境内户籍多数从湖北、河南、浙南及本省安庆等地迁入。

”[1]7长期以来方言之间相互碰撞和融合,形成了形成今日独具特色的宁国方言。

本人自小生活在宁国,对宁国绝大多数人所使用的宁国现代方言、宁国本地古语及带湖北、安庆特点的方言都较为了解。

本文希望通过对宁国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进行分析和总结,为今后的方言研究及普通话的普及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二、宁国方言语音特点与普通话相比,宁国话在语音上有规律性的变异。

本节主要列出与普通话有差异的声、韵母发音。

1.声母f[f]:受湖北方言影响者发音和h[x]音混淆,如:会-费;n[n]:声母中无[n]音,皆发[l]音或[n ]音,如:牛-刘,脸[n ia~213];h[x]:部分人发音与[f]音相混;zh[]:部分人发音与z[ts]音相混,如:站-赞;ch[h]:部分连[u]音时靠向c[tsh],如:楚,畜;另受安庆话影响者“吃”发音为[hi11];sh[]:部分人与s[s]音相混,如:晒-赛,师-丝,生-森;z[ts]:部分人与zh[]音相混,如,站-赞;y[j]:后接ü/üe/un/ong等韵母时,发音靠向“r[]”,如:雨,月,云,用2.韵母e[e]:部分走音为[o],如:饿,么,和;u[u]:部分走音为[],如:肚,土,路,苏,组;ü[y]:无此音,走音为[u ],如:女,吕;ui[uei]:部分走音为[ei],如:对,最,脆,岁;ou[]:单独发音时在前面加[]音,如:藕,怄;üe[y]:无此音,走音为[u ],如:月,缺;un[un]:部分走音为[n],如:轮,屯;ün[yn]:无此音,走音为[u n],如:云,军;eng[]:无此音,走音为[en],如:彭,能,生;或[o],如:风,蹦,碰;ing[i]:无此音,走音为[in],如:定,听,宁;uan[yan]:无此音,走音为[an],如:团,短,乱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宁国方言语音上最大的特点在于声母[n]、[l]不分,韵母易走音,如[uei]-[ei],[e]-[o],[un]-[n],无后鼻音,在音调上词语多发轻声,声音短促。

三、宁国方言词汇特点本节主要列出一些与普通话差别较大的词汇表达。

1.名词今朝[in11 0]——今天;后朝[x55 0]——后天;大前朝[ta53ha~55 0]——大前天;外后朝[u53xou55 0]——外后天;将面[ia~11mia~53]——刚才;头毛[th55m 55]——头发;舌条[se55thi55]——舌头;手膀子[55pa~213ts0]——胳膊;磕膝包[kh55hi55p 11]——膝盖;小伢[i213a55]——小孩;弟兄伙[ti53io11xo11]——弟兄们;老表[l213pi213]——表兄弟;叔伯弟兄[u11pe55ti53io11]——堂兄弟;丈人佬[a~53n11l213]——岳父;亲妈[hin11ma0]——亲家母;姑娃子[ku11ua11ts0]——小姑子;一担挑[i55ta~55thi11]——连襟;娘屋的[lia~u11ti0]——娘家;新娘子[in11lia~55ts0]——新娘;胶鞋[i11x55]——雨鞋;现饭[ia~53fa~53]——剩饭;零嘴[lin55tsei213]——零食;大馍[ta53mo55 ]——馒头;粑粑[pa11pa11]——一种馅饼;精肉[t in11z u55]——瘦肉;菜脚子[tsh53io55ts0]——剩菜;猪赚头[u11ua~53th0]——猪舌头;洋芋[ia~55u 53]——土豆;挑子[thi11ts0]——调羹;背褡子[pei53ta55ts0]——背心;高头[k11th0]——上面;堂心[tha~55in11]——客厅;城里[h n55li213]——市里;锅台[ko11th55]——灶台2.形容词洋货[ia~55xo0]——时髦;不弄子[pu55l53ts0]——不果断;少有[h55i213]——少见;前世[hia~55 i53]——表示不满;猫软[m11ua~213]——很软;过细[kuo53i53]——很细心;撇索[phie55s0]——动作麻利;溜刷[li53ua0]——动作灵巧、利落;张飞[a~55fei0]——调皮捣蛋、做事毛糙;不清头[pu55hin11th55]——迷糊、轻浮;洋条[ia~55thi55]——嘻嘻哈哈的、不正经;巧[hio55]——奇怪、碰巧;八呔[pa55thε213]——不急不慌;尖[ia~11]——小气;孬[l11]——傻;摸[mo11]——动作慢;泼皮[pho55phi0]——(尤指小孩)体质好;小意[i213i0]——和气、谦虚3.动词搁[kuo11]——放;[s213]——推;照[53]——行;把[pa213]——给;攒劲[tsa~213in53]——用劲;跩[uε11]——蹲;呵[xo11]——拍马屁;掺[ha~11]——踉跄;插伙[ha11xuo213]——合伙;吃酒[hi11i213]——喝喜酒;来哉[lε55tsε11]——来往;出水[hu55uei213]——房子封顶;卖嘴[mε53tsei213]——说漂亮话;谈心[tha~55in11]——聊天;望呆[ua~55tε11]——发愣;讨嫌[th55ia~55]——让人讨厌;犯恶心[fa~53uo55in11]——讨厌、恶心;歇火[i55xo213]——休息;困觉[khun53k53]——睡觉;躲猫[to213m55]——捉迷藏;接老婆[i55l213pho55]——取妻;做人家[tso53n55ka11]——勤俭、节约;招呼[55xu0]——关照、小心;搭嘎[ta55ka55]——相干;估大堆[ku213ta53tei11]——估计;打圆呼[ta213ua~55xu0]——替人说情,调解纠纷宁国位于皖东南丘林地带,农林业较为发达,由此产生较多富有地方特色的物品及名称,如“娃娃拳”(一种野生蕨菜),“檬子”(一种野生的乔木果实),“猪獾子”(一种野生动物);宁国方言中人名及称谓后多加“子”,发轻声,如“姑娃子”、“侄儿子”、“外孙子”等。

动物及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名称也多遵循此规律,如“猪子”、“鸡子”、“大蒜子”等;宁国方言中动词、形容词多由两到三个字组成,较口语化,从字面看与普通话意思差别也较大。

后期从普通话吸收的词汇较多,发音与普通话也较为接近。

四、宁国方言语法特点1.疑问句(1)用”可[kho11]”引导一般疑问句,如:你可去?——你去不去?你可吃过了?——你吃过没有?你可是不想去?——你是不是不想去?(2)关于人物的疑问句:宁国方言中没有“谁”这个词,而是用“哪个/哪个人”提问。

如:哪个没去?——谁没去?哪个人更好看?——谁更好看?(3)关于时间的疑问句:用“么攒[mo213tsa~213]/好么攒”提问。

如:你么攒来?——你什么时候来?你准备好么攒起床?——你准备什么时候起床?(4)宁国方言中没有“什么”这个疑问引导词,用“么/么东西/嘛活[ma213xo0]”代替。

如:你在看嘛活?——你在看什么?他么东西都没吃。

——他什么都没吃。

(5)地点疑问句用“哪/哪场子”引导。

如:我们在哪场子吃饭?——我们在哪里吃饭?(6)原因疑问句直接用“怎么/怎么搞得”引导。

如:他怎么不来?——他为什么不来?(7)在询问价钱、时间、路程等时,多用“好”代替“多少”来提问。

如:这个好多钱?——这个多少钱?到城里有好远?——到城里有多远?还要好长时间?——还要多长时间?2.比较句表示比较的连词可用“比”和“不如/不得”。

如:我比她高。

若连接词后仅为比较对象,用“不如”,如:在才艺方面姐姐不如妹妹。

若连接词后接“比较对象+补语”,则用“不得”,如:他不得我聪明——他没有我聪明。

3.语助词宁国方言中与普通话差异较大的语助词主要为“着”和“得”。

宁国方言中无“着”这个词,表示事物状态用“倒[t0]”或“倒在”。

如:坐倒好还是站倒好?——坐着好还是站着好?我听倒在。

——我听着呢。

“得”可以表示客观条件或情理上允许实现某动作,有“能、可以”的意思。

如:这衣服我穿得得[tio te55]——这衣服我能穿。

这个吃不得——这个不能吃。

4.副词宁国方言中使用频率较高的程度副词是“怪”、“几”、“得了[te55li213]”。

“怪”用在形容词前意为“挺”。

如:你这么打扮还怪好看的/今天怪冷的。

用“怪”表程度,句末一般不用语气词。

“几”做程度副词时句末一般用语气词,如:他长得几胖哦!城里的人几多哦!“得了”意为“很、非常”,如:这个小孩得了聪明啊。

在语法方面,宁国方言中疑问句引导词与普通话差别较大,如“可”、“么东西”、“么攒”、“好”。

语助词“倒”用的较多,表示状态。

语气词多用“哦”、“咯”、“噻[εo]”。

囿于篇幅限制,本文未能对宁国方言进行深入挖掘,但希望此文章能为宁国市中小学语文教育、为宁国市民学习普通话提供借鉴和参考。

同时也希望通过总结方言的特点展现汉语的多元性、保护其历史连贯性,将方言这一特殊文化遗产为更多人所了解和传承。

【参考文献】[1]宁国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宁国县志[M].三联书店出版,199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