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完整版)位置与方向教学设计
(完整版)位置与方向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三)
1、游戏:指方向
学
通过游戏环节,
参与游戏,
教师说出东西南北的
牛全身
让学生更加深
巩固提高
一个方向,学生指出那个方
心的参
入理解、熟悉、
向。
与到游
掌握方位。喜爱
戏中
游戏是学生的
2、游戏:听命令转方
天性,结合教材
向的游戏
内容,通过多种
教师说方向,学生转向
活动形式,调动
那个方向。
学生的手、脑、
(看太阳辨别方向;用指南
方向及
主动参与到课
针辨别方向;在深山看树叶
方位之
堂中。通过提
辨别方向;看积雪辨别方
间的联
问,展开小组讨
向;看北极星辨别方向)
系,并
论。这是个合
2、提出疑问、并引入
参与小
作学习、探究学
讨论
组讨论
习的过程。
提问:如果知道了东
方,怎么辨认其他三个方向
设计理念:
呢?分组进行讨论,并引出
让学生动手操
东西方向相对,南北相对,
制作方向板,使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学生对方位的
3、制作方向板
抽象认识转化
为更具体化的
认识,能加深学
师:为了帮助小朋友更 好的辨认方向,我们把这四 个方向绘在一张图上,就成
生对知识点的
了一张方向板。你们看,这
理解。
张方向板为我们指出了北
面方向,其他的方向你们能
很快辨别出来吗?
口、眼、耳等多
3、比一比,谁填的快。
种感官,营造
见教材图(一)
“玩中学”,“学
图书馆在校园的东面,
中玩”的学习氛
体育馆在校园的()面,教
围。不仅使学生
学楼在校园的()面,大门
体验到数学知 识和实际生活 的联系,也为学 生创设了主动 参与学习的空 间。
在校的的()面。
设计理念:
(四)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
重点: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掌握地图中“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
难点:理解方向的相对性,在具体情景 中,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他三个 方向。
五、说教法
设计意图:依据新 课改积极倡导改变过 去片面注重知识传授 的倾向,强调学生积极 自主的参与。
这节课主要米用 讲述、讨论、探究 的教 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 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 通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等方式, 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 造”新知识。
六、教学过程
设计理念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
生活动
设计理念: 通过读儿歌,从 学生的兴趣引 入,为接下来课 堂教学活动的
(一)、
学唱儿歌、
导入新课
1、播放多媒体、学儿 歌
朗读《方向儿歌》:“小 朋友们来画图,来了画个方 向图。画图时不马虎,上北、
学
生学读 儿歌, 并思考
展开做好铺垫。 教育的艺术在 于使学生喜欢 你所教的东西。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 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 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为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设计意 图:依据三 维目标理 念、以及培 养全面发展 的人的教育 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 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位置与方向》第一课时
课程名称:位置与方向课型:新授课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
数学》一年级下册第2 4页。位置的有关知识在 年级时学生已经 有所接触,他们学会了用“上、下、左、右、前、后”来描述物体的 相对位置。今天这节课是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辨认现实生活中 乃至地图上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目标实现情况;
认识自己的教学,
从而2、学生参与程度;
不断自我完善,并逐步3、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
成长为专业型教师。
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培养 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 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体验,培养 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 感 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设计意图:本节课 重难点的设置,主要依 据本节教学内容较为 抽象、学生尚未具有较 好的空间思维能力的 特点。
通过小结,了结
课堂小结
是不是有了更清晰的方位
教学目标的落
观?还有那些不够完善的地
实情况,为第二
方?
课时做好必要
准备。
设计理念:
(五)
上北下南左西右
这节课的板书
板书设计
东
特点是简单、明
北f
了,能让学生一
西东
目了然。
南
七、教学后记
设计意图:通过教课后认真、右东要记住。”
2、提问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 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 向?引导学生思考。同时导 入课题:这节课我们起学 习这个问题。
儿歌里
的方位
设计理念:
(二)、
1、调动学生原有经验,
本环节通过儿
传授新知识
初步感知方向。同学们知道
学生积
童分享原有方
哪些辨别方向的方法呢?
极思考
位观,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