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河专题试题解析

黄河专题试题解析

黄河专题试题解析读黄河流域图,完成下列问题。

1.A是____平原,B是____________平原。

2.黄河上游水能丰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简述下游含沙量大且易沉积的原因。

【答案】1.宁夏河套2.水量大峡谷广布,落差大3.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含沙量大。

流经平原地区,坡度变缓;河道变宽;流速减慢易沉积。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

1.A、B为黄河沿岸的两地灌溉农业区;结合位置判断为A表示宁夏平原;B表示河套平原。

2.水能资源主要从河流流量和河流落差两方面分析。

3.黄河下游的含沙量大,主要是由于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下游的泥沙淤积主要从流速减慢(地势平坦)则泥沙淤积。

4.案例探究:黄河流域的开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8年7月3日,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调整为1500立方米每秒,这标志着2008年黄河调水调沙正式结束。

材料二新华网西宁2008年10月9日电“十一五”期间国家及青海省重点工程和标志性工程拉西瓦水电站建设已进入冲刺阶段,首台机组将于明年上半年并网发电。

材料三黄河流域示意图图3一201.在黄河的源头地区,不存在的环境问题为A.长时间断流B.草场退化、沙化严重C.众多的湖泊萎缩D.水土流失十分严重2.在图中标出黄河调水调沙关键工程一一小浪底水利枢纽的位置。

3.从图中可以看出黄河上游水利枢纽很多,试分析黄河上游实施梯级开发的有利条件及对下游的有利影响。

4.此次调水调沙首次实施了生态调度,试分析黄河调水调沙对人海口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答案】1.D2.图略(注意与三门峡的区分)3.有利条件:河流流量较大,地势落差大,水能丰富。

有利影响:减轻了旱涝灾害威胁;增加了枯水期的水量,改善了枯水期的水质。

4.(l)增加了入海口地区地下水的补给量,提高了地下水位;(2)向河口三角洲湿地补水,湿地水面面积增加;(3)有利于入海口地区鱼类的洄游和产卵;(4)带来了大量泥沙,加快了三角洲造陆过程。

(答对两条即可)【解析】本题以黄河流域为背景,综合考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区域生态环境以及治理保护措施。

第l题,黄河源头地区由于气候变暖、人类的乱砍滥伐,导致湖泊、冰川姜缩,河流断流,土地严重退化。

第2题水利枢纽大的落差,小浪底水利枢纽为图中黄河干流最下游的第3题,水能的开发需要有丰富的水量和较,水利枢纽能够调节河流的径流量。

第4题,黄河调水调沙为入海口地区带来了淡水和泥沙,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

5.读“黄河水系简图”,回答:(18分)(1) 将图中的序号所代表的地理名称填在下面空格:邻海:⑨_________ 支流名称:11_________ 12_________;(2) 黄河入海水量的70%以上来自兰州以上的河段,黄河流经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水量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在这两个灌溉农业区要预防的主要土壤生态问题是_______,(3) 黄河下游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4) 黄河中游的主要生态问题是_________ ,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5)黄河上游主要的能源资源是_________,黄河中游主要的能源资源是_______,黄河下游主要的能源资源是_______。

【答案】(1)渤海渭河汾河(2)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旺盛,同时沿途农业大量灌溉用水导致水量减少;土壤次生盐渍化。

(3)地上河;含沙量大在下游聚集使河床抬高,从而形成地上河。

(4)水土流失;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多暴雨使地表冲刷严重。

(5)水能;煤炭;石油。

【解析】略6.材料一黄河是一条多沙的河流,中上游每年输出泥沙16亿吨,经河口入海的约有12亿吨。

而黄河在利津入海口的潮流作用很弱,河口潮流的落差通常只有0.8~1.0米。

由于潮流弱、搬运能力差,黄河入海的泥沙约有40%在河口附近淤积,河口两侧的堆积体以每年2~3千米的速度向海洋延伸,黄河三角洲也以很快的速度向海洋扩展。

材料二黄河入海口海岸变迁示意图(1)依据材料判断黄河三角洲面积变化的趋势并分析成因。

(5分)(2)黄河入海口每年新增许多湿地,请说出其生态功能及合理开发利用的方向。

(5分)【答案】(1)三角洲面积增大(2分)黄河含沙量大,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流速缓慢(入海口附近地势低平,河道变宽),河流泥沙大量沉积,潮流作用弱,搬运能力差。

(3分)(2)生态功能:调节气候(热容量增大,温差减小),保持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

(任答三点得3分)合理开发利用方向:建立自然保护区,发展黄河生态游。

(2分)【解析】略7.(26分)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黄河是世界上最复杂难治的河流,全球所有河流存在的问题在黄河上都能够寻到踪迹,而黄河的泥沙、悬河、断流以及生态问题均可堪称世界之最。

在1992~1999年的28年中,黄河利津水文站站有22年发生断流共计断流86次1091天。

1996~2004年,黄河三角洲的陆地面积蚀退68.2平方公里。

自1999年黄河水量实施统一调度后,尤其是2002年黄河三门峡、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以来,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09年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比1997年增加了253平方公里。

图6是黄河三角洲附近不同时期海岸线位置示意图。

(1)描述图中所示时间海岸线变化特点,试从地质作用角度简析其原因。

(8分)(2)请从人类活动角度分析材料中黄河下游断流的原因。

(6分)(3)调水调沙后黄河河口防洪防凌(汛)形势和生态环境有何变化,并简析原因。

(12分)【答案】(1)(8分) 向东北方向(或河口方向)扩展;(2分)延伸速度越来越快。

(2分)黄河河口泥沙的沉积增长速度较海浪侵蚀和渤海海底地壳下降的速度快。

(4分)(2)(6分) 黄河沿岸人口和经济迅速发展,耗水量大增。

(2分)无统一调度,导致人类对黄河水资源的利用不合理。

(2分)黄土高原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使得土地蓄水、保水性能很差。

(2分)(3)(12分) 防洪防凌形势得到缓解;(2分)调水调沙使得河底泥沙冲刷入海,河床加深,泄洪能力增强。

(4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分)河口地区淡水和湿地面积增加,减轻了盐渍化和水污染程度,增加了生物种类和数量有明显。

(4分)【解析】略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国务院审议褡正式批准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这标志着黄河三角洲开发在国家战略层面上进入深入实施阶段。

作为我国唯一一个以高效生态为特点的经济区,它对于增创山东省发展新优势,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在国家战略层面的推动,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随着一些措施的逐步实施和各项政策的落实到位,黄河三角洲发展具有光明前景。

黄河三角洲将成为山东新的经济增长极,黄三角处于天津滨海新区引发的产业北移的中间地带,拥有大量国家鼓励开发的盐碱地和荒草地,面临着主动接受辐射、扩大交流合作、集聚生产要素、吸引各方投资、加快开放开发的战略机遇。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抓住并用好战略机遇,突出高效生态主题,进一步优化环境,大规模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黄河三角洲地区交进入快速崛起阶段。

预计到2015年将突破9300亿元。

建成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为经济文化强省提供强力支撑。

(1)“黄河流经千百年,输沙造田建平原”,简要分析黄河三角洲进入21世纪以来造陆较多的原因。

(2)河流入海口通常是港口发育的理想场所,但黄河入海口却没有形成港口,主要的自然原因是什么?(3)黄河三角洲曾经被称为山东的“北大荒”,但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一座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生态优良的现代化城市——东营已经展现在世人面前,分析东营发展的区位条件。

(4)简述黄河三角洲开发的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

(5)黄河三角洲拥有全世界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年轻、最广阔的湿地生态系统。

东营市某中学的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定了“黄河三角洲湿地公园旅游观光研究”课题。

请你帮他们确定资料收集的内容和途径。

【答案】(1)①国家对黄河水量实行统一调度,下游不再断流;②六次调水调沙又将黄河泥沙大量送入河口。

(2)①黄河改道频繁,河口位置不稳定;②河口泥沙淤积严重,航行条件差。

(3)位置:地处京津唐经济区与山东半岛经济区的结合部,交流便利;资源:中国第二大石油工业基地——胜利油田座落在东营市境内,地下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地热和盐卤资源也极为丰富,开发前景十分广阔;海岸线长,浅海滩涂面积广阔,渔业资源丰富;黄河三角洲是全世界暖温带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旅游资源丰富。

政策:国家政策的扶持。

交通:交通比较便利。

(4)地理区位条件优越:位于京津唐都市圈与山东半岛的接合部,与天津滨海新区距离很近,和辽宁沿海经济带隔海相望,具有深化国际国内区域合作、加快开放开发的有利条件。

土地资源优势突出:区内末利用土地数量大且集中连片分布,浅海面积广阔。

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其中石油储量丰富,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

生态系统独具特色:海岸线漫长,具有世界上典型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和大规模发展生态种植养殖业、发展生态旅游的优越条件。

产生发展基础较好: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已经形成了一批竞争力较强的支柱产业。

开发成本较低:与沿海大城市相比,水、电、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相对低廉,公路、铁路、港口、航空体系日益完善。

(5)内容:①游客数量(或游客构成)的时间变化;②游客数量与湿地生态变化的关系。

途径:观察(或问卷调查)【解析】(1)本题可采用逆推的方式进行思考,造陆较多说明泥沙入海较多,而随着国家生态林的建设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那么只能从近几年小浪底调水调沙工程的实施进行思考。

(2)结合港口形成的区位因素和黄河入海口的泥沙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3)从位置、交通、资源、政策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4)结合材料和区位理论进行分析。

(5)根据旅游地理的知识分析。

9.(15分)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河三角洲及附近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黄河三角洲地区面积约5000多平方千米,其经济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

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黄河三角洲将建成能源基地、国家一流的石油化工、盐化工基地和农业、渔业等为主的综合农业生产基地。

(1)描述图中等积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其原因。

(4分)(2)简述B河的水系特征(4分)(3)近年来,黄河三角洲面积增长速度有所减缓。

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3分)(4)从黄河三角洲的自然环境特征方面,说明确立材料二所述“三个基地”的依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