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
中国古园林,集聚着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同时其自身形成了一种有别于世界上其他任何一种园林的艺术特点。

它是自然的人化,也是人化的自然,是一种将和谐美发挥到极致的产物,它同时寄予了人的智慧与情感。

无一处不精致,无一处不传神。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更多地体现在其对自然的追求上。

同时,又因为中国传统的文化政治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其在造景和园林建筑上的特色。

即自然与和谐制作、情景交融、南北地域之异的集中体现、别具中国哲效法自然的布局。

自然与和谐之作
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其著作《园冶》之“园说”中说:“梧荫匝地,槐荫当庭;插柳沿堤,栽梅绕屋;结茅竹里,浚一派之长源;障锦山屏,列千寻之耸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古园林之所以在自然方面要求得如此之高,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和谐,和谐正是中国古典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其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其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情景交融.
意境包括景和情两部分,园林中的“景”或“境”不是纯客观的山水林泉景象,而是经过艺术家选择,提炼又重新组合加工而成的典型形象。

意境并不等同于意和境的简单相加,而是主观和客观,竞相与情感的有机合成。

中国古园林中对于意境的应用和讲究,要远高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其他国家。

同时这种造园家对意境的独特运用,使得中国古园林在造景上,形成了其独特的别具象征意义的景点,这不能不算是中国古园林的一大艺术特色。

南北地域之异的集中体现
中国的古园林有着明显的南北地域差异,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园林在造园上是因地制宜的,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所造之景也大不相同。

在艺术特点方面,南方园林主要以私家园林为代表,精巧秀美。

总体上来讲,南方园林的艺术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字“精雕细琢”;而北方园林则是以皇家园林为代表,粗放壮观。

皇家园林体现出皇家园林气派,古拙庄重的苍松翠柏等高大树木与色彩浓重的建筑物相映衬, 形成庄严雄浑的园林特色。

同样用四个字以概括北方园林的艺术特点:“金碧辉煌”。

别具中国哲学韵味的古园林
中国古园林有着其深厚的传统文化色彩,深受儒释道三教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其别具一格的宗教园林艺术特色。

总结而言,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以自然为准则,以和谐为最高追求;因地制宜,将自然人化,又通过寄情于景、寓情的手法造景,将园林艺术变为人化的自然;同时,它也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以其不同的外观,突显园主不同的社会地位。

这些同时也是中国古园林的独特之处。

浅谈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
实用艺术是指实用性与审美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艺术,是一门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切的艺术。

通俗地说就是艺术的“生活化”:生产工具艺术化、生产过程艺术化、生产对象艺术化、生产成果艺术化。

实用艺术大体上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等。

实用艺术来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源自人
民集体智慧,是一种普世的艺术,可以把这种艺术称为
“下里巴人”与殿堂艺术家的“阳春白雪”进行区别。


这并非是实用艺术的“低级标签”,由于实用艺术更贴
近生活,其在生活中的艺术价值不可低估,且实用艺术
不乏传世经典。

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用艺术的审美过程
和审美体验中,人们应该如何把握实用艺术的审美特
征,从而能够借实用艺术审美体验艺术。

一、实用性与审美性
实用艺术的实用性与审美性二者是一个统一体。

实用性是基础,审美性是上层建筑。

审美性要服务于实
用性,受到实用性的影响、规范、制约。

实用性是艺术的
载体,没有载体或者载体缺陷,审美是难以成立的。


是实用艺术最核心的审美特征。

二、表现性与形式美
表现性与形式美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作品之中,成
为艺术作品可以被感受、理解、悦纳的重要因素。

“表现性”用美学语言来说,就是包括旨趣在内的
专业媒介特征,是主体观念和表现材料外在统一规律
的结合。

三、民族性(地域性)与时代性
实用艺术具有浓郁的民族(地域)风格和鲜明的时
代特色。

主要原因在于实用艺术源于人们生产生活,必
然表现出人们生产生活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受历史时
期、地理位置,传统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影响。

不同
民族(地域),拥有不同的起源,发展经历,其民族文化、
宗教、科技工艺水平,审美取向各异,带来了文明的多
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

中国画的特点
相对西洋画来说,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

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

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洋画呢?则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

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

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这是不无道理的。

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

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

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

而中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等画可分别归入此三类。

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

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

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

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

笔墨二字被当做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它不仅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以上谈的中国画的特点,主要是指传统的中国画而言。

但这些特点,随着时代的前进。

艺术内容和形式也随之更新,并不断地发生变化。

特别是“五四”之后,西洋画大量涌入,中国画以自己宽阔的胸怀,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

但是,不管变化如何,中国画传统的民族的基本特征不能丢掉,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应该保持并发扬光大,因为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独特的体系,它在世界美术万花齐放,千壑争流的艺术花园中独放异彩。

中国画是我们民族高度智慧、卓越才能和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中西方雕塑的艺术特点
中国雕塑艺术是中国社会生活的反映,除了原始石器,从夏朝起到目前为止,按照遗存的资料和它的发展程序的主要变化,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殷商-战国(上古前期)。

二、两汉-
晋(上古后期)。

三、南北朝代(中世纪前期)。

四、宋-清(中世纪后期)。

中国的雕塑艺术是多种多样的,因而发展的规律也有起伏的不同。

如中国殷周时期的铜器制造和装饰雕刻,是后代所赶不上的。

汉代的画像刻石,题材上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

唐宋各代的雕塑品,当然是超过了汉代,可是唐宋的作品从来没有如汉画像石那样充分反映现实的作品出现。

明代手工业、商业各方面,较唐宋是有所提高的,但明代的雕塑品,很少能如宋代般充分地表现出每个作品的特征。

虽然明代在雕塑方面不如唐宋,但其它艺术成就,却也是前代所赶不上的。

西方雕塑的出现首先也是作为建筑艺术的装饰而出现的,但在较短时间内它就获得了独立地位。

欧洲地处温带,地理差异相对较小,但阿尔卑斯山的重峦叠嶂、西班牙的群山连绵、冰岛的茫茫冰川,也在地理差别中培育了欧洲人不同的民族个性、不同的文化,在客观上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

古希腊的神祗与人同形同性,自上而下为『神系』,加之有地理环境等因素形成了城邦与城邦间的联盟和城邦内奴隶制下的民主制。

因此,其雕塑以人体、人像为主题,从古希腊创立并奠定了以人为主题的雕塑形式后一直到现代雕塑兴起的2500年中,人像始终占据着雕塑题材的主导地位,涌现出众多优秀的人像雕塑作品。

有单人的也有组合的,动作姿态丰富多样,这与古希腊『人乃万物之尺度』的观念有着文化上的必然联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