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文地理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人文地理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人文地理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球表层空间系统的科学,其内容涉及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文社会环境,无论是自然地理环境还是人类社会环境的有序发展都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地球是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可是我们的地球正在受到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沙漠化和毁林等等破坏,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

所有这些危机的产生都跟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能源和资源有关。

可持续发展可以使人地关系向着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可以使区域经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方式在生态上合理化;可以使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加速。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人类社会来说意义十分重大。

而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有利于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加强其对社会的责任感。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要保持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仅要让当代人有鸡蛋吃,满足当代人的发展,而且要把鸡养好,给后代人留下良好的发展基础;它要求人们要对子孙后代负责,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结合起来,不为某个局部利益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科学家从社会学、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和工程技术学等角度提出了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见解,各家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思想是一致的。

其科学性含义包括几个方面:一要控制人口的适度规模,使之与地区的承载力相适应;二是保护和永续利用自然资源,以保证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需要;三是要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扭转某些地区的环境恶化趋势;四是促进不同类型地区的协调、均衡的发展,缩小区际发展水平上的差距。

人口、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人即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能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但人口增长过快、数量过多就必然导致资源消耗过量,环境恶化。

总之,之所以要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就是因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地理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就是实现“人地关系”的协调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综合考虑自然、人文因素。

一切环境问题、发展问题,只有落实到具体的区域才能得到合理解决。

这又正是地理学研究的传统思路和方法。

由此可见,地理学与持续发展关系极为密切。

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中学地理教育,比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更具备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资格。

所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就成为了中学地理教育的主旋律。

地理教材中关于人地关系的阐释,关于全球观念的建立,关于地方差异的探索,无疑都有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可持续发展主张“全球思考,本地行动”,学生在地理教育中所受到的关于世界地理和区域及乡土地理的知识、技能训练和爱国爱乡的思想熏陶,使学生不仅有广阔的视野,还具有行动的能力。

当前,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已成为困扰全球发展的严峻问题,如何处理好人地关系,使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相互协调发展,实现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们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对青少年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科学观,形成良好的人口意识、资源意识、科技意识,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就必须对中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中学地理课堂中蕴藏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素材,地理教育工作者应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用地理知识作媒介,向学生传输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让学生真正懂得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人地关系的协调——资源、环境、人口、社会、经济的协调。

所以说人地关系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渗透,可以作为地理教育评估的重要指标。

具体的说,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培养:
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说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动态机制、影响意义,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的,突出可持续发展这条主线。

例如,说明人口时应该十分明确“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突出人口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会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到地球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这种影响会跨越区域和时界。

人口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基础,人口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的,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前提,人口与资源要达到相互平衡,这些都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终极因素。

联系到中国有13亿人口,要认清人口与资源的优势和劣势对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并以此考虑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首要因素。

现在很多学生环境意识淡薄,不能不说是传统发展观长期以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的结果。

传统发展观认为,人是自然的主宰,人类可以最大程度的向自然索取,由此带来了自然界对人类严重报复的恶果,在这种发展观指导下的人类活动,必然会使人类走向一条绝路。

如1998年长江所发生的特大洪水,就是人们不合理的利用、改造自然,破坏长江中下游植被,结果导致生态恶化,泥沙俱下,使湖泊蓄水能力锐减,防洪能力降低。

再如近年来在我国北方地区春季常发生沙尘天气,调查发现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西北和华北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为破坏活动造成土地沙化不断扩展,为沙尘天气提供了重要土沙物质造成的,因此必须用可持续发展观指导生产活动才能避免这种悲剧的重演。

而可持续发展观强调辨证综合的人地观,既肯定“人在自然中”,又充分认可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寻求自然和人的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发展道路。

要通过这种发展观的对比,使学生在日后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处理好理性追求与现实价值取向这一矛盾关系,使他们认识到人与自然在发展过程中能否达到和谐统一的关键依赖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兴趣,用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武装自己的头脑,努力寻求一条以较低的资源代价和环境代价取得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应该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加强能够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新型的发展伦理观、生态环境及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体系。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宣传和加强教育,强化未来意识,树立起自然是财富、环境会报复的发展伦理观和生态道德观,培养“自然生态代表人类根本利益”的生态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资源的自觉性,建立起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体系,最终能够在实践中自觉地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

中学地理教材结合当代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城市化问题、粮食问题,阐述可持续发展基本思想。

地理教师要在讲述教材的基础上,阐明其中蕴涵的可持续发展观的思想,使学生理解教材所介绍的解决问题的目标和措施。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永恒的综合性的研究课题。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全人类长期的努力,即它需要公众意识,全民参与。

今日的学生就是明天的生产者、决策者。

具有强烈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学生,作为群体将会对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而中学地理教学是传授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因此中学地理教学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