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9年世界500强及中国500强企业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2009年世界500强及中国500强企业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人 文 论 坛223INTELLIGENCE························2009年世界500强及中国500强企业产业结构对比分析华中科技大学 朱梦醒摘 要: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各国之间的国际竞争原来越激烈,为了在国际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各国都在不断地调整、优化和升级各自的产业结构。

本文从世界500强企业与中国500强企业入手,将500强企业按行业进行分类,统计出各行业的比重,然后由行业比重入手对比产业结构,查找中国当前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产业结构 企业排名 行业比重 高技术产业一、2009年世界500强企业和中国500强企业的上榜情况简述(一)世界500强企业的评选标准世界500强的评选标准主要包括五项内容:1、销售收入;2、企业统计数据必须具有较高的透明度;3、独立的公司治理;4、统一按美元进行排序;5、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申报相关资料。

中国500强企业也采用了同样的评选标准。

(二)2009年世界500强企业的上榜情况简述2009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在全球金融的危机背景下看点颇多。

1、美国上榜企业数14年最低。

2009年上榜的美国公司为140家,是自《财富》于1995年开始计算世界500强以来最少的一年。

2、沃尔玛丢掉老大的头衔。

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取代沃尔玛成为全球最大的公司,它也是自1996年以来第一家登上世界500强排行榜首位的非美国公司。

3、43家中国企业入围。

2009年上榜企业达到创纪录的43家,其中来自中国内地的公司34家,来自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公司分别为6家和3家。

4、中石化首进全球十强。

2009年的世界500强,中国石化以207814.5百万美元的营业收入首次进入《财富》世界500强的前十名。

5、联想集团黯然落榜。

2008年才刚刚首次上榜的联想集团,又成为今年惟一一家下榜的中国企业。

二、2009年世界500强与中国500强企业产业结构对比分析(一)产业结构对比分析将国民经济划分成第一、二、三产业,是目前各国、各地区分析产业结构比较通行的方法,本文也将遵循这一方法。

根据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将三次产业分类如下: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将附表1按照这一标准,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进行统计的结果如下:表1:2009年世界500强企业产业比重表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数量0246247比重0.4920.494表格来源:作者统计所得注:另外,还有7家企业是做多元化的,比重为0.014,不分在上表中。

上表给出一个很清晰的结果:在世界500强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为零,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基本持衡,各自占比近半。

这一结构反映的世界整体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我们来做个参照,比如说美国服务业达到了70%的水平,工业29%,农业1%都不到,这种结构在其技术水平下,其产业结构正好能够符合全世界需求的要求。

这说明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形成的产业结构基本是合理的。

将附表2按照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进行统计得出下表的结果:表2:2009年中国500强企业产业比重表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数量2316116比重0.0040.6320.232表格来源:作者统计所得注:另外,还有66家企业是做多元化的,比重为0.132,不分在上表中。

上表反映出:中国500强企业形成的产业结构是4:63.2:23.2,这一结构是否合理,参照发达国家的情况。

发达国家三次产业结构一般已为2:26:64,这一结构是否合理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发达国家实际走过来的。

这说明中国现阶段仍是重化工工业阶段,第二产业的比重仍然偏高,人 文 论 坛224INTELLIGENCE························而第三产业发展不足。

具体说来,中国目前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有:1、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差距仍然很大目前中国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差距仍在扩大。

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农村中大部分农民还是靠体力种田,而不是技术种田。

由于没有技术,农村劳动生产力过剩情况严重,剩余劳动力得不到有效转移。

现实的情况比如,一个家庭有四个有效劳动力,若是掌握一定技术,由两个留下种田即可,另外两个剩余劳动力可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中从事其他工作,这样不仅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第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也会提高。

2、对三次产业的投资结构不合理改革开放后,国家逐步调整了投资结构,国有经济三次产业的投资比例呈现如下态势: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由升到降,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总的呈上升趋势。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资产业结构明显好转,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投资比重下降过快,这就弱化了农业的基础地位;第二产业投资比重增加过快;而第三产业投资比重仍然不足。

这反映在表2中也正好是第二产业的发展较之第一、三产业明显过强。

3、技术升级滞后,导致产业结构失衡产业结构要优化和升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中国由于在技术升级方面的问题,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失衡,主要表现在:(1)人才外流严重,人力资本管理不足中国人才大量外流是阻碍我国技术升级的一大因素,尽管这几年外流技术人员出现了“回归热”,但仍有大量已流出国外和正流出国外的技术人员。

据统计,在中国出国留学人员中,有一半以上是自费出国,而学成回国人员却不足三分之一,其中自费留学生学成回国率只有4%左右。

而中国的大部分企业还能未能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本管理的重要性,在人力资本管理上的工作做的不充分,常常采取的是被动的人力资本管理方式。

(2)技术引进及利用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差中国在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是:一方面,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积极性不高。

中国则习惯于引进成套生产设备,长期以来形成一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创新”的局面。

韩国和日本在许多领域内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的投入之比达到1:5甚至1:8,而中国仅为1:0.08。

另一方面,对引进技术的相关性认识不足,在发展战略上出现严重失误,对现代高新技术大投入、规模化、国际化、人才密集、技术密集的特点缺乏认识。

(3)技术科研投入不足发达国家的科研经费站到其国民生产总值的3%,而中国仅是0.3%。

欧美绝大多数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技术开发机构,而中国大部分企业在这方面还是空白。

由于核心技术掌握在一些跨国的大公司手中,使得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越来越被动。

技术创新需要企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投入,中国应重视这方面的工作。

(二)高技术产业对比分析高技术产业是指用当代尖端技术(主要指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领域)生产高技术产品的产业群。

是研究开发投入高,研究开发人员比重大的产业。

根据美国的标准产业分类法(SIC),“高技术产业”主要包括以下三大产业13个领域:1、高技术制造业:①计算机及办公室设备;②消费电子产品;③通讯设备;④电子元件及附件;⑤半导体;⑥工业电子产品;⑦光电子产品;⑧国防电子产品;⑨电子医疗设备。

2、通讯服务业3、软件及与计算机相关的服务业:①软件服务业;②数据处理及信息服务业;③租赁、维修及其他与计算机相关的服务业。

根据该分类标准,由附表3和附表4统计出的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高技术行业的比重如下表:名称世界500强高技术行业中国500强高技术行业企业数量6026比重12%5.2%上表表明: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中,有12%是高科技领域的,这一比例已相当高,说明就世界整体来说,高技术产业发展还是很快的。

但就中国而言,进入世界500强排名最前面的并不是高技术的产业,中国500强中高技术产业的比重也只占到了5.2%,不到世界500强的一半。

这说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世界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

目前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尽管发展快,但规模仍然不大,除信息产业外,还没有形成应有的经济规模。

二是整个行业的技术环境和政策环境不够成熟,中国的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值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占相当大的比重,而且大多数先进技术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发展能力比较弱。

加之国家在高技术产业的投入上存在遗漏,对有些企业和部门的补贴优惠等政策惠及不足,也阻碍了其发展。

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还缺乏能与世界跨国公司相抗衡,并不断促进产业升级的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

四是各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出现一定程度的 “高水平”重复现象,特色不明显,比较优势没能充分发挥。

三、结束语产业结构的问题是各国都热衷于研究和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怎样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升级,达到其最佳的总体效益水平,是各国孜孜追求的目标。

毋庸置疑,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在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二产业为支撑发展很好的时候,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越快越发达越好,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就越强,国家也就越强盛。

目前中国的产业结构还存在失衡的问题,要解决失衡问题,促进中国投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既要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又要根据中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注意协调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的比例,使这两种投资相适应,其边际效率基本相等,这样才会以集约方式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才能获得经济新的增长点,使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蔡浩仪.抉择:金融混业经营与监管[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6.[2]陈越峰.关于金融混业经营的一个综述[J].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2004.3.[3]黄儒靖.美国混业经营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6.[4]曾令华,王忠生.开放形势下我国金融监管完善的借鉴与对策[J].银行与经济,2003.7.[5]康荣平,柯银斌.企业多元化经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