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a)了解本诗创作背景。
b)了解诗人所表现出的知识青年对上山下乡运动的迷惘心态。
c)学习现代派诗歌的表现手法。
技能目标:a)学习本诗形象可感的语言。
b)锻炼朗诵能力,注意重音、停顿、语调、语速。
c)理解诗人超越常规的表达技巧。
情感目标:结合历史资料诵读诗歌,领悟诗人在特殊年代所具有的特殊情怀。
知人论世:食指,原名郭路生,因为母亲在一次旅途中生下他,所以取名为“路生”。
为什么叫食指呢?有人说,其母姓石,“食指”即“石之子”也;有人说,人们在诋毁或指责别人总爱用食指来指指点点,诗人认为,在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他的诗《相信未来》被江青点名批评,所以一度被人侮辱、嘲弄和指责,所以笔名为“食指”(也有“实质”的意思)。
“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
1968年到山西汾阳杏花村插队,但“牧童遥指”的乡村并没有诗意的美好,繁重的体力劳动反而打击着诗人敏感的神经和脆弱的身体,1970年进厂当工人,1971年参军,1973年复员,曾在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工作。
在部队时他见证了极其残暴的批斗,遭受强烈刺激,精神分裂。
他在“文革”中开始写诗。
其诗被朋友及插队知青辗转传抄,广泛流行于全国,影响深远。
即使在精神病院里也未停止创作。
2001年人民文学诗歌奖颁发给了食指,他和已故的海子共同分享了这个奖项。
食指是一位悲天悯人的诗人,他的身世有如秋雨般凄凉,但他的情怀却如落日般悲壮,他被称为中国新诗潮诗歌的第一人。
食指的诗歌有一种对待生活“不抱幻想,也不绝望”的存在主义的精神。
那种对生存反思的哲学深度,足以同陀斯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相媲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那首《疯狗》,可以说是汉语诗歌中绝无仅有的作品。
知青,是指“文化大革命”中从城镇参加上山下乡的初中或高中学生。
1968年底,上山下乡的高潮兴起,20岁的诗人也加入到这个大潮中。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写的是诗人告别北京时的悲壮场面。
诗人谈到这首诗的写作经历说:“在去山西插队的火车上(火车四点零八分开),我开始写这首诗。
当时去山西的人和送行的人都很多。
再有,火车开动前的声音,让我的心也跟着一颤,然后就看到车窗外的手臂一片。
一切都明白了,…这是我最后的北京‟(因为户口也跟着落在山西)。
”诗人捕捉住火车开动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把远离父母、家乡的惜别之情,对命运的忧虑和恐慌,都会聚到“四点零八分”这一瞬间,这一瞬间浓缩了一个特定的时代的重大历史内涵,《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通过对诗人个人遭遇的速写式记录,见证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而诗人选择这样的表达方式,通过对历史瞬间的放大,通过再现强烈的主观感受,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导入:“多情自古伤离别”,900多年前的古人说了这句话(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四十年前北京的火车站,诗人食指,当时还是个学生,作为上山下乡知青队伍中的一员,在即将离开故乡北京的一刹那,心灵突然受到强烈的触动,这种触动包括对故乡、母亲、文明的眷恋,也许还包括对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
凡是经历过那种场面的人,都会永世不忘。
远离父母、远离亲人、远离家乡,对刚刚步入人生的十几岁的青年到底意味着什么?在惶恐、希求与别离的痛苦之中,告别的泪雨与声浪如海潮般有卷走车站的力量。
这不是一般的分离,也许就是永别。
同学朋友各奔东西,父母儿女远隔千里,到底何时能相见?到底明天会发生什么?“文革”的那些岁月里谁也无法预测,也许这就是他们“最后的北京”,只有把诸多情绪融入诗中,成为定格,永远不会消失在我们心灵的视线中,这就使全诗丰满而完整。
【原文】①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浪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尖厉的汽笛长鸣// ②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地抖动/ 我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③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④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个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⑤——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⑥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⑦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1968年12月20日[掌握词语——骤(zhòu):1.(马)快走。
如:驰骤。
2.急速。
如:暴风骤雨。
3.突然;忽然。
如:天气骤变。
本文取此义。
缀(zhuì):1.用针线缝合。
如:缝缀。
2.组合字句篇章。
如:缀辑。
3.装饰。
如:点缀。
棂(línɡ):旧式房屋的窗格。
如:窗棂。
]诵读,体会诗歌感情:学生聆听范读,并按自己的理解自由诵读,读出诗歌的感情,注意把握节奏、停顿和重音。
全班讨论得出比较一致的看法:第三节应读出离别时那种心痛如割的感觉,第六节和第七节应以呐喊的形式读出那种悲怆的感情。
整体把握——全诗共七节,第一、二、五节主要写所见所闻,其余几节主要写即时的感受;七个诗节依次交错,相互叠现,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即将离别亲人的知识青年们丰富的情感世界,生动地表现了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北京火车站那稍纵即逝的情景,令人回味无穷。
诗中用了一些细节,是异常生动传神的。
诗歌中的描写,具体细微,不是为了逼真,而是只有如此具体的细微的事物才容易被读者领悟,激发他们进入诗的情感世界中去。
最后两节,诗人选择了真实的场景,将情感推向高潮。
1.第1节:开门见山,写开车前的情景。
2.第2~5节:表达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依恋和离开时的感受。
3.第6、7节:直抒自己对北京的依依之情。
诗中反复出现“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有何用意?诗人在这一刻感受如何?透过诗人的感受你能不能想象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心理?用诗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作者为什么把“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作为题目?【点拨】诗人坐上火车离开北京时,火车是四点零八分开动,这一刻是诗人命运的分水岭,这一刻是诗人记忆中最深刻的一道印痕。
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是诗人心中“最后的北京”。
这个时间概念抒发了诗人对北京的依恋之情。
作者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开头是有深刻用意的,它隐含了什么样事实你知道吗?【明确】它除了表示一个具体的时间和一个充满意识形态的城市这两个基本事实外,还隐含着三个事实。
A四点零八分是一次列车的始发时间:当时每天有三列运送知青的专列,从北京开往全国各地,这种情况一直维持三年。
B这一时刻知青们将要远离亲人和故乡:这些十七八岁的“学生娃”,昨天还在校园里,在家庭的怀抱里无忧无虑地生活,今天却要告别亲友,远离家乡,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独立生活。
这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他们在想什么?据说当时在北京火车站要设立急救站,由于过度悲痛,很多人都昏死过去了,哭喊声震天动地,场面异常壮观,很多人离开北京和亲人之后就再也没回来,客死他乡,谁也不知道这场运动要什么时候结束。
C这一时刻将影响一代人的命运:上山下乡前,无数中国城市青年对农村的了解仅仅局限于课本的文字和政府的宣传。
一些曾经积极参与过文革运动的城市年轻人经过在农村的艰苦生活后,意识到自己被人所欺骗利用,至此彻底放弃了曾经坚信不疑的革命理想以至于一切理想,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后的道德失序可以在此找到部分根源。
这场运动改写了一代人的命运。
对于这个朴实的开头,我们不禁生发出更多的联想,而这些正是诗人极力想要表现的东西。
作者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心理感受?【点拨】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剧烈的抖动,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心胸,我的心变成风筝,声浪要卷走北京站,北京缓缓移动。
诗人的心理感受如何变化?【点拨】起初一瞬间诗人的内心是非常矛盾和迷惘的,因为此刻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但随着火车的开动、汽笛的长鸣,他明白了四点零八分可能是他与北京、与母亲的最后一面,他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他有一种被北京抛弃的感觉,内心无比的动荡、惶恐,他从此将到处漂泊,没有立身之地,他对北京、对母亲依依不舍,但却无法抗拒离别,内心感到无比的失落和茫然,他想抓住一点东西,来消除这种惶恐和悚惧。
再读诗歌,深入探究——第②节,在汽笛声中,为什么作者感觉“北京车站剧烈地抖动”?作者又为什么“吃惊” “不知道发生什么”?【点拨】A这是一种幻觉:鲁迅说,当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
人一迷茫就会产生幻觉。
B“剧烈地抖动”的车站是诗人心灵的外化:在开阔的空间范围上,作者把握住这特殊的历史时刻,作者此时对“北京火车站高大的建筑”的感受,超越传统的视觉逻辑,深入到生命的潜意识中去,表现为一种冥想的哲理意味。
C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迷惘、无助和对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每个人都对未来存在或多或少的恐惧,但没有哪一个人的恐惧像当时的知青,恐惧来得如此强烈。
这就好比我们算命算卦一样,只不过是对未来不可知所产生的恐惧的一种安慰吧。
尖锐的汽笛声,就好像在宣读死亡判决书一样,他们已经隐约认识到了,现实好像不像他们了解的那样美好,但还有很多人没有察觉,诗人是敏感的,这也印证了一句话:艺术的功能告诉我们,有些既成事实是错的。
第③节,“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这句诗化用了那位诗人的名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受?有什么作用?【点拨】唐代诗人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达告别母亲时的眷恋和痛楚。
自古以来,母子之间就有一种天然的、永远割舍不断的感情。
可以这样说,每一个游子的身后都有一双慈祥的目光在注视,都有一颗慈爱的心在惦念。
从以上两句诗中,我们可以体味出作者告别母亲时的那种穿透心胸似的疼痛!与西方现代主义起源于对“人”的深刻怀疑不同,中国年轻一代的艺术探索从一开始就以对人的肯定作为目的地与出发点,“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所表现的正是文学中源远流长的对母爱的眷恋。
其实,对母亲的依恋中外相同。
记得在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有一个非常震撼人心的画面,盟军抢滩登陆奥马哈海滩,遇到了德军疯狂的抵抗,重机枪的子弹不停的扫射,很多士兵还没有登岸就死在了海滩上。
有一个士兵,他被炮弹击中了,肠子流了一地,但还没有死,他在要死的那一刻,一直在呼喊一个音符:妈妈,妈妈,救救我!不是上帝,不是总统,是妈妈。
世界上所有民族,各样人种都在妈妈这个发音上是一样的。
当我们最无助的时候往往想到的是妈妈。
在这种普通而强烈的人性面前,社会制造的所有神话都褪去了绚烂的光彩,显得苍白无力,而隐藏在背后的现实的黑暗、悲哀赤裸裸地表露出来。
诗人为什么说“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作者为什么将自己比喻成“风筝”?【点拨】作者意识到要和母亲分离而依依不舍,对于离别后的情景感到惶恐不安,但又无法抗拒别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