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文化运动》课例分析

《新文化运动》课例分析

《新文化运动》课例分析
历史组李兴万
时间:11月19日
地点:多功能厅
内容:观看浙江师范大学附中陈亚利老师示范课
经过教研做的精心组织,我们观看了由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陈亚利老师的历史课——《新文化运动》。

这节课中陈老师真的做到了跳出课本来讲历史,但是又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陈老师以《新青年》的创办过程以及发表的文章来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生,这个角度找得很好,既能给学生以新鲜感,又不脱离历史事实的范畴。

在整堂课当中,她通过对《新青年》杂志办刊缘由的分析,通过解读杂志的封面,对人物的分析,通过研究杂志的目录,研究杂志所创造的主题,而且还研究了当时的作者群,解读了读者群,通过这些环节,多角度地还原了新文化运动,而且整堂课教学设计贴进学生的能力和认认知,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引导学生把问题基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加以审视,给知识以实证,以期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感悟,也增加了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在整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感到非常充实,颇有趣味。

另外听完本节课我感觉到的是陈老师的课重于细节有韵味。

历史是具体的、是生动的,而要把历史讲活,就离不开具体的情节,这堂课在这个方面可以说做得非常精彩。

比如说整堂课,她解读了杂志的
封面人物,那么从中可以折射其价值的取向。

她分析了《新青年》当中的读者群,她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叶挺,通过他们当年阅读这个《新青年》之后他们所阐发的感受来反映这本杂志的价值。

你比如说在讲到陈独秀他到北大去的那个细节,讲得非常的生动,这些细节的处理,既拉近了跟学生的距离,又增加了课堂的魅力。

总之我感到这堂课是一堂踏踏实实,轻负担高质量的一堂好课。

怎样上好一堂课?一般来说我感到一堂好课的标准有三点,第一点就是要能够带给学生经验的分享,不是由教师告诉给学生的而是通过学生他自己深刻的体验获得的;第二是要有理智的挑战,就比如有有思维性,要给学生创设真实的问题、恰如其分的问题来测试问题,通过自己的探究,来获取认识上的收获与喜悦;第三个是要知识建构的过程,就是要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知识,并把知识最后组织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陈老师这堂课我感觉到她是比较好的体现了这三个方面,而且这堂课也贴进学生的生活,贴进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对学情把握比较好的的一堂课,它充分体现了我们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理念,所以我感觉听了这堂课使我获益匪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