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含规划图)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含规划图)

第 10 条 城市职能 加强和完善的城市职能:全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旅游中心,区域性金 融中心,全国重要交通枢纽。 培育和凸显的城市职能: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
插图:2 区域分析图一
插图:3 区域分析图二
4 区域分析图三
插图:
第 11 条 城市发展目标 到 2020 年把济南建成具有独特自然风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浓郁现代化气息、代表山 东形象的区域中心城市和繁荣、和谐、宜居、魅力的泉城。 ⑴ 繁荣的城市—率先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经济实力雄厚、物质财 富充裕、社会事业发达、服务功能完善的繁荣城市。 ⑵ 和谐的城市—坚持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安定、保障有力、诚信公平的 和谐城市。 ⑶ 宜居的城市—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建设服务设施完善、就业机会充分、居民生活舒适、 人居环境良好的宜居城市。 ⑷ 魅力的泉城—彰显泉城特色,传承历史文脉,融合现代文明,成为山水相融、特色鲜 明、底蕴深厚的魅力泉城。
第三章 城市规模
第 12 条 规划期内济南市人口和用地仍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依据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规 律,科学预测人口与用地规模,切实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形成集约用地、节约用地 的发展模式。
第 13 条 市域城镇化水平与人口规模 ⑴ 2020 年市域城镇化水平将由 2005 年的 58%增至 75%以上。 ⑵ 2020 年市域户籍总人口将由 2005 年的 597 万人增至 700 万人左右,城镇人口将由 2005 年的 347 万人增至 530 万人左右。 ⑶ 2020 年全市暂住半年以上人口将由 2005 年的 58 万人增至 140 万人左右,计入城镇 总人口规模。 ⑷ 2020 年全市总人口将达到 840 万人左右,城镇总人口为 670 万人左右。 第 14 条 规划区人口规模 ⑴ 2020 年规划区户籍人口将由 2005 年的 348 万人增至 450 万人左右,城镇人口将由 2005 年的 302 万人增至 380 万人左右。
⑶ 西部产业聚集带 市域内沿济郑公路(国道 220 线)形成贯穿市域西部、连接中心城和平阴、辐射带动西 部地区的产业发展走廊。落实城市“西进”战略,积极承接中心城传统产业的转移,打造机 械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形成济南经济开发区、万德企业示范园、平阴工业园 3 个产 业园区,建成机械装备、旅游产品制造基地及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 ⑷ 北部产业聚集带 市域内自中心城跨黄河向北,沿国道 220 线、济盐公路(省道 248 线)形成贯穿市域北 部、连接中心城和济阳、商河、辐射带动北部地区的产业发展走廊。落实城市“北跨”战略, 积极承接中心城传统产业的转移,着力打造精细化工、煤电化工、石油化工、纺织服装、农 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集群,形成济北民营经济园、商河经济开发区 2 个产业园区,成为特色 鲜明、优势明显的重化工业基地。 ⑸ 市域农业布局 构建南部山区生态农业区、沿黄特色农业区及黄河北高效农业区的区域化布局。南部山 区生态农业区着力发展生态和观光旅游农业,大力发展林果生产,加快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建 设,形成绿色产业体系;沿黄特色农业区围绕黄河滨河生态旅游带的建设,以都市农业和观 光旅游农业为发展方向,开发建设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黄河北高效农业 区以“高产、优质、高效”为目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建设高效经济作物和优质粮食生产 基地,重点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农业名优新特品种。 第二节 市域城镇布局 第 18 条 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产业布局的要求,加强区域协作,构建以省会济南为 中心,与周边的淄博、莱芜、泰安、聊城、德州、滨州 6 个城市共同组成的济南都市圈,增 强省会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提升济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 济南都市圈的构建将促进以济南为中心的 7 个城市的统筹协调发展,加强交通等基础设 施和产业衔接,整合旅游资源,加大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协同力度,推进经济、生态、旅 游等功能的互补发展,构建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要素互补、产业互动的良性机制,加快区 域交通网络、信息网络、商贸物流等一体化进程,从而进一步强化济南在环渤海地区南翼和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中心地位。 第 19 条 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总体战略 ⑴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按照“五个统筹”和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的要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有效引导市域城镇化健康发展,构筑城乡一体、统筹协调发 展的格局。 ⑵ 以构建济南都市圈为契机,以引导区域整体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生态有效保护、资 源合理利用、设施共建共享为目标,优化城乡空间资源配置,合理构建市域城镇体系,确定 城镇空间布局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方向和策略。 ⑶ 实施以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和中心镇为重点的城镇化战略,加快人口和产业向中心 城镇的合理集聚,结合济南市产业发展布局,逐步形成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城镇职能分工体
⑵ 2020 年规划区暂住半年以上人口将由 2005 年的 52 万人增至 100 万人左右,计入城 镇总人口规模。
⑶ 2020 年规划区总人口将达到 550 万人左右,城镇总人口为 480 万人左右。 第 15 条 中心城人口与用地规模 ⑴ 人口规模 2020 年中心城户籍人口将由 2005 年的 238 万人增至 340 万人左右,暂住半年以上人口 将由 2005 年的 52 万人增至 90 万人左右。 2020 年中心城人口规模将由 2005 年的 290 万人增至 430 万人左右。 ⑵ 用地规模 根据国家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规定,确定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95 平方米,到 2020 年 中心城建设用地规模将由 2005 年的 295 平方公里增至 410 平方公里。 ⑶ 近期规模 2010 年中心城人口规模为 340 万人,建设用地规模 330 平方公里。
三条产业聚集带。 ⑴ 主城区产业聚集区 适应主城区功能定位,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积极发展都市型产业,大力发展总部
经济。适度发展无污染、低能耗、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业等新型工业。 ⑵ 东部产业聚集带 市域内沿经十东路、济青公路等交通走廊,形成贯穿市域东部、连接中心城和章丘、辐
射带动东部地区的产业发展走廊。落实城市“东拓”战略,积极承接中心城优势产业转移, 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打造电子信息、交通装备、食品药品等产业集群,形 成孙村工业区、枣园—龙山工业园、圣井工业园、明水经济开发区 4 个产业园区,打造山东 省济青产业带西部制造业基地。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 年—2020 年)
第一章 总 则
第 1 条 2000 年国务院批复的《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 年—2010 年)》,在一定时 期内对指导济南的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济南经济社会的 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原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模等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当前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省会济南各项事业步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济南市 的行政区划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原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布局和发展目标已不能满足城市 发展需求。为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济南市人民政府适时提出了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申请。根 据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建规函[2003]255 号)的精神,编 制《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 年—2020 年)》。
插图:1 市域城镇分布现状图
第 8 条 规划期限为 2006 年—2020 年; 近期 2006 年—2010 年; 远期 2011 年—2020 年; 远景 2020 年以后。
第பைடு நூலகம்9 条 城市性质
第二章 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
山东省省会,著名的泉城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环渤海地区南翼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中 心城市。
⑺ 其它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 第 7 条 规划区和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为济南市区,即市辖行政六区,面积 3257 平方公里。 中心城规划范围东至东巨野河,西至南大沙河以东(归德镇界),南至南部双尖山、兴 隆山一带山体及规划的济莱高速公路,北至黄河及济青高速公路,面积 1022 平方公里。 市域规划范围为济南市全部行政辖区,面积 8177 平方公里。
第四章 市域城镇体系与新农村
第一节 产业发展与布局 第 16 条 产业发展重点 统筹区域及城乡产业的协调发展,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以产 业结构调整为重点,把结构调整作为关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大力发展以驻地经 济和总部经济为代表的省会经济,巩固提高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繁荣提升第三产 业,加快构筑富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⑴ 第一产业 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技兴农战略,坚持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发展畜牧、蔬菜、林果生产,大力 发展适应省会经济特点的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基本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 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结构新格局,全面加快传 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跨越。 ⑵ 第二产业 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突出发展交通装备、电子信息、冶金钢铁、石化 化纤、机械装备、食品药品六大产业集群,限制和调整中心城冶金钢铁、石化化纤等高耗能、 重污染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构建起与城 市功能相适应、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先 进制造业强市。 ⑶ 第三产业 优化提升主城区商贸服务业,发展壮大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稳步发展房 地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会展业,拓展提升社会服务业,逐步构筑起产业层次较高、布局合理、 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第三产业发展新格局,全面提升第三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增强城 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把济南建设成为区域性第三产业发展中心。 第 17 条 市域产业布局 按照“提升中心区、做强近郊区、突破远郊区”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区域产业分工和 协同发展,加快市域产业布局调整,改变中心城功能过于聚集的状况,积极引导传统产业向 中心城周围县(市)转移,带动县(市)经济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在全市形成布局合理、分 工明确、功能突出、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围绕“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市域产业发展规划实施 两翼展开、跨河发展的总体战略,形成主城区产业聚集区和沿交通走廊向东、向西、向北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