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线8.1_端射天线
d / = 0.5
图8-5
二元引向天线方向图
分析图8-5可以看出:
( 1 )当有源振子 2l1/λ 一定时,只要无源振子长度 2l2/λ
及两振子间距 d/λ选择得合适,无源振子就可以成为引 向器或反射器。对应于合适的d/λ值,通常用比有源振 子短百分之几的无源振子作引向器,用比有源振子长百 分之几的无源振子作反射器。 (2)当有源及无源振子长度一定时,d/λ值不同,无源 振子所起的引向或反射作用不同,例如对于2l2/λ=0.450, 当d/λ=0.1时有较强的引向作用,而当d/λ≥0.25以后就变 成了反射器(相比较而言)。因此,为了得到较强的引 向或反射作用,应正确选择或调整无源振子的长 度及 两振子的间距。 (3)为了形成较强的方向性,引向天线振子间距d/λ不 宜过大,一般d/λ<0.4。
如下图中天线共有五个振子,就称五元引向天线。
由于每个无源振子都近似等于半波长,中点为电压
波节点;各振子与天线轴线垂直,它们可以同时固 定在一根金属杆上,金属杆对天线性能影响较小; 不必采用复杂的馈电网络,因而该类天线具有体积 不大、结构简单、牢固、便于转动、馈电方便等优 点。其增益可以做到十几个分贝,具有较高增益。 缺点是调整和匹配较困难,工作带宽较窄。
8.1 引向天线的工作原理 1.引向器(Director)与反射器(Reflector) 为了分析产生“引向”或“反射”作用时振子上的电 流相位关系,我们先观察两个有源振子的情况。设有平 行排列且相距λ/4的两个对称振子,如图8―2所示。若 两振子的电流幅度相等,但振子“ 2” 的电流相位超前 振子“1”90°,即I2=I1ej90°,如图8-2(a)所示。此时 在φ=0°方向上,振子“2”的辐射场要比振子“1”的辐射 场少走λ/4路程,
R X R X
2 21 2 22 2 21 2 22
(8-2) 191页
m (8-3) X 21 X 22 arctan arctan X 21 X 22
12
180
8
180
9
90
6
90
电 流 分 布 (mA)
6
0
4
0
3
-90
2
-90
0
0
0.1 0.2 0.3 0.4 天 线 分 段 分 布 (L1/ )
有源振子近似为半波振子,主要作用是提供辐射能量; 无源振子的作用是使辐射能量集中到天线的端向。
其中稍长于有源振子的无源振子起反射能量的作用,称为
反射器;较有源振子稍短的无源振子起引导能量的作用, 称为引向器。无源振子起引向或反射作用的大小与它们的 尺寸及离开有源振子的距离有关。
通常有几个振子就称为几单元或几元引向天线。例
3.多元引向天线(Multiple Element Antenna)
为了得到足够的方向性,实际使用的引向天线大多数是更多
元数的。
通过调整无源振子的长度和振子间的间距,可以使反射器上
的感应电流相位超前于有源振子(满足式( 8-1 ));使引 向器“1”的感应电流相位落后于有源振子;使引向器“2”的 感应电流相位落后于引向器“1”;引向器“3”的感应电流相 位再落后于引向器“ 2”…… 如此下去便可以调整得使各个引 向器的感应电流相位依次落后下去,直到最末一个引向器落 后于它前一个为止。
N
d
M
图 8-3
根据d的范围,36°≤kd≤144°。如果0°<α<180°,
即I2的初相导前于I1时,在N点E2对E1导前的电流相 位差将与落后的波程差有相互抵消的作用,辐射场 较 强 , 所 以 振 子 “ 2” 起 反 射 器 的 作 用 。 如 果 180°<α<0°,即 I2 落后于 I1 时,则在 M 点 E2 对 E1 导 前的波程差与落后的电流相位差相抵消,辐射场较 强,振子“2”起引向器作用。
“1” I1 E=Emax “2” I2 =I1 e j90° “1” I1 E= 0 E= 0 “2” I2 =I1 e - j90°
/4
(a)
图8-2 引向天线原理
E=Emax
/4
(a)振子“2”为反射器;(b)振子“2”为引向器
(b)
现在继续分析这一问题。如果将振子“2”的电 流幅度改变一下,例如减小为振子“1”的1/2, 它的基本作用会不会改变呢?此时,E2对E1的 相位关系并没有因为振幅变化而改变,虽然在 φ=0°方向,E=1.5E1,在φ=180°方向,E=0.5E1, 但相对于振子“1”,振子“2”仍然起着引向器
“1” I1 E=Emax “2” I2 =I1 e j90° “1” I1 E= 0 E= 0 “2” I2 =I1 e - j90°
/4
(a)
图8-2 引向天线原理
E=Emax
/4
(b)
(a)振子“2”为反射器;(b)振子“2”为引向器
即由路程差引起的相位差,振子“2” 超前于振 子“1”90°,同时,振子“ 2” 的电流相位又超 前振子“ 1” 的电流相位 90°,则两振子辐射场
由此可知,在 d/λ≤0.4 的前提下,振子“ 2” 作为 引向器或反射器的电流相位条件是 反射器:0°<α<180° (8-1) 引向器:-180°<α<0°
2.二元引向天线(Two Element Yagi-Uda Antenna) 实用中为了使天线的结构简单、牢固、成本低, 在引向天线中广泛采用无源振子作为引向器或反射 器,如图 8-4 所示。因为一般只有一个有源振子, 在引向天线中无源振子的引向或反射作用都是相对 于有源振子而言的。
的作用。这一结果使我们联想到:在一对振子 中,振子“2”起引向器或反射器作用的关键不 在于两振子的电流幅度关系,而主要在于两振 子的间距以及电流间的相位关系。
实际工作中,引向天线振子间的距离一般在0.1λ~0.4λ之
间,在这种条件下,振子“2”对振子“1”的电流相位差 等于多少才能使振子“2”成为引向器或反射器呢?下 面作一般性分析。为了简化分析过程,我们只比较振子 中心联线两端距天线等距离的两点M和N处辐射场的大 小(图8-3)。若振子“2”所在方向的M点辐射场较强, 则“2”为引向器;反之,则为反射器。设I2=mI1ejα,间 距d=0.1λ~0.4λ,则在M点E2对E1的相位差Ψ=α+kd。 “1” “2”
在φ=0°方向的总相位差为 180°,因而合成场 为零。反之,在 φ=180°方向上,振子“ 2” 的 辐射场要比振子“1”的辐射场多走λ/4路程,相 位落后90°,但其电流相位却领先 90°,则两 振子辐射场在该方向是同相相加的,因而合成 场强最大。在其它方向上,两振子辐射场的路 程差所引起的相位差为 (π/2)cosφ,而电流相位 差恒为π/2。
-180
0
0
0.2 0.4 0.6 天 线 分 段 分 布 (L2/)
-180
L1=50cm , L2=65cm , Lambda=100cm , Space=25cm Zin= 96.8111 +52.7223i ( pcaad 结果96.9 +53.4i )
角度
12
180
8
180
9
90
6
90
角度
表8-1 电流比(2l1/λ=0.475)
90°
180°
“1” “2”
“1” “2”
“1” “2”
z
d / = 0.1
270° d / = 0.25 (a ) 90°
d / = 0.5
180°
“1” “2”
“1” “2”
“1” “2”
z
d / = 0.1
270° d / = 0.25 (b )
“1” “2”
2l 1
O
2l 2
z
d
图 8-4
为什么无源振子能够起引向或反射器的作用呢?我 们可以从最简单的二元引向天线进行分析。如图 8-4 所示,假定有源振子“ 1”的全长为2l1 ,无源振 子“2”的全长为2l2,二者平行排列,间距为d,则 从概念上讲:
1 . 在有源振子电磁场的作用下,无源振子将被感 应出电流I2。
电 流 分 布 (mA)
6
0
4
0
3
-90
2
-90
0
0
0.1 0.2 0.3 0.4 天 线 分 段 分 布 (L1/ )
-180
0
0
0.1 0.2 0.3 天 线 分 段 分 布 (L2/)
-180
L1=50cm , L2=35cm , Lambda=100cm , Space=25cm Zin=78.5202 +44.6492i ( pcaad 结果79.9 +45.1i )
2013.4.20
主要内容
端射天线 如何实现端射 引向天线 八木天线介绍 寄生单元的作用与工作原理 方向性 八木天线的阻抗 背射天线 结构与原理
端射天线
端射天线
比较端射阵的特点,思考端射天线的电流特点。
八木定向天线 其增益可达 10~15 dB
引向天线
因而合成场强介于最大值与最小值 (零值)之间。所以当
振子“2”的电流相位领先于振子“1”90°,即I2=I1ej90° 时,振子“2”的作用好像把振子“1”朝它方向辐射的能 量“反射”回去,故振子“2”称为反射振子(或反射器)。 如果振子“2”的馈电电流可以调节,使其相位滞后于振 子“1”90°,即I2=I1e-j90°,如图8-2(b)所示,则其结 果与上面相反,此时振子“2”的作用好像把振子“1”向 空间辐射的能量引导过来,则振子“ 2” 称为引向振子 (或引向器)。
由图可以看出,若采用一个反射器,当引向器由一个增加到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