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
理
科
教
案
单位:汤山中学
授课人:毛才
时间:2012年7月22日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课题】光的传播
【教材】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第二章第一节
【教学内容分析】
光的直线传播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光学的基础,学习光的反射规律、折射规律都要用到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
同时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又能解释影子、日、月食、小孔成像等生活和自然界的重要现象,也是信息传递一章的基础,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学策略设计】
本节课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始终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和有效的设问引导,让学生亲历物理知识的构建过程;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综合应用实验演示、讲授、谈话和讨论等多种方法,并辅以多媒体等手段,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以生活中的现象为为切入点,以观察实验和已有知识为基础,以问题为主线的师生对话交流的过程;
在学法指导上,让学生尝试自己观察思考、描述实验现象,分析概括,得出结论;使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受到科学思维方法训练以及协作精神、探索精神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重,求知欲强,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和情景设置(问题的设置)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光源的概念,能区分光源和非光源。
(2)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继学习打基础。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
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交流讨论法、观察分析,启发诱导、精讲点拨式教学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实验器材】
激光笔、加有少量牛奶的水、多媒体课件、烧杯、烟雾、矿泉水瓶等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下面同学们观察几张图片,看看有什么感受(通过同学们的回答,引入课题)。
(板书课题:《光的传播》)
二、新课学习
(一)光源
(由同学们看书讨论,教师抽同学们回答)
问题:1、什么是光源并举例说明?2、光源的分类,3、月亮是不是光源?
很好,刚才同学们说出了好多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我们就把这些能够发光的物体,称之为光源。
像太阳、萤火虫、水母这类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像点燃的蜡烛、霓虹灯、白炽灯这类由人类制造
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月亮不是光源,因为它月亮
的光是反射太阳的光。
(二)光的传播
1、提出问题:
光是如何传播的?
2、猜想:
学生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晚上汽车、摩托车或者是手电筒的光都是直线传播的,那么可以让他们大胆地猜测一下
“光是如何传播的?
3、设计实验:
(1)、教师做演示实验;
(2)、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3)播放探究实验。
4、实验结论: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三)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同学们思考:日常生活中哪些事例能用光沿直线传播来解释呢?(学生先讨论回答后再看视频)
请看课件播放激光准直、手影、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的成因。
(四)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同学们先讨论交流后各小组选代表发言
师:很好,同学们讨论积极,思维活跃,能从课本和生活中获取信息,同学们的表现令老师欣慰。
(五)光线
知道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那我们如何描述光呢?阅读后回答。
用一根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叫光线。
光是真实存在的,光线不是真实存在的。
为了便于研究光的传播,引入光线。
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理想模型法。
(六)光的传播速度
师:雷声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学生看书讨论回答)
并思考:
( 1 )光在哪种介质中传播最快?它的速度是多少?
( 2 )观察图 2.1-6 ,这两幅图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作小结并提问: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布置作业
1、学生做38页1~4题
2、上网查有关本节课内容的资料
五、板书设计
一光源
自然光源:人造光源:
二光沿直线传播
结论: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三光的传播速度 c=3×108m/s
光年:距离单位
六、课后反思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探究实验之后,“发现”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悟”的教育观念。
本节课,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 在教学过程中展示了有关光现象的一些图片和视频,强化了学生感性认识,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对实验现象的提问,不能过于泛滥,要做到心中有数。
(三)就地取材制作教具,不但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
(四)本节内容贴近生活,使学生知道物理是有趣而且有用的,它就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