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肝、心病辩证
一、肝血虚证
1、概念:指肝血不足,失于滋养,以眩晕、视减、经 少、肢麻手颤及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的虚弱证候。 2、病因:脾胃虚弱,化源不足;失血过多、久病重病、 失治误治、营血亏损。 3、临床表现: 主症:头晕眼花,面白无华,爪甲不荣,视物减退, 夜盲。 兼症:肢体麻木,关节拘急,手足震颤,肌肉瞤动, 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 舌脉:舌淡,脉细。
三、理论依据:是以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为理 论依据。生理、病理不同,反映症状、体征有别,故 可作为辨证依据。 四、目的:脏腑辨证的主要目的是判断疾病病位。它 是以病因病性辨证为基础,三者相互结合,辨明病机, 为论治提供可靠依据。 五、方法:脏腑辨证要以五脏为中心,从整体观的角 度进行分析,注意相互联系。 详于五脏,略于六腑。
二、心阳虚证
1、概念:指心阳虚衰,鼓动无力,虚寒 内生,以心悸,胸闷痛及阳虚症状为主 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血脉病变为主。 2、病因: 由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或其它脏腑 波及。
3、临床表现: 主症:心悸怔忡,心胸闷痛,气短。 阳虚见症:畏寒肢冷,面色 白,自 汗,面唇青紫。 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 脉弱,结,代。
3、临床表现: 主症:心悸、胸闷、气短,活动 后加重。 气虚见症:精神疲惫,面色淡白, 自汗,舌质淡,脉虚。
4、证候分析:
(1)心气失运: 鼓动无力——心悸怔忡。 宗气衰少——气短胸闷。 卫外不固——自汗。 脏腑衰弱——精神疲惫。活动后以上诸证加重。 血脉失充——面色淡白,舌淡,脉虚。 (2)心神失养: 神气不足——精神疲乏。 5、审证要点:心悸、神疲及气虚证。
3、常见症状:以血脉、神志为主要临床表现。 心悸怔忡,心烦心痛,失眠多梦,健忘神昏,神识 错乱,脉结、代、促。 此外,舌体病变,舌痛,舌疮。 4、常见证型 虚证:心血虚,心阴虚,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 脱。 实证:心火亢盛,心脉痹阻,痰蒙心神,痰火扰神。 附:瘀阻脑络。
一、心气虚证
1、概念:心气不足,鼓动无力,以心悸、神 疲及气虚症状为主症表现的虚弱证候。 血脉病变为主。 2、病因: 素体久虚; 久病失养; 老年体弱。
4、证候分析 失于滋润: 阴不养头——头晕眼花 阴不滋目——两目干涩,视力减退。 阴不养面——面部烘热,颧红 阴不养胁——胁肋隐隐灼痛。 阴虚生风:手足蠕动。(经脉失养) 阴虚内热: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 阴虚舌脉:舌红少苔乏津,脉弦细数。 5、审证要点:头晕、目涩、胁痛与虚热症状共见为主。
第八章 脏腑辨证
第八章 脏腑辨证
概 说 一、概念:以脏腑的生理、病理为 纲,对病证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其 病位、病因、病性的辨证方法。
二、沿革
1、《内经》提出脏腑辨证的观点。 2、《金匮要略》开始以脏腑病机辨证。 3、《中藏经》初步建立脏腑辨证系统。 4、唐、宋、金元时期对脏腑辨证有较大的充实和发展。 《千金要方》《小儿药证直诀》《医学启源》《脾胃 论》。 5、明清时期对脏腑病证取得较大的成就。(张景岳、 绮石、李中梓、王泰林、叶天士) 6、解放后建立较完整的脏腑辨证理论体系。
(四)血虚生风证
1、概念:指肝血亏虚,虚风内动,以肢麻、震颤、拘 急、瞤动、瘙痒及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病因:久病血虚;急慢性失血。/ 3、临床表现: 主症:手足震颤,肌肉瞤动,肢体麻木,关节拘急。 兼症:眩晕耳鸣,面白无华,皮肤瘙痒,爪甲不荣。 舌脉:舌质淡白,脉细弱。 4、审证要点:肢麻、震颤、拘急、瞤动、瘙痒与血虚 症状共见为主。
4、证候分析 经气不利:胸胁或少腹、乳房胀满疼痛, 窜痛。 情志不遂:情志抑郁,善太息。 气滞生痰:咽部异物感,瘿瘤,瘰疬。 气滞血瘀:胁下癥块,痛经,月经不调, 闭经。 气滞舌脉:舌苔薄白,脉弦,或涩。 5、审证要点:情志抑郁,胸胁少腹胀痛为主。
四、肝火炽盛证
1、概念:指火热炽盛,内扰于肝,气火上逆,以头痛、 烦躁、耳鸣、胁痛及火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实热证候。 2、病因:情志不遂,气郁化火; 火热之邪内侵;其它脏腑火热累及。 3、临床表现: 主症:头晕胀痛,痛如刀劈,耳鸣如潮,面红目 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 兼症:失眠,恶梦纷纭,胁肋灼痛,吐血,衄血, 小便黄短,大便秘结。 舌脉: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六、肝风内动证
1、概念:泛指易风阳、火热、阴血 亏虚等所致,出现眩晕欲仆,抽搐, 震颤等具有动摇特点的证候。 2、分类: 肝阳化风,热极生风, 阴虚生风,血虚生风。
(一)肝阳化风证
1、概念:指肝阳亢逆,肝风内动,以眩晕、肢麻震颤、 头胀痛、面赤、甚至卒然昏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病因:肝阳素亢,耗伤肝阴;肝肾阴虚,阴虚阳亢。 3 3、临床表现: (1)眩晕欲仆,步履不稳,头胀头痛,急躁易怒,耳 鸣,项强,头摇,肢体震颤,语言謇涩,手足麻木,。 (2)突然昏到,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 强不语,喉中痰鸣。 (3)舌脉:舌红,苔白或腻,脉弦细有力。
4、证候分析: (1)中风先兆(风中经络) 肝阳上亢:眩晕欲仆,步履不稳,头胀头痛,耳 鸣。 亢极生风:头摇,肢体震颤,项强,手足麻木。 风痰阻络:语言謇涩。 (2)风中脏腑 风痰闭窍:突然昏到,不省人事。 风痰窜络: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风痰阻窍:舌强不语,喉中痰鸣。 风痰舌脉:舌红,苔白或腻,脉弦细有力。 5、审证要点:眩晕、肢麻震颤、头胀痛、面赤、甚至 卒然昏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主。
六、意义:脏腑辨证是各种辨证方法的 核心,是中医临床各科的辨证基础。 各种辨证方法均要落实到有关的脏腑, 故与脏腑辨证有密切联系。 七、适用范围: 主要用于内伤杂病的辨证。
第一节
肝病辨证
概 说 1、生理功能: 肝经的经脉绕阴器,循少腹,布胁肋,系目睛,上巅 顶。 足少阳胆属胆络肝,绕行头身之侧。 肝主疏泄,藏血,胆贮藏排泄胆汁,助消化,与情志 有关。 2、病因: 实证:肝失疏泄,情志所伤;气郁化火,气火上逆; 用阳太过,阴不制阳;阳亢失制,肝阳化风; 寒邪、火热、湿热之邪内犯。 虚证:久病失养;它脏病变所累;失血所致。
1、概念:指肝阳亢扰于上,肝肾阴亏于下,以眩晕耳 鸣、头目胀痛、面红、烦躁、腰膝酸软为主要表现的 证候。 2、病因:素体阳旺,性急多怒;长期恼怒焦虑; 平素肝肾阴虚;房劳太过,年老伤肾。 3、临床表现: 主症:眩晕耳鸣,头重脚轻,腰膝酸软。 兼症: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 舌脉:舌红少津,脉弦或弦细数。
4、证候分析: 头面耳目爪甲筋膜失养 失于滋养: 不养头部——头晕眼花。 不养面部——面白无华。 不养睛目——视物减退,夜盲。 不养爪甲——爪甲不荣。 不养冲任——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 血虚生风:肢体麻木,关节拘急, 手足震颤,肌肉瞤动。 血虚舌脉:舌淡,脉细 5、审证要点:眩晕、视减、经少、肢麻手颤与血虚症 状共见为主
临床表现: 肝阳化风证多有慢性病史,表现为眩晕欲 仆,头痛项强,肢麻震颤,步履不稳; 热极生风证多为急病、重病,表现为高热 神昏抽搐; 阴虚动风证多见于热病后期,表现为眩晕、 手足震颤、蠕动; 血虚生风证多见于慢性病证,表现为肢麻、 震颤、拘急、瞤动。
七、寒滞肝脉证
1、概念:指寒邪侵袭,凝滞肝经,以少腹、前阴、巅 顶等肝经经脉循行部位冷痛为主要表现的实寒证候。 又称寒凝肝经证,肝经实寒证。 2、病因:寒邪内侵。 3、临床表现: 主症:少腹冷痛,阴部坠胀作痛,阴囊收缩引痛。 兼症:得温则减,遇寒加甚,巅顶冷痛,恶寒肢 冷。 舌脉:舌淡白润,脉象沉紧,或弦紧。
5、鉴别诊断:
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和血虚生风。 病因:肝阳化风证为阳亢阴虚;热极生风 证为火炽盛;阴虚动风证为热病伤阴;血虚生 风证为失血失养。 病机:肝阳化风证为肝阳亢逆;热极生风 证为热伤筋膜;阴虚动风证为阴虚失滋;血虚 生风证为血虚失濡。 病性:肝阳化风证为阴虚阳亢,上盛下虚; 热极生风证属实热证;阴虚动风证为阴虚内热 证;血虚生风证为血虚证。
3、证候分析: 里热蒸腾:高热烦躁,口渴。 热扰心神:神志昏迷,躁扰如狂。 热灼筋膜:手足抽搐,颈项强直, 两目上视,角弓反张。 热盛舌脉:舌质红绛,苔黄燥, 脉弦数。 5、审证要点:以高热、神昏、抽搐为主。
(三)阴虚生风证
1、概念:指肝阴亏虚,虚风内动,以眩晕、手足震颤、 蠕动或肢体抽搐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病因:外感热病后期;内伤久病阴亏。 3、临床表现: 主症:手足震颤、蠕动或肢体抽搐。 兼症:眩晕耳鸣,潮热颧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 形体消瘦。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4、审证要点:眩晕、手足震颤、蠕动与阴虚内热症状 共见为主
4、证候分析: 阳亢于上:眩晕耳鸣,头重脚轻, (上实) 头目胀痛,面红目赤, 急躁易怒,失眠多梦。 阴亏于下: (下虚) 腰膝酸软。 阴虚舌脉:舌红少津,脉弦或弦细数。 5、审证要点: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 烦躁、腰膝酸软为主。
6、鉴别诊断:肝火炽盛与肝阳上亢。 共同点:均有火热上炎,阳亢于上,头面部症状突出。 不同点: 肝火炽盛 肝阳上亢 病程:病程较短,病势急 病程较长,病势略缓。 病性: 实热证 上实下虚 症状: 目赤头痛 头目胀痛 胸胁灼痛 眩晕耳鸣 口苦口渴 头重脚轻 便秘尿黄 腰膝酸,面红目赤。 胆火上逆:耳鸣如潮,突发耳聋,口苦口干。 经气不利:急躁易怒,胁肋灼痛, 失眠,多梦。 热盛伤津:吐血,衄血,小便黄短, 大便秘结。 实火舌脉: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5、审证要点:头痛、烦躁、耳鸣、胁痛与火热症状共 见为主。
五、肝阳上亢证
6、鉴别诊断: 肝血虚与肝阴虚 共同点:均属虚证,皆见头面经脉失于滋养和 虚风内动。 不同点: 肝血虚 肝阴虚 目部: 视物模糊,夜盲 两目干涩,视力减 退 面色: 面白无华 面部烘热,颧红 虚风:麻木拘急震颤瞤动 手足蠕动 病性: 血虚 阴虚
三、肝郁气滞证
1、概念: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以情志抑郁、胸胁 少腹胀痛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叫肝气郁结,肝郁证。 2、病因:精神刺激,情志不遂; 病邪侵扰;它脏影响。 3、临床表现: 主症:情志抑郁,善太息,胸胁或少腹胀满窜痛, 胁下癥块。 兼症:咽部异物感,瘿瘤,瘰疬,乳房胀痛,痛经, 月经不调,闭经。 舌脉:舌苔薄白,脉弦,或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