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来被人们称为礼仪之邦。
而中国人千百年来也常常以彬彬有礼的形象自居、示人。
人们每天都生活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之中。
因此,社交成为一门沉淀着广泛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学问。
什么是社交礼仪?什么是社交口才?它们有什么内容和特征?本章将给您详细的解答。
1.社交礼仪的涵义与属性人际关系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表现出来的,所以,这就需要用一定的行为规范来调节和增进彼此间的关系。
社交礼仪正是根据这些需要而产生的。
现代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交礼仪更是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讲究礼仪,注重礼貌,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已成为文明社会的一项重要标志。
所以,我们依此定义,社交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相互沟通必须遵循、掌握的礼节和礼貌行为。
社交礼仪有自己的特点和属性,具体说来,有以下三点:(1)广泛上至国家领导,下至普通公民,不论男女老少,都必须要与他人或社会发生一定的关系,同学、同事、同乡、同行、邻里、朋友关系;个人与企业、个人与学校、个人与国家机关的关系,等等。
(2)真诚待人接物、行为举止合乎礼仪,是社交礼仪的重要内容,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人的尊重和关怀,是与人为善、真诚待人、谦虚礼让。
一个人只有从内心真正尊重他人和真诚待人,才能自觉地遵守社交礼仪规范,才能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要做到真诚待人,就必须言谈得体,举止合仪,谦虚礼让,与人为善。
惟有真诚才能沟通心灵,赢得信任。
(3)层次首先,人的心理需要主要有五种: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五个层次,而礼仪属于社交、尊重、自我实现三个层次上的需要。
其次,从情感角度看,由于人与人之间相互所处的层次不同,其情感交流与礼仪要求也有所不同。
如果误入不该进入的层次,往往就会在心理上产生压力和不习惯。
最后,由于人们的礼仪修养的不同,在行为表现上也往往会流露出自身所属层次的特点。
如礼仪行为的低、中、高;礼仪水平的良、中、差;礼仪交流的内与外,礼仪反映人的心理素质的褒、容、贬等等。
2.社交礼仪的作用社交,这个曾经一度被人们忽略的问题,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
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人们,可以在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田园牧歌中自力更生、逍遥自在的生活。
但是,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很难想象谁能不同外人发生多方面的关系而独立幸福地生活下去。
广泛全面的社交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证了。
(1)良好的社交能点旺人气生活事实证明:人缘关系好的人,办事容易命顺达。
这就是说你要会恰当地利用社交能理调适人际关系,才能达到你们期望的目的和结果。
社交是实现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依赖的基础和条件。
交往不仅仅是人们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的交换,使大家各得其所,形成社会物质交换过程,而且,人们之间信息的相互传递,思想的相互启迪,情感的相互感染,行为的相互模仿,这就构成了所谓的人际关系。
在各种不同的社会条件下,追求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是人类的共同本性。
在发达国家中,除了自我实现和尊重的需要在国民中占优势以外,把社交需要作为优势需要的人数相当可观。
在不发达国家中,除了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在国民占优势以外,社交需要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地位。
由此可见,不论社会条件如何,人们都是需要交往的,通过交往去建立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同他人友好相处,合作共事。
(2)良好的社交能形成网络职业流动的经常化、人际关系的契约化,促使人们必须不断地面对着陌生的交往对象和环境。
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生产高度技术化,必然引起人们职业流动的经常化,这就使得每个人的人际关系不断地突破依据地缘、学缘和业缘所构成稳定社交网络,而被迫进入持续的变动不定的状态,经常要从头开始,经常要急急忙忙去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陌生的人们,一方面是互不了解,另一方面,则更希望能够尽快的相互了解。
社会交往的过程,就是交往双方互相认识、互相体验、行为趋同的过程。
只有通过交往,我们才有可能去观察他人、分析他人、了解他人。
只有通过社会交往,我们才能够理解他人的需要、动机、目的、理想和信念。
也只有通过交往,我们才能够把握他人的性格、气质和才能。
同时,也只有通过交往,他人才能够认识、理解、体验和把握自己。
因此,我们完全有必要通过自己良好的社交能力建立关系“网络”,让“网络”为自己的生存提供最多的可能性。
(3)良好的社交能收取信息社交是人与人智慧的组合。
学会社交,利用社交,就能从对方那里获取“另一半丰富的信息”,其优点是以“短”、“快”、“新”的方式给你提供可贵的“直接信息”。
所以,社交必须是直接交往,因为直接交往中充满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使你承载信息,思考发展。
信息是财富,良好的社交能力则是收取这个财富的手段,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
不愿获得信息的人等于把自己逐出了财富的家园,等于走向了“夜郎自大”的道路。
(4)良好的社交能繁衍情感社会交往是实现感情交换的惟一途径。
只有通过社会交往,人们才能推销自己的感情,同时赢得别人的友爱。
社会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们之间感情的认同和共鸣,是在交往过程中,通过交往情境刺激所形成的互通和互相感染的结果。
不进入交往过程,不构成交往情境,人们将无法真实体验别人的感情状态,从而不能恰当地选配自己的感情,以与他人发生共鸣,因而也就不可能赢得别人的喜欢和热爱。
不进入交往过程,不构成交往情境,人们将无法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关心、温暖、体贴和友爱,因而也就不可能得到别人的积极回报和反应。
同样道理,不接触交往对象,人们只是沉湎于相思痴想,将无法实现同他人的感情互通和感染。
(5)良好的社交能消除距离爱德华?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一书中,将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分为四类: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
亲密距离为0~18英寸。
亲密距离仅限于情感联系高度密切的人之间。
比如情人之间,亲人之间。
如果情境迫使互不相识的人相互介人他人的亲密距离,比如在拥挤不堪的公共汽车上,那么常常会导致心理上的烦躁,争端也常常容易发生。
个人距离为1.5~4英尺。
1.5~2.5英尺是朋友之间进行沟通的适当距离。
而如果陌生人进入这个距离就构成了对别人的侵犯。
社交距离为4~12英尺。
这个距离适合正式的会谈和外交活动。
公共距离为12英尺以上。
这个距离不适合人际交往,只适合演讲。
有研究表明,在这个距离中进行人际沟通容易造成敌对和相互攻击的气氛。
社交的关键在于消除距离,互相沟通,寻找成功。
(6)良好的社交能创造机遇任何社交都不是盲目的,人们总会在社交的过程中捕捉到成功的条件和因素。
因此,成功人士总是在社交与机遇之间寻找必然的联系。
美国机遇学大师卡尔?彼特说:“抓到机遇抓到命,摸到机遇摸到金。
凡是机遇并不是明明白白地展现在你的面前,需要你用智慧的大脑去破译。
”机遇给我们带来的难题是:神秘而不解,偶然而难测。
确实,机遇给我们带来了成功,也给我们带来了艰辛。
机遇就像一个蒙着面纱的女人,你必须要知道如何寻找她,捕捉她,等待她,知道投其所好,先于他人,乘胜追击,借花献佛等等,才能最终俘获她的芳心,掀起她的盖头来,才能看到她对你灿烂的微笑。
捕捉机遇的招术也不再是枕中密芨,高不可及。
然后你会更深刻地理解这句话:聪明人会抓住每一次机遇,更聪明的人会不断地创造新机遇。
3.社交口才的涵义及类型人类社交活动的一个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一种语言交往。
这是人为活动区别于动物活动的一个最大特征。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群体动物,人类在从事社会活动过程中为了彼此之间的沟通、联络,为了共同行动的一致、协调,于是,语言这种人类最重要的交往工具就应运而生了。
中国人讲究“听其言,观其行”,把语言谈吐作为考察人品的一个重要内容。
(1)语言的概念语言谈吐,即言谈,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在一定的语境中以口头形式运用语言的一种活动。
它主要是利用有声的自然语言符号系统通过口述和听觉而实现的,也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对话来交流思想。
言谈,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较书面形容更为直接、生动和形象,也更便于对方的接受与理解。
正因为如此,言谈一直是人们最常用、最主要的交际手段。
在社会生活中,语言谈吐不仅帮助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而且还帮助人们增进了解、加深认识。
常言道“言为心声”,说明语言谈吐还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及其个人志趣等均可以通过言谈表现出来。
(2)言谈的类型(1)从言谈的准备情况及采用的方式看,可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两种。
正式言谈即正式谈话,这是双方事先经过协商约定了主题、目的、时间和地点的谈话,如谈判。
非正式言谈即非正式交谈,是双方事先没有任何准备的、比较自由而随意的、随机性的谈话。
这种形式较正式交谈方便、活泼、易于表露思想、感情和态度,更有利于人们相互熟悉、相互接近。
(2)从交谈的方法和技巧看,可分为直率和委婉的两种。
直率的言谈就是双方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不拐弯抹角,心里有什么话就直言相告。
委婉的言谈是指不直接把话说明白,而是运用各种曲折含蓄的语言来表达意思。
在人际交往中,有时运用委婉的手法可以更容易、更好地达到目的。
4.社交口才的言语特征口才是人们运用口语表情达意、传递信息的才能,也是口语表达技巧的展示。
具有非凡口才的人之所以具有超凡的魅力,能使听话者为之陶醉、折服和倾倒,就是因为他掌握了口才的言语特征,熟悉口语在表达方面的奥妙。
口才的言语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口语化俗话说:“话须通俗方传远。
”所谓通俗,就是说话要大众化,要用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就是要口语化。
因为口语化的语言通俗,好说易懂,容易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
由于口才表达的口语化生动活泼,绘声绘色,富有个性,不落俗套,亲切自然,形之于声,会之于意,引人入胜,所以,能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当然,口语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语言,属于自然形态的东西,虽然生动活泼,精彩鲜明,富有表现力,但难免粗糙、不纯,带有杂质。
因此,口才表达的口语化,就要求加以规范化,尽可能采用民族共同语的标准口语,不用或少用方言土语,以免造成言语障碍。
还有,口语化、通俗化不等于庸俗化、畸趣化,它与文明、高雅是并不矛盾的。
因此,在运用词语、句式时,一定要有所选择。
(2)节奏感人类有声语言的节奏就是以语音的选择、组合、调配和控制为主,以语义、语词、语法和表现手法的调节为辅的一种综合性的、有秩序的、符合规律的言语表达形态的变化。
口才表达的这种节奏有效发挥的实际成果,就形成了鲜明的节奏感,它是口才表达声情并茂魅力的直接渊源。
根据语音形式、语意内容、文辞风格、逻辑格式结构及表现手法的不同组合特征,词语节奏可以概括为六种基本模式:(1)高板式。
高板式是以声调高亢铿锵,内容相对凝练,语速稳中有快,风格浓烈刚正为主要特征的节奏形式。
一般来说,高板式常用于各类工作动员、激励式演讲、施政声明等讲话中,感情色彩比较浓烈,震撼力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