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抒情散文的阅读抒情散文的特点:融情于景,托物言情或直抒胸意。
强调“触景生情,触物联想”,但情与景、物之间不一定是“喻”的关系。
强调“联想和想象”,强调情感的直接抒发。
多采用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抒情散文中的景物往往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太阳象征光明或希望,绿象征生机活力,雪象征纯洁,太阳象征热情等。
[例文]《雨具》江南多雨。
江南的路,也常常是雨天的路。
/我读小学时,最早使用的雨具是一只箬笠。
箬笠有锅盖那么大,箬笠下的我很小,斜风细雨,我在田野上走着,像一枚小小的图钉在桌面上缓缓移动。
一阵狂风吹来,这枚图钉会倾斜过去,箬笠下的我斜斜地立定不动,用全身力气顶住那一阵狂风。
趁这机会回头看看,我的母亲还站在雨中目送我上学,母亲的姿势,像在帮我用力顶住那一阵狂风。
我冲母亲一笑。
我想我的笑容是灿烂的。
/升入二年级时,我身体长高了一点,就改用一把布伞上学了。
这种布伞很结实,上了桐泊,毛竹伞骨根根粗壮,即使被风吹翻,也不必担心它会撑破。
也正因为这一点,我的母亲总关照我,过桥时一定要把伞收起来。
村里有个孩子,也是使用这样一把布伞,过村外那座石桥时突遇狂风,当时他只想着不能丢掉那把伞,死死抓住不放,结果连人带伞掉人河中。
幸亏他是会凫水的。
我从小是个听话的孩子。
每当雨天经过那座石桥时,不论雨大雨小,有风无风,我都把伞收起来,我想到这样做能使母亲放心,自己心里也很觉宽慰。
/上高中时,我得到一把纸伞。
这种伞不如布伞经久耐用,然而轻巧、美观,这正是我早就希望得到的。
伞面由多层丝棉纸经胶水粘合而成,伞骨细密、精致,所谓“千根骨子撑把伞”,指的就是这种伞。
我那把伞是桔黄色的,这也是我十分喜欢的一种颜色。
想来那时,我已长成一位少年,也比较爱惜物品,我的母亲才舍得给我买了这把伞。
好几次我走在上学的路上,天气时雨时睛,我那把伞也忽而撑开,忽而收起,心里无端地竟有一种喜悦。
我并且想象,今后我要走很远的路,我愿意只带很少的行囊,但必定夹着这样的一把伞,在路上走。
我读高中时是住校的。
我记得头两个星期的星期一,恰巧都是雨天,我是撑了雨伞出门的。
第三个星期一早晨起来,是个大晴天,我已走到外面,我的母亲却忽而出现在我面前,两手藏在身后,含笑望着我,说:“你忘了带什么?”我一愣,说:“伞么!可是今天是不下雨的。
”母亲依然微笑着,目光中正含着无限的期待,说:“今天是不下雨,可要是到了回家那天,忽然下雨了呢?”她把身后的一只手伸过来一一正是那把桔黄色的雨伞。
我这才记住,除了出门,回家也是要用到雨具的。
从那时到现在,过去了整整34年。
今天我和母亲,被漫漫的江南路阻隔。
/多年来我似乎一直在寻找一把桔黄色的纸伞。
如果今天商店里还有那种伞出售,我一定立即就去买来,然后选择一个雨天,撑着它,回去探望我那衰老的母亲。
[整体阅读]1、本文“借物抒情”,所借之物是什么?围绕着所借之物,联想到几个材料?分别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具。
3个。
小学时戴箬笠上学;二年级时撑布伞过桥;高中时母亲让我带雨伞以便于回家。
2联想材料分别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送我上学时的欢快;听了母亲的话的宽慰;母亲让我带雨伞以便于回家的温暖。
[微观阅读]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通过对有雨具的三段往事的回忆,抒发了对母亲伴我成长的感激,以及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怎样理解文题”雨具”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由雨触景生情引出了三段雨具的回忆。
雨具是指小时候的三把伞,它象征着我成长中的三件往事,也是本文的线索。
3、给本文划分层次,并说出在结构上首尾有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总分总,首尾呼应4、文中”我在田野上走着,像一枚小小的图钉在桌面上缓缓移动”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在斜风细雨的田野上撑伞走的情状,表现了我的纤小和欢快。
[练习一]《心中的芦苇》在我的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一方瘠土,筛风弄月,潇洒倜傥。
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宁静浓缩成永恒的沉默。
芊芊芦苇,在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束;在纤桥旁a(摇撼摇动摇曳),蓬蓬勃勃。
从苍翠的湖绿,渐渐化作凝重的黑色,却依旧亭亭玉立,倩影婆娑。
即使翻越季节的山峦,静候白露降临,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可触及的地方,也依旧洁白,充满蓬勃的张力,然后在冰冷的纯洁里面画上生命的句号。
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夫柴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间挥之不去的一抹苍凉的妩媚。
像衣香鬓影的女子涉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遂成千古绝唱。
洄流中,弄蒿荡舟的少年水手,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写下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
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
易水之滨,悲凉的旋律中,荆轲①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王的不归路,他抽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扬。
汨罗江边,披发行吟的逐臣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
奸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
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涌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
青青的生命的枝叶包裹起千千万万人民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是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
真正拥有芦苇,是在大学时代。
我喜欢在学校后面的江边漫步----那里,茂密的芦苇像无边的绸带,向着远处缓缓铺开。
流苏似的芦苇,像云,阵阵清香在如纱似雾的月光中b(消失弥散弥漫)。
牛乳般的暮霭流动如烟,小鸟在苇丛中呢喃,还有几声虫唱。
宁静,温和,洋溢的诗情触手可及。
倘是周日,阳光缓缓地流泻,我用苇叶编一只小船,轻轻放入江中,看它悠悠地随风而去。
更多时候,我一卷在握,于芦花下,和屈原同愤,跟太白同醉,与东坡同发少年狂。
在绵绵秋雨和茸茸的芦花编织的透明心境中,我读懂了字里行间的辛酸、痛苦、孤独、浓醇、率直和苦涩。
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人是孱弱②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的韧性,那种连自己都有可能意识不到的坚韧,陪伴着我们一路向前。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这根能思想的芦苇,就是你,就是我??【注:①荆轲:战国末刺客。
因刺秦王赢政未遂被杀。
②孱(chán)弱:瘦弱,软弱。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瘠土( ) ?涟漪( )2、根据文章内容,分别在第②段和第⑥段的括号内,选择最恰当的词填在下面“a”﹑“b”两处。
a处: b处:3、从文中找出与第⑤段内容相照应的两个句子。
??4、揣摩下列各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
?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一方瘠土,筛风弄月,潇洒倜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5、请简要概括第⑥段的内容。
6、俗话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而文中作者却热情赞美了芦苇的品性与气节。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赞美?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ji lián yī 6. a处:摇曳 b处:弥散7.(1)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
(2)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8.(1)这句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芦苇虽处恶劣环境,但却能保持超然独立的品性和气节。
(2分;如答到芦苇的生存环境、淡泊、独立、自由、坚强(句子中有这些词)等切合题意的要点语言通顺的可酌情给分)(2)这句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但人因为有有思想,精神上又是无比坚韧的(2分;如果用文中的“人是孱弱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的韧性”这一句回答也给分)9.“我”在大学时代对芦苇的感悟(认识、理解等)。
10.文章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作者借赞美心中的芦苇就是赞美心中的理想,因为作者心中的芦苇象征着人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思想、韧性及坚强。
(3分;能联系选文回答,言之成理,语句通顺即可)【练习二】让父亲不再辛酸父亲,在很多人眼里都是个英雄,我们敬仰过他,也崇拜过他。
但随着岁月流逝我们渐渐长大时,却很少有人计算过这位英雄在我们的成长中作出多少牺牲。
我们不知道父亲脊背何时开始不再挺拔,不知道父亲为何低下他那颗饱经沧桑的头,更不知道眼角的泪珠为何爬上父亲那满是皱纹的脸?直到读了胡德斌的微型小说《父亲》后,我才明白了那么多的“不知道”,原来父亲在用他的沧桑让我们体味爱的深沉,亲情的炽热,让我们感受世界的风风雨雨和千沟万壑。
《父亲》讲述的是一个被儿子嫌弃的老父亲迫于生计的无奈在街上做起了油果生意。
一天他遇上了一个为毕业作品犯愁的女孩,他就以让女孩买下他的全部油果作为答应女孩为他画像的条件。
两个月后当他在美术馆里看到那幅画着他并署名“父亲’’的画时,他深感内疚,也感动得老泪纵横。
从此以后他每天都蹲在美术馆前手里捏着皱巴巴的钱说是要给“-女儿,”的。
老人之所以如此感动,我想是因为当“父亲’’这个称谓离他越来越远时,却是一个陌生的女孩让他寻回了那失落的父爱。
在他看到画并吃力地读出画题后,“他痛苦哽咽起来,浑浊的老泪像虫一样爬出眼眶。
’’这或许就是情感表达的极致。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而老人却用那“浑浊的老泪’’表达一位风烛残年父亲的伤痛。
他和儿子也曾其乐融融,而如今却渐行渐远。
或许更多的是表达对一个陌生女孩让他重新找回作为父亲的欣慰的感激。
不管这泪是为什么而流,但这样一个父亲的眼泪,一个男人的眼泪,足以让我们深思。
《父亲》中的“父亲’’是苍老而落寞的。
我相信,在现实生活中仍有很多这样的父亲,在风雨的侵蚀中日渐苍老,在爱的失落中日渐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