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当前教育系统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是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基础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21世纪全球范围内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如何使学校的素质教育取得成效?1 一个定位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指导,坚持邓小平提出的教育“三个面向”,深入贯彻“两全”方针。

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努力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促进学校教育观念现代化的综合改革。

2 两个健全2.1 健全各级素质教育领导班子。

2.2 健全各级督促、督学队伍。

素质教育是学校行为,也是政府行为,必须明确职责,统筹安排,予以督促,定期检查,定期交流。

各校要成立素质教育领导班子,结合本校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每年要召开一次素质教育工作会议,总结得失,不断完善,把素质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 三个优化3.1 优化师资队伍。

3.1.1 重视校长队伍建设。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在办学过程中,校长处于管理系统的核心地位、主导地位、决策地位。

校长的思想、行为和作风在学校工作中影响全局。

实施素质教育需要许多好校长。

3.1.2 加强行风师德建设。

①学习教育。

要健全教师政治学习制度,认真学习《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定期召开“十佳教师”、“八优校长”、“优秀教师”、“教学能手”等事迹报告会,努力营造讲学习、讲先进、讲奉献、讲师德的良好氛围,教育者应先受教育。

②评先奖优。

每学期进行一次以“敬业、爱生、奉献”为师德核心的评选先进教师、优秀班主任、团队干部、师德标兵等活动,要求层层评选,人人参与,并与年度晋职、评优挂钩。

③监督评估。

定期聘请行风监督员对各校进行师德监督评估。

④总结表彰。

每年在教师节时总结表彰,以师德创优为重点。

各校要开辟“师德园地”,加强宣传导向。

3.1.3 强化教师学历继续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不但要有适应素质教育的观念和很好的职业道德,同时也应具有渊博的知识、广泛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许多事实表明,教师的教育科学知识的浅薄,不仅妨碍教学水平的提高,还严重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各校要积极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参加自考,在职进修、函授,在经费、时间上予以支持。

学校可设教师学历高层次达标奖、专长奖,力争教师从“经验型”转向“学术型”、“科研型”,使他们努力成为适应跨世纪的达标加专长的新型教师。

3.1.4 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

①新教师必须过好三个“关”:一年基本功关(三字一话一画);二年课堂教学关(课堂教学“五认真”);三年正式上岗关(经考核,教委、学校颁发证书)。

②35岁以下青年教师今后人人均要过好“三字一话一画”关,合格者各级教委、进修学校颁发证书,不合格者,限期合格或不予上岗。

③每一学期区、镇举办一次教师基本功大比武,要求校校开展,人人参加,层层评选,并以此作为教师聘任、晋职、评先、奖优的重要条件之一。

3.2 优化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一概地否定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应该继承传统模式中有效的、好的方面,纠正重智轻德、加重学生负担、一味追求升学率的旧模式。

忽视课堂教学而大谈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不可取的。

3.2.1 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坚持教学“五认真”。

各校要认真制订评估细则,把常规管理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来抓。

备课要熟悉大纲,吃透教材,落实“双基”,做到“三备”(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授课要面向全体,方式多样,既要传授知识,解决疑惑,又要培养能力;做到“五点”(每堂课要钻透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三法”(研究教法、学法、考法),既要注重智育,又要渗透德育;课外辅导应遵循“注重差别,因材施教”的原则。

3.2.2 坚持课堂教学规范化。

各校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开齐上足,努力达到“七化”:开课标准化、教学常规条例化、备课集体化、上课规范化、听评课检查经常化、教学创造化、考核高效化。

3.2.3 定期进行评选“教坛新秀”、“教学能手”、“优质课”、“精品课”等活动,举办各级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

各校领导、教师要努力探索“轻负担、高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提倡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的同时,鼓励教师大胆追求创造性和富有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以教师高水平的教学来达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3.2.4 立足教学科研。

各校要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形成“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促科研”的教研制度。

①各校要制订一系列的教学科研计划,校校、人人要有校、镇、区、市级以上的研究课题;全体教师年均要写一篇教育教学的总结或论文,各校要定期刊出教师论文集,要保证教科研经费。

②定期举行专家、学者讲座,加强与师范院校、教科研单位横向联系,沟通教改信息,探讨教改途径。

③各校要重点加强青年教师的培训,制订实施“一年学习,二年提高,三年双达标,五年成骨干,十年出成果”的培养青年教师工程,对青年教师的思想、业务要定期进行考核。

3.3 优化学校办学水平的综合评估方案。

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有一种正确的教育思想,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套好教材,而且还要有一个适合素质教育需要的科学评价制度,力求把升学竞争变成办学水平竞争。

各校要加强对教师德、能、勤、绩的全面评估考核,制订评估细则,重在实绩。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坚持每一年对各校办学水平讲行一次综合评估,内容包括:办学方向、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条件。

规定:学校办学水平与师资调配、招工晋职、评先指标、经费投入、校领导任免硬性挂钩。

4 四个控制4.1 控制择校生和班额。

各校要严格执行上级有关义务教育学籍管理规定,依法入学,严格控制小学、初中择校生。

凡符合择校条件的,每学期必须由学校统一组织素质测试,统一安排。

要严格控制中小学班额。

4.2 控制学生作业量和在校时间。

布置作业力求适量科学,提倡当堂消化,当堂巩固,因人而异。

严禁幼儿教育小学化。

小学生、幼儿在校时间不得超出6小时,初中生在校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

严禁教师集体补课。

各级务须依照大纲,落实课程计划,严格教学制度,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检查,凡发现违背,当严明纪律,严肃处理。

4.2 控制考试次数和科目。

根据有关规定,中小学每学期末大考一次,幼儿园严禁变相的文化考试。

各地要取消变相的小学升中考。

小学毕业考要由各校自行组织,进行毕业合格考加小学生行规、音、体、美、劳及习惯养成教育等索质测试。

各小学可依实际情况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特长+评语制。

4.4 控制入学率、巩固率、毕业合格率。

巩固提高“两基”、贯彻“两全”是我们基础教育今后的努力方向。

各校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严禁重复教育,严禁中小学流生。

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合格率都要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要达到100%以上。

中小学生素质测试合格率均要达95%以上。

如一项不达标,取消学校评先资格。

5 五个面向5.1 面向薄弱学校。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办好每一所学校,尽力缩小校际间办学水平的差距,从整体上提高基础教育的办学水平。

为此,我们要立足实际,合理调整中小学校网布局,切实加强基础薄弱学校的建设。

要从政策、招生指标、师资分配、经费投入、教科研力量上予以倾斜扶持;并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蹲点或辖区内小学校长轮岗或优秀骨干教师帮教支教,开展“弱”校和“强”校结对。

使薄弱学校尽快达到较高层次的办学标准和教育质量的基本要求。

5.2 面向每一类教育。

以“四高两化”为目标,全面推进“四教统筹”。

各校要继续把好入学关、流生关、直升关。

继续加大教育投入,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

加快普及高中和幼儿教育,积极走大社会办大教育的路子,坚持多层次地开展干部、职工、农民的岗位培训和学历培训,坚持办好成人提高班。

全力整顿个体幼儿园,使之准办化、规范化、特色化。

坚持多渠道筹措资金,争取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支持,加快各类学校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5.3 面向每一个学生。

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基础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受教育者,而不是单纯面向能被高一级学校选拔,继续接受教育的少数学生。

教师是“伯乐”,“伯乐”善于相马,教师也要善于认识每位学生的个性,但是教师又不能是伯乐,伯乐相马的目的是挑出千里马,而淘汰其余,教师却必须对每一个学生负责。

因此,素质教育不是选拔合适教育的儿童,而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

因材施教,加强个别教学,是教育好每一个学生的根本途径。

各校应力求避免把学生分成“优生”和“差生”,要取消“差生”这种称谓,可改为“学习困难学生”。

各校要认真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计划,计划内容至少应有三项:一是学习困难学生名单;二是学习困难原因;三是转化的措施。

各教师不准“谈生源”好坏,学校更不准以生源好坏编班,各校应设立“学习困难学生”转化优秀奖,奖教师、奖学生。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一年要召开一次转化“学习困难学生”的经验交流会,二年举行一次转化“学习困难生”征文比赛,并对转化成绩突出的学校、教师经定期检查评议,确认的可予以重奖。

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坚持强化普及意识,淡化选拔意识。

5.4 面向学生每一方面。

教育要着眼于每个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它应当包括身体的、心理的、伦理的、文化的许多方面。

基础教育应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达到培养合格加特长人才的素质教育目的。

各校要总结经验,认真积极地办好一年一届的学校体育节、艺术节,并力争举办科技节、劳动节、开辟有特色的第二课堂的活动,增设活动类课程,进一步完善“雏鹰争章”、“行规达标”和“曙光计划”活动,力求全方位多层次的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创造一切条件,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使之生动活泼主动发展。

严禁增加学生过重负担,或讲形式走过场。

教育主管部门要定期检查评比,检查重点:一是否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我、完善个性、发展特长的机会;二是否给学生一个长身体、长知识的宽松的环境;三是否给学生一个自由快乐的童年。

初中非毕业班学生可根据其智力、非智力因素、成绩、特长等进行分类指导,分流施教,职业先修,可编普通班,艺体班,职业先修班,初三分流,因材施教,努力给学生松绑,引导学生走向社会。

5.5 面向现代化教育强镇。

根据各地“教育强镇”建设的需要,我们要切实采取措施,加大发展步伐,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努力当好各级政府的教育参谋。

积极向现代化的、高素质的“教育强镇”,普及高中教育,中小学实现“五机一幕”进课堂而努力。

各校要在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深化学校内部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力争创强争先,保等级,创示范,求特色。

各校要立足实际,认真制订学校近三年及五年、十年发展规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