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良好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品德教育
营造良好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品德教育
三里桥小学郑燕王毅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少年儿童的品德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
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品德教育教学模式,让品德教学充分与校园文化结合在一起,构建健康和谐并具有丰富时代内涵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育人环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提升品德教育成效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利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道德环镜
环境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心理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塑造了环境的同时又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对人的行为、心态具有一定的导向和约束作用。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既是学校文化运作的客观结果,又表达着学校已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道德风尚,更重要的是学校的校容校貌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全体师生。
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就以我校为例,说一说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
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审美,爱美的心理品质激发学生勤奋学习,奋发向上的志气。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会说话”。
学校教学楼楼道的墙壁上、以及走廊的横梁上都错落有致地悬挂着中外名人名著,名人名言。
还根据我们六安是革命老区,当初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涌现出众多开国将领,把他们的照片生平简介悬挂在走廊上,让每个走过的学生深感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时也表达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
卫生间,水龙头处都有醒目的讲卫生,节约用水的警示语,提醒牌,时时处处规范学生的言行。
操场前走廊的外墙上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醒目可见,学校宣传栏内展示着优秀少先队员的先进事迹,还有学生优秀作品。
安全制度,安全小卫士,一些安全警示语等,对学生
使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开阔眼界,增长才干,培养社会责任感,学会自我管理的能力。
在形式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中,学校学生形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利用校园课堂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
在“课堂文化”建设上,教师端庄的仪表、文明大方的举止、健康风趣的言谈、严谨的治学态度、崭新的课堂教学艺术等,无不摄入学生的眼睛,注入他们的耳鼓,汇入他们纯真的心田。
其得到的是不断上涨的求知热情,是智能增强、潜能的发挥、灵魂的升华。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时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队员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此足以说明,教师语言贫乏,则养成庸懒、不求进取的品格,所以,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的教师,促成良好的课堂文化气氛,对队员意识的形成,行为的取向有着重大的同化作用。
在“课堂文化”建设中,学校课程的设计上不完全是知识上的教育,不偏重课程的教育,而是重视感性和理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人文和科技教育并重。
学校方面对课程的安排除了知识学科的教育之外,非常重视学生潜能的培养,开发了兴趣课程。
我校的兴趣课程主要有:美术、舞蹈、合唱;古筝、黄梅戏;围棋、象棋;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田径等。
兴趣课程的具体科目均由老师根据学生需要和现实条件个性化创设,课程可以是某个学科的拓展,也可以是老师兴趣的传播,还可以是学生生活的引领。
通过开展多种兴趣活动,活跃了学校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尤其在班队会这一课堂设计中,开学以来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了“爱国主义读书朗诵比赛”、“交通安全在我心”、“为困难学生捐款”、“庆祝教师节”等活动,这些活动根据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其共同特点是各类活动中突出德育内涵,强化道德要求,使参与者在活动中,通过动脑动手、亲身体验,道德情操得到陶冶,道德习惯得到养成,道德情感得到升华。
四、利用校园制度文化规范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
在“制度文化”建设上,健全的管理体系给队员以巨大的约束力,队员的思想品质在这一约束中便自觉或不自觉的朝着一定的“规范”发展。
如:严格的“升降国旗”制度,那庄严的国旗,庄重的国歌,无不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责任感;还有郑重的“入队”仪式,那严谨而富有朝气的队歌,无不泛起队员的自豪和对未来的憧憬;再有值周班级,那威严的气势,那巨大的牵制力,无不使队员在集体的力量中自觉改正自己的错误言行。
事实告诉我们:多元的校园文化就是一本品德书。
积极、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的构建,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规范了学生的言行,培养了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了学生健康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