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模拟试题二一、积累与运用(25分)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倜傥(tì)媲美(pì)束手无策(sù)B、哂笑(shěn)瘠薄(jí)叱咤风云(zhà)C、家醅(pēi)犷野(kuǎnɡ)恪尽职守(kè)D、殷红(yīn)桑梓(zǐ)熠熠夺目(yì)2、(3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敧斜故障获益非浅B、烦燥震撼充耳不闻C、酬和预兆长吁短叹D、收讫骄健一泻千里3、(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雷锋帮助丢钱的大嫂买车票的事迹令人叹为观止....,大家听了他的故事后都非常感动。
B、科学研究是一项严谨的事业,来不得半点疏忽,一点微不足道....的失误,常会酿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C、人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会感官的享乐,人却无法天生地掌握幸福的韵律。
灵魂的快意同器官的舒适像一对孪生兄弟,时而相傍相依,时而南辕北辙....。
D、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选择低碳生活方式,是每一位中学生责无旁贷....的责任。
4.(3分)下面名著中人物和情节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祥子买第一辆车的钱被孙侦探敲诈走了,第二辆车被大兵抢走了,第三辆车为虎妞办丧事卖掉了。
B、武松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一步步地走向了反抗的道路。
C、对阿廖沙影响最大的是外祖母,她经常给阿廖沙讲一些怜悯弱者、歌颂光明的民间故事。
D、格列佛在小人国里犹如一个巨人,一顿饭要吃好几车食物,搬迁小人国的人和物,就像是在摆弄玩具。
5、(3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最近全国各地加大了对违章校车的惩处力度,为的是避免那些重大伤亡的交通事故不再发生。
B、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
C、六年级五班的语文成绩是全校最好的一个班级。
D、春季的哈尔滨,到处是丁香开放,香气怡人,是深受海内外旅客欢迎的旅游胜地。
6、(3分)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小明爬到床底下,偷偷躲了起来,从床下拽了出来,送到幼儿园去了。
A、妈妈找了好久,最后才发现他,B、但后来还是让妈妈给找到了,C、使妈妈找了好久,终于把他找到,D、但妈妈毕竟发现了他,7、(7分)按课文原文填空。
(1)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十则》)(2),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3)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春望》)(4),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5)忽如一夜春风来,。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6)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滕子京政绩卓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45分)(一)阅读《愚公移山》,回答8——10题。
(8分)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8、(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迂亡9、(4分)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10、(2分)“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这一细节说明什么?(二)阅读《风筝趣话》,回答11——14题。
(10分)风筝趣话①春日融融,鸟语花香,暖风习习,柳丝轻拂。
在这春风和煦的季节里,全家人一起到广场或野外去放放风筝,真可谓一大乐事。
②风筝,古时南方叫鹞,北方称鸢,有南鹞北鸢之说,还有木鸢,纸鸢、风鸢、纸鹞、鹞子等多种称谓。
放风筝是我国人民古老传统风俗,已有两千多年悠久的历史。
③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先前770年一前475年),就出现了用竹、木制的风筝,据《朝野佥载》云:鲁国公输般“为木鸢以窥宋城”。
这是关于风筝的最早记载。
到了汉代,纸的使用已较为普遍,纸做的风筝也随之出现。
到南北朝的梁代,粱武帝太清三年(公元547年),京城被围,曾用木鸢向外求援成功。
“风筝”一词始于后汉(公元947年一公元950年)的李邺,明代陈沂在《询刍录》中云:“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复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作声,如筝鸣,故名风筝。
”唐代放风筝,不仅装有弦和竹笛,一些达官贵人为寻欢作乐,还在风筝引线上系上明灯,夜间放飞,明灯乘风随引线上升,使夜空声光两俱,煞是好看。
唐代著名诗人高骈在《风筝》一诗中就作了详尽的描述。
其诗云:“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
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
”到了清代,放风筝就更为普遍了。
诗人高鼎就曾以放风筝为题材,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村居》。
诗曰:“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④现代放风筝,又有了新的含义。
改革开放以来,每年的“风筝节”,全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都云集在风筝之乡——山东潍坊,进行风筝防飞表演、比赛和国际贸易洽谈。
风筝不仅仅是供人消遣娱乐的玩具,它还成为国际间友谊、交往、贸易的纽带和桥梁,飞出中国,飞向了世界。
⑤风筝的出现在军事上也曾立下了汗马功劳。
《史记》《汉书》《古今事物考》《稷史汇编》等史书中,均记载着“汉朝大将韩信,向敌军守城放风筝,根据风筝牵线的长短来测量与敌城的距离,决定战略战术,制定作战计划,从而挖通隧道,攻下了敌城”等类似的故事。
宋代有人曾把火药装在风筝上,在导火线上绑一截点燃了的香,当风筝放到一定的目标时,香头便点燃导火线,于是风筝降落,像燃烧弹一样烧毁对方的设施,这便是当时的新式武器——神火飞鸦。
⑥世界各国利用风筝进行各种科学实验,更是屡见不鲜。
1749年,英国天文学家威尔逊将温度计系在风筝上,取得了高空温度的具体数字。
1752年6月,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雷雨前夕放飞风筝,成功地把雷电引到地面,从而发明了避雷针。
19世纪,俄国人莫扎伊斯基为了研究飞行理论,把自己绑在一个大风筝上,用三套马车拉着风筝跑,足足在空中飞行了十几分钟。
飞机的发明家——美国的莱特兄弟.也曾经利用风筝来研究飞行。
天线电发明者、意大利的物理学家马可尼,用风筝把天线送上高空,试拍发无线电报。
⑦时下,正风和日丽,春意盎然,放风筝,定会令人心旷神怡,为您增添无穷乐趣。
11、(3分)文章主要介绍了风筝的12、(2分)文中第③段引用《朝野佥载》的记载是为了说明什么?13、(2分)指出下面这句话使用的说明方法。
19世纪,俄国人莫扎伊斯基为了研究飞行理论,把自己绑在一个大风筝上,用三套马车拉着风筝跑,足足在空中飞行了十几分钟。
()()14、(3分)文中第⑤段写到:“当风筝放到一定..的目标时,香头便点燃导火线”,请说说“一定”一词能否删去?(三)阅读《割麦》,回答15——19题(15分)割麦任慧超①天还没亮,赵老师便起来了,妻子还正熟睡。
他摸索着将窗帘拉开,窗子上便泻下了一片淡淡的月光,屋里的东西,也便依稀可见了。
他又摸摸索索地从墙上摘下镰刀,轻轻地拉开门,来到院里的石头旁蹲下磨镰。
村子里很安静,天还早得很哩!②磨罢镰,赵老师便走出了家门,他往东刚走几步,不由笑了,用镰刀把敲敲脑袋,又回头往西。
往东二里是学校,每天从家里出来便是往东去学校,走顺路了:自家的地在村西边,却很少去。
家里家外的活,都是孩子他妈一手包揽的,可真辛苦了一个妇道人家。
妻子真是个好样儿的,表面上她常对人说:“就他忙,一个破烂孩子王有什么了不起的?”若按妻子的推理,他的各级优秀教师证书什么的,也便都是破烂儿了,可是她却宝贝似的保存着,她从心里疼他,理解他,支持他。
③迎着一弯下弦的月亮,赵老师走着,心里仿佛揣着一个神圣的使命。
多少年了,他都没有完成这项“使命”,以弥补他对妻子的愧疚。
④他边走边一幕幕地想着孩子他妈多少年的辛勤与好处。
不知不觉便到了地头。
朦胧中,麦田像块完整的缎带,腾起一片依稀的氤氲,凭着往昔的记忆,赵老师找到自家的麦地,动镰割了起来。
月光好清爽,空气也好凉快,麦子潮润润的,地里就他—个人,割得挺自在。
他估摸着时辰,割完后还不耽误到学校辅导学生早读,待孩子他妈来时,一定会吃一惊的。
想到这儿,他笑了。
然后,中午放学后再去找台打麦机,连三赶四将麦子打出来,算是他今年麦收的功劳真不小了。
⑤他的脑子不自觉地想到了学校。
割麦如救火,救火不如救命,辅导学生复习准备中考不像救命?每天上学经过村口,住在村口的驼背八爷总是眼巴巴地望着他问:“小三儿呀,哦不,赵老师,咱这穷乡僻壤里啥时候能飞出只金凤凰啊?据那懂八卦的先生说,咱祖坟里这几年风水旺盛呀!”是啊,他肩负着多少乡亲的重望啊,村里爷儿们识文断字的少,都希望小字辈们有个出息;再说,前几天在乡辅导站会议上,主任拍着他的肩膀说:“赵老师,咱乡就看你们联中了,你们联中可就看你教的那个班了!”多少乡亲都在注意着他,行他老赵会再放出什么卫星来?⑥渐渐地,月儿不见了,东方染出—片橘红.麦也割完了望着满地麦茬,他笑得好舒心。
⑦匆匆地赶回家。
妻子也早起来做饭,见他拿着镰刀风尘仆仆的样子,将一只手从面盆里腾出来在额头搭个凉棚,夸张地望望东边刚露头的太阳:⑧“哟,我说哩,今儿个日头从西边出来了!”⑨“别用老眼光看人嘛!”赵老师笑笑,“今儿上午你把麦子拉到场里,晌午我去找打麦机。
”⑩“嗯,是我看错了,日头还是从东边出来哩!”⑾上午,当赵老师正给学生上课时.妻子气呼呼地赶来了,当着几十个学生的面,劈头盖脸地问:⑿“我问你,你割的是谁家的麦子?”⒀“咱家的啊!”⒁“胡说,你把三狗子家的割了!”⒂“哄——”学生们都笑了。
他难堪地站着,她气呼呼地走了。
⒃傍晚.火辣辣的夕阳下,赵老师家的麦田里,十几个活泼的身影挥舞着镰刀。
他们是赵老师的学生。
赵老师还不知道,正在学校油印室满头大汗地印模拟考卷;这时,驼背八爷拎着一壶开水站在地头,冲着孩子们喊:“小崽子们,来喝开水解渴哦!你们赵老师可真坑苦了你们!”15、(3分)根据上下文推断“使命”具体是指什么?16、(3分)你如何理解赵老师“用镰刀把敲敲脑袋”这一举动?17、(3分)“今儿个日头从西边出来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18、(3分)第⑤段写驼背八爷和主任的话有什么作用?19、(3分)结尾写驼背八爷和学生们帮赵老师割麦说明了什么?(四)阅读《创造宣言》,回答20——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