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谈我校的“校训”

谈谈我校的“校训”

谈谈我校的“校训”
校训是学校在一定办学过程中总结提出的对全体师生具有指导意义的词语,是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的简明而极具概括性的表述。

可以这样说,校训既是学校精神风貌的象征,也是学校办学育人的追求,又是学校校园文化的个性标识。

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概括准确的校训,往往能给师生传统的熏陶、品位的传递、奋斗的激励,甚至是一生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说,校训就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伴随着我们支塘小学百年华诞钟声的响起,我们提出要确定一个新的校训。

决定一提出,每个支塘小学的教师都在思考:百年的沧桑,世纪的风雨,究竟铸造出了怎样的支塘小学文化?我们在有字的校史里咀嚼、在无字的回忆中探寻、在校友的风采中领略,最后经过认真推敲、反复论证,终于汇成了四个字——正德修业。

这不仅是因为这四个字简洁概括、令人难忘,还因为这四个字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
首先,“正德修业”一词直接来源于支塘小学的前身“正修书院”和“正修蒙学堂”,是对学校百年历史的高度概括。

一百年来,我校汲取吴文化的滋养,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回首百年支塘小学,我们不无骄傲地看到,从这里走出的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学府的教授;有机械学、植物学等学科的专家;有留学于德国柏林大学、美国加州大学等世界名牌大学的学者……博大而精深的人文精神,仍在今天支塘小学人心里激起经久不息的波澜。

早在1934年,支塘小学校长杨孔昭先生就邀请刚从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王淦昌先生到校讲演,给孩子们科学的启蒙,留下了一段美丽的佳话。

从此,从支塘小学走出了许多科学家,张青莲、王慧明、王韫明、徐燮渊、胡振元、王以柔、朱荣保、王庆国……这些令人骄傲的名字便是支塘小学人追求科学、追求理性的明证。

支塘小学还历来具有光荣的爱国传统。

1915年5月9日,当袁世凯政府接受日本“二十一条”的消息传来以后,支塘小学师生马上举行抗议游行,掀起了支塘镇反对卖国、抵制日货的爱国运动。

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处在所谓“清乡模范区”的支塘小学成为支塘革命的摇篮、党团活动的中心。

1941年9月,江南特委派中共党员顾仁全返校任教,在支塘小学成立地下党小组,坚持开展革命活动,直至1945年11月奉命北撤。

支塘小学一批优秀儿女,为推翻黑暗统治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气壮山河的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就是在这光荣爱国传统精神的熏陶下,我校更是涌现出了以吴铨叙、陈永康、钟家雪、顾企民、汪建荣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当代将领!
其次,“正德修业”的校训,既蕴含和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最精髓的内核又体现了当今时代对于人才素质的最基本要求。

《周易》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子曰:君子进德修业。

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 大意是:孔子说,君子勤勉地进修自己的道德和事业。

为人忠实,守信用,以此来增进道德。

修饰言辞,注意语言,说话有诚意,以此来积累事业。

从古至今,人们普遍认为德是做人的必备条件。

所谓“正德”,就是要匡正道德,这是成人之本;所谓“修业”,就是要谨修学业,也就是要打好知识基础、培养实践能力、发展创新思维。

可以看出,我们确定“正德修业”作为学校的校训,既是对学校历史渊源自然而又独特的解读又是对百年学校精神的自然传承,本身就具有一种震撼力和穿透力,是学校文化个性特点的定格化和张扬化。

同时,“正德修业”的校训,既是对学生成长的指导性要求也是对教师发展的指导性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样,就会促使教师和学生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智能,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品德素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