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高中政治新名词解释1、科学发展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那么,什么是"科学的发展观"呢?去年秋季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曾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新一届中央首次提出新的发展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
其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所谓"全面",就是不能"片面"。
不能只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社会和人的发展;不能为了追求经济的高增长,而牺牲环境、资源、生态。
所谓"协调",就是要注重"平衡"。
中央提出"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其着眼点就是"协调"。
所谓"可持续",就是要着眼于长远,这也是"全面"和"协调"所追求的目标。
这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今后中国不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是把重点放在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上,即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2、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五个统筹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其实质,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
统筹区域发展的实质,是实现地区共同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质,是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的实质,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顺利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经济意义:(1)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本质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必然要求,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2)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3)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长期以来人们所熟悉的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是一种物质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为“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费资源以及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
循环经济则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将人类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达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
循环经济要求人类的经济活动以“3R”为准则的操作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再利用”(Reuse),要求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再循环”,(Recycle),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
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
简言之,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它是实施可持续战略必然的选择和重要保证。
(1)、经济原因(意义):①可持续发展②新型工业化道路③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④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⑤资源的优化配置⑥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2)、经济上怎么做:①走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②人才是第一资源,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依靠科技④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施科学发展观⑥提高经济效益4、人民币升值的利与弊:四点好处五个弊端“利”能刺激消费、缓解贸易摩擦。
第一,扩大国内消费者对进口产品的需求,使他们得到更多实惠。
第二,减轻进口能源和原料的成本负担。
第三,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第四,有助于缓和我国和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
“弊”不利吸引外资、影响市场稳定。
第一,将对我国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造成冲击。
第二,不利于我国引进境外直接投资。
第三,加大国内就业压力。
第四,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
第五,巨额外汇储备将面临缩水的威胁。
由此可见,人民币升值恰似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
对人民币升值问题,不能就事论事,应将其放在更为深层的背景上考察。
5、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1)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
-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一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2)为什么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工业化道路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时代特点、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3)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首先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方式和效益。
其次,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控制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再次,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
(时政报2005年11月29日第二版)6、八荣八耻与市场经济“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的。
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效益经济,同时也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
信用经济也就是道德经济,需要一定的道德精神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作保障,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信是市场经济社会中的核心理念之一。
“八荣八耻”反映了市场经济的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大增强了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但市场自身的缺陷和消极因素也会反映到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
“八荣八耻”针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消极现象和社会公害,提出鲜明的是非、善恶界限。
它所包含的丰富内涵,为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提供了思想基础。
诚信。
经济理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是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
加强诚信建设,有利于维护经营者的合法利益,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利益;有利于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7、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重点是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建设新村镇;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培育新农民;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
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三农”倾斜。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事故缺乏保障等突出问题。
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投入力度,在农村建立大病、重病统筹机制。
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
总的要求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要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形成总量平衡、品种多样、安全可靠和营养丰富的农产品生产格局。
要加快发展农区和牧区畜牧业,保护和利用好渔业资源,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良种良法,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的节约型农业。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支撑。
要坚持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性质,全面落实二轮土地承包政策,依法确权、确地到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
在此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的机制。
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快推进以乡镇机构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乡村债务化解工作。
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整体改革,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发展农村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这是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增加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明显改变农村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增加农民收入,既要从“三农”本身考虑问题、寻找出路,更要跳出“三农”,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思考问题,研究对策。
既要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增收潜力,又要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
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尽快见效的具体增收措施,又要着眼于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个长期过程,“十一五”期间关键是要开好头、起好步,打好基础,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规划先行、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