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转型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转型

2.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 军》和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等宣传 品,猛烈批判清政府的专制统治,积极传播自由 平等、天赋人权等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
3.同盟会确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的十六字革命纲领,《民报》发刊词 将其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 主义。这是共和革命的基本理念,是一个比较完 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构建历史的通感(纵向 横向)
结构化背书(准确把握历史概念;概念与概 念之间的联系)
世界体系的形成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走出中世纪) 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 (工业文明的孕育) 工业社会的来临 社会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世界体系的裂变:二次世界大战 世界体系的重建:二战后
进化论的输入
背景:甲午战争以后,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和人们思想认识的深化,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 识到仅在器物层面零零星星地学习西方,并不能 实现国家的富强,“中体西用”论逐渐被进化论 所取代。康梁等维新派利用各种形式大力宣传维 新变法思想。除了从中国儒家经籍中寻找变法依 据之外,还积极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吸取和借 用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作为思想武器。
主张: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明确提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 想,并将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 学说,希望统治者以民为本,推行仁政, 结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局面。荀子: 从“性恶论”出发,更注重外在的社会规 范和刑罚制度对人的制约作用,政治上主 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
法家(韩非子):提倡“法治”和君主集 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 强兵、主张严刑峻法
意义:“三民主义”纲领在宣传和鼓动革命、动 员和组织群众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文化运动
“德先生”与“赛先生”
背景:1.民国初年的帝制复辟以及随后出现的军 阀统治、军阀混战和种种社会危机,又将人们的 希望击得粉碎。2.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从辛亥革 命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 就必须彻底批判中国的旧思想、旧文化和旧礼教, 引进民主和科学。
社会性质:从大一统帝国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历史任务:从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
矛盾,演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反帝反封建成为中 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
文化特征:从传统的儒家文化向现代资产阶级文 化过渡(新文学、新史学、新风俗、新习惯)。
4、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失败——辛亥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 革命派则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 级共和国。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革命 成果被袁世凯夺取,革命以妥协方式结束。
(三)1912——1919
1、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这一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辛亥革命成 果也进行了不懈斗争,掀起二次革命、倡导护 国运动等.
提出: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 志》,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杂志第二卷更 名为《新青年》。1917年初,陈独秀任北大文科 学长,杂志从上海迁至北京。李胡钱加入编辑部 并撰稿,形成了新文化阵营。蔡元培任北大校长, 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内容(核心):所谓民主,就是要宣传民主思想, 建立民主政治,用民主精神来反对封建专制和军阀 独裁;所谓科学,不仅仅是指各种具体的科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指在看待客观事物时要运用科学观点、 科学方法,提倡科学精神,运用科学法则,反对迷 信、盲从和武断。
社会转型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 渡、结构性变动和整体性转化。它主要包 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由农业社会向工 业社会转化;二是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 转化;三是由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 转化;四是由宗教准宗教社会向世俗社会 转化 。
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的基本特点:社会转型是 一个漫长和复杂变迁过程,是对旧体制 逐步破除和新体制全面确立;其次,社 会转型是全方位的,涉及经济、政治、 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
内容:1897年,严复在报纸上发表译著《天 演论》,将进化论系统地介绍到中国。给甲 午战后面临瓜分巨祸的中国敲响了警钟。以 严译进化论为理论依据,维新派进行了广泛 的舆论宣传,深刻阐明了变法的必要性和紧 迫性,从思想上、舆论上为戊戌变法的政治 实践创造了条件。
意义:进化论的输入和传播,为中国人带来 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对当时和后 世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力地推 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唐德Βιβλιοθήκη 《晚清七十年》一、社会大变革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 荡(转型: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 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
2、表现: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大变革
经济:1.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生产 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2.各国之间, 以及各国境内的空旷生地,不断被开辟为农耕熟地, 耕地不能转让的规定也逐渐失效。诸侯、卿大夫竞 相占地,列国间的战争也多以攻城掠地为目标。3. 各国推行奖励农耕军功的政策,促进了自耕农和新 兴地主的产生。4.随着农业的发展,私人手工业、 商业也活跃起来。5.整个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追 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影响:继承和发展了林则徐、魏源等人“师夷长技以 制夷”的思想,是洋务派赖以“借法自强”、兴办洋 务的指导思想。在此口号下,洋务派办洋务,不仅促 进了西学新知的传播和社会观念的变革,也使中国在 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结果:限于器物层面零星学习西方,不能实现国家富强, 甲午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认识的深化, 该思潮渐趋沉寂,被维新思潮取代。
思想: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继承并发扬了明清之际“经世 致用”的传统,注重研究世界大势和社会现实问题,主张学习 西方,呼吁变革。
2、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继承抵抗派的 “师夷长技”思想,提出“自强”、“求富” 等主张,掀起了长达30余年的洋务运动,开 启了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但甲午中日战争的 失败使该运动受到重创。
一、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掠夺时期 二、启蒙运动时期 三、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四、工业革命时期 五、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期 六、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七、19世纪末20世纪初 八、一战时期 九、十月革命时期 十、一战后初期(凡——华体系) 十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 十二、二战时期 十三、两极对峙期间 十四、美苏争霸期间 十五、经济全球化时期
2、瓜分危机——义和团运动
19世纪末,面对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农民阶 级主张以自然经济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 侵,北方农民掀起了“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 动,斗争最终被绞杀。
3、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末新政
20世纪初,清政府为遏制革命而进行的“新政”、 “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社会转型”的基本动因:社会转型的 成因很多,而且互动制衡,根本因素是 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 春秋战国: 晚清民初: 20世纪70年代末:
总结:
1、社会转型期会促进思想的巨变,同时 ,也应看到,思想的变革,也是影响社会 转型的关键。(柯林武德:一切历史都是 思想史。)
2、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 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切 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 的保守倾向。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转型
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 者的论述中,有多种理解,其中一种观点认 为“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一种整 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 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具体包括结构转换 、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 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 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中国历史上的社会转型
唐德刚先生在《晚清七十年》一书的序言中 提出了中国历史上“三大阶段与两次转型” 的著名论断。三大阶段,即封建、帝制与民 治。两次转型,分别是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 型——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前后与秦皇 汉武之间……这次转型时,由于我们内部的 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促使我们的社会政治 结构非转型不可,那是主动的。第二次社会 政治大转型——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 战争之后,实在是从割让香港之后才被迫开 始的。
2、新文化运动
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激进派高举民主、科 学大旗,力图从思想上铲除封建专制的根源,掀 起了新文化运动,成为近代又一次深刻的思想解 放运动。
生产方式:自然经济解体,逐渐过渡到机器生产 (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
政治制度:从君主专制到尝试君主立宪制(戊戌 变法、新政),再到建立民主共和制。
道家(老子、庄子):主张“无为而治”、 朴素的辨证法思想
(一)1840——1894
1、鸦片战争后
政治: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破坏、半殖民地半封建);随着社 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发生变化,中国 进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经济: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 品经济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思想观念:从天朝上国到师夷长技、中体西用、 进化论、民主共和、民主科学。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背景:两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来华西人的逐渐增多 和中外交往的不断扩大,西学再度传入中国,对中国 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概念:面对中西交汇的“千古变局”,洋务派提出了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要求在保持中国固 有政治制度和纲常名教的前提下,“力师西法”,采 西学制洋器,以求自强。
3、早期维新派
这一时期出现了早期维新派,其主张尽管不系 统也没付诸实践,但为康、梁的维新思想奠定 了基础。
(二)1894—1912
1、甲午战争——瓜分危机——戊戌变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