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三月).ppt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三月).ppt


根据不同教育阶段 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 打破过往只是采用,没有编写,
的性质与培养目标, 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 只是实施,缺乏开发的现象,
制订各个领域或学 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强调以学校为基地(本位),
科的课程标准或教 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 并与外部力量的合作,充分利
学大纲。
课程。如地理课程中的乡 用学校内外的课程资源。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导读要点:
1、 2、 3、 4、 5、 6、 7、
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 课程结构 课程标准与教材开发 教学理念与策略 课程与教材评价 课程管理与课程资源 课程改革与教师
课程改革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50多年,在广大教育工 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 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基础 教育课程也在不断改革。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
——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 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 课程形态。
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
从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
(必修)
❖ 信息技术教育 ❖ 研究性学习 ❖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 劳动与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
形成作品 展示作品 意义建构
一般程序
❖ 听讲座、参观 ❖ 选题(与生活直接相关、开口小)
❖ 组织课题组,定计划 ❖ 研究
❖ 处理结果,撰写报告 ❖ 交流研讨
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
1、古代史书中的客侠形象 2、校园文化浏览及特征 3、《围城》修辞手法的运用 4、略论网络文学的优劣 5、南安民俗探究(主要是社会生活民俗中的某一种 民俗的产生、发展及文化内涵的研究) 6、关于仑仓镇水暖器材现状的调查 7、梁实秋与闲适小品 8、泉州晚报透视社会现象的优点与不足 9、南安市民中成年人阅读情况抽样调查及我的见解 10、泰山为什么成为帝王封禅的选择地 11、《诗经》中的景物描写 12、中国古典诗和英美诗中山水美感意识的比较 13、阿Q与堂·吉诃德形象的比较 14、"新概念阅读" 15、从周瘦鹃的《杜鹃枝上杜鹃啼》看小品文的写作 16、川端康成与《雪国》 17、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的倾向 18、我眼中的诸葛亮 19、唐传奇与宋元话本中的女性形象的比较 20、《桃花源记》与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1516 英)的对比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
(主要地位)
校外课程资源
(辅助作用)

非生命 载体
材 性

生命载体
程 资

条素条件Fra bibliotek非生命



载体









生命载体





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积极建设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
包括除教材以外教学所需的挂图、模型、标本、实验器 材、图书资料、电教器材、教学实践场所等。
注意地理课程资源的积累和更新,特别是地理信息资源 的积累。
❖ 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
4.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 并制订改进计划
档案袋 评定
档案袋评定的类型
展示
文件
理想
评价
课堂
案例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
中的评价建议示例
重视学生的 自我评价,学 生可以建立化 学学习档案, 收录他们的重 要资料,如:
单 疑 过探 自 自
元 难 程究 己 我
知 问 记活 的 评
识 题 录动 学 价
35、金庸、琼瑶小说为什么会引起同学的兴趣、关注
36、"韩寒"现象的出现对传统教育模式带来哪些冲击 37、中学生早恋现象的心理探究 38、中学生有阅读名著的必要吗 39、如何处理好课外阅读与课本知识的关系 40、《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的探讨 41、唐朝田园山水诗的研究 42、宋朝婉约派词风的研讨
具体目标: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变课程 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 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 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 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 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 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 性。
21、唐传奇《莺莺传》与元杂剧《西厢记》有何不同 22、寺庙文化在南安 23、追寻在南安留下足迹的文化名人 24、李贽与南安 25、当代校园言语文化及其影响原因 26、鲁迅《阿Q正传》中阿Q的现实意义 27、韩寒现象透视 28、中国行诗与外国十四行诗比较 29、香港新武侠小说为何难现昔日风采 30、我看梁凤仪的财经小说 31、台湾言情小说探幽 32、港台文化的含金量有几成 33、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 34、新概念作文对传统作文的冲击
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之 下 ,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已 是势在必行了。
课程改革的目标
总体目标:
要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 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 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 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 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 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 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 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 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面对未来 的挑战,经过与外国的对比,发现现行 基础教育的课程,存在有一些不容忽视 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
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 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
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不强;
3、部分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过 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以致难以 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 离了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
5、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改变课程评 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 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 的功能。
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改变 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 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 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重构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
指在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 将所有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组织在一起 所形成的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
题。
题。(如电脑课的课程编写)
组织专家或与专家合作开 发地方课程,负责指导学 校制订实施《学校课程计 划》的具体方案,并指导 学校开发校本课程。
从当地社区、学校的实际出发, 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开发 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 提供给不同需求的学生选择。
执行上级的课程政策;监 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 督下级对课程政策的执行;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学校 制定相应的指导性课程文 实施的所有课程进行管理。 件。
——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有结论 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 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接受式——研究式)
调查
确定主题/目标
分组学习 角色扮演、竞争、辩论、设计、问题解决、评价
小组1 小组2 小组3 小组4
网络环境 网站 资源共享 资源
课件 资源
素材 资源
创作工具
评价作品
4、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 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课程主体只重视学业成绩, 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6、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使课程 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 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等。
另外,推行素质教育也遇到 很大困难,许多地方“素质教育 喊得震天动地 ,应试教育抓得扎 扎实实”。教育与时代的要求差 距很大 。
进计划
1. 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学科学习目标 一般性发展目标
2. 设计评价工具
学业成绩评价表 学习过程评价表 学习态度评价表
3. 搜集和分析反映学习情况的 数据和证据
搜集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数据和证据
– 标准化考试,学生工作样例,对学生表现的观 察和调查、访谈等
对搜集到的数据和证据进行分析
– 形成学习情况报告,客观描述学生当前的学习 情况
发展性评价的功能
反馈调节的功能 展示激励的功能 反思总结的功能 记录成长的功能 积极导向的功能
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容
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 促进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1. 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2. 设计评价工具 3. 搜集和分析反映学习情况的数据和证据 4. 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订改
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 科目间比重失衡 ❖ 课程内容繁、难、
偏、旧
我国课程结构现状
课程结构调整的主要 任务与方向——
❖ 课程类型单一
❖ 课程类型多样化
❖ 科目间比重失衡 ❖ 具体科目比重均衡化
❖ 课程内容繁、难、偏❖、课程内容精细化 旧
当前各国进行的课程结构的调整都在试图寻求各 种课程类型之间的与本国国情相吻合的比重关系。
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
❖ 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一同成长。
评价方式
❖档案袋评定 ❖协商研讨式评定
发展性课程评价
本质与实施
发展性评价基本理念
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 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 导,旨在促进发展 评价应体现以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 展 评价主体互动化 评价内容多元化 评价过程动态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