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名称:《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作者: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1930),俄国
类别:油画
风格:现实主义
创作年代:1873年
现存藏除:藏于俄罗斯博物馆。
列宾(1844-1930),是俄国19世纪的最杰出的画家。
是19世纪后期的俄国现实主义绘画主要的代表之一。
他擅长社会风俗画和肖像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直接而又广泛地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
列宾从小就喜欢绘画,后来经过努力考上了美术学院。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的第一幅成名之作,是俄国19世纪后期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绘画主要的代表之一。
这幅画共画了三年多时间。
还在学生时代,彼得堡涅瓦河上纤夫的沉重劳动引起了列宾的同情,从那时候开始,他就想描绘一幅表现纤夫的作品,以提示下层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和社会的不平。
为了创作这幅画,1870年夏季,列宾亲自到伏尔加河边居住,和纤夫们交朋友。
典型的俄罗斯风光和纤夫的生活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他寻找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纤夫形象,认真观察,并画了许多人物写生画,表现不同年龄、个性、姿态的纤夫。
正是通过大量的人物写生,列宾抓住了伏尔加河纤夫的典型特征,把他们表现的十分真实、深刻又各具特色。
最后终于完成这幅享誉世界的佳作,具有强烈的现
实主义精神。
画中列宾画了十一个饱经风霜的劳动者,他们在炎热的河畔沙滩上艰难的拉着纤绳。
纤夫们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个性,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这是一支在苦难中练成坚韧不拔,互相依存的队伍。
被烈日炙烤的焦黄的河岸上,一队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沉重的脚步拉着货船,在酷日下精疲力竭的向前挣扎。
他们中有老有少,个个都衣着破烂、面容憔悴。
领头的是一位胡须斑白的老者,眼睛深陷,坚毅的面孔透出饱经风霜的智慧,但愁苦的表情仍然显示了他对于艰苦生活的无奈。
领头的纤夫是个肩膀宽阔的老头儿。
他包着头巾,衣服上打着补丁,眼睛漠然地望着前方,路还长着哩!老头儿的右边是一个头发胡须都很浓密的中年人。
他身体强壮,显得很有力气。
这两个人走在最前头。
紧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个高个子,还保留着农民的打扮。
他直着身子,没精打采地衔着烟斗,好像已经厌倦了拉纤的生活。
高个子旁边是个肌肉结实的小伙子。
他使着蛮劲向前拉,往上凝视的目光充满了诅咒和抗议。
在这有群人中有个穿着红上衣的少年,从年龄和肤色都可以看出,他拉纤的日子还不久,还不习惯这种沉重的劳动。
他拉了一下把他的肩膀勒得发疼的纤绳,好像要摆脱这种与他的年龄很不相称的重荷。
少年右面的老头儿好像有病。
他那微微张开的嘴唇和没精打采的目光,显得又虚弱又疲惫。
他正在用袖子拭额上的汗珠。
一个皮肤黝黑的汉子在少年后面,只露出半边脸。
他用同情的目光看着前面白皙的少年和秃顶的老头儿。
这个老头儿显然已经习惯于这种工
作了,他一边往前走,一边装他的烟袋。
后面是个退伍不久的士兵,还穿着官家发给他的皮靴。
士兵后面是个高个子,他转过脸去,愤怒地朝货船上望,一定是货船的老板在咒骂他们,驱赶他们。
走在最后的是一个神态沮丧的老头儿。
他低着头,无可奈何地拖着沉重的步子,拼着命拉着纤绳往前迈步。
这幅画是19世纪70年代俄国画家列宾的作品。
在19世纪80年代初最出色的一幅批判现实主义油画杰作,当时,俄国的劳动人民处在沙皇的黑暗统治和资本家的残酷剥削之下,过着非常贫穷非常痛苦的生活。
这幅画上的纤夫,为了挣得一块面包,不得不贱价出卖劳动力,终年拉着沉重的货船,在伏尔加河上来来去去。
列宾自己也曾说:通过历史画,为痛苦的悲剧寻找出路。
列宾一生创作都非常勤奋,对每幅画都精益求精,他不仅是俄罗斯民族的骄傲,在世界美术史上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正是因为画家将他对沙皇反动统治额不满,对资本家的憎恨以及对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深切同情,通过自己高超的画技完美的融入了画中使得每一个看到这幅油画的人,心灵都能受到强烈的震撼,所以,这幅《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便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世界名画。
在这幅反映纤夫苦难生活的画里,与其说是人与自然在搏斗,不如说是人在与残酷无情的黑暗命运和社会搏斗。
第一次面对俄罗斯画家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首先感知的是蓝蓝的天、辽阔的伏尔加河,十几个姿态各异的纤夫和他们艰难地拉着的船舶。
但仔细体验画面中所产生的劳动者的力量却在视觉上似
乎受到一种猛烈的撞击,产生一种说不清的瞬间直觉的审美愉悦。
一般而言,感觉都是带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微妙性,感觉的最好的接受方法是体验,语言则往往难以传达某种感觉。
因此,人们即使产生了某种感觉,也往往难以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对智力成熟、语言丰富的成年人来说即为如此。
但是,感觉不管再微妙,总还存在大的趋向性,那么,具体联系到《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它给人的感觉应该是压抑、悲怆和深沉。
在这幅画的构图上,列宾利用了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使十一个纤夫犹如一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黄色的、高起的底座上,使这幅画具有宏伟、深远的张力,画中的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怅、孤独、无助之感,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对画旨的体现,情感的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
在画面上画家又对伏尔加河的景色进行了巧妙的布局,以狭长的横幅展现这群纤夫的行列。
伏尔加河畔阳光酷烈,沙滩荒芜、近景只有埋在沙里的几只破筐作点缀。
景色十分凄寂。
一队穿的破烂的纤夫在拉着货船,步履是那样地沉重,似乎可以听到压抑低沉的“伏尔加船夫曲”的回声。
这幅油画在反映列宾的思想感情方面很有代表性。
通过仔细观察画面,我看出画家的思想感情渗透在每一笔、每个人物身上,也渗透在画面的色彩和景物的布局上。
所以,只要我们细致观察,从画的整体上认真地体会,就会体会出画家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即对沙俄反动统治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画的是人物群像,从画中人
物的不同衣着、外貌、动作以及神态,我们可以深刻领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作者在描述这幅油画时,他的观察是从前到后依次进行的,描述时抓住了人物的衣着、外貌、神态的特点,并展开了适当的想象,把人物的外貌特点和他们的身份、地位、个性结合起来,使每个人物都有了鲜明的个性。
11名纤夫,作者着重描写了4个,从年龄上说,有老年、中年、青年和少年,从职业上说,有破产的农民,有从事拉纤的工人,有退伍的士兵,他们代表着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承受着沙俄时代反动统治者的统治和压迫。
全画以淡绿、淡紫、暗棕色描绘头上的天空,使气氛显得惨淡,加强了全画的悲剧性。
1873年,评论家斯塔索夫在一份杂志上对这幅画及其作者是这样评价的:“列宾是同果戈理一样的现实主义者,而且也同他一样具有深刻的民族性。
他以勇敢、以我们无可比拟的勇敢,一头扎进人民的生活,人民的利益,人民的伤心的现实的最深处。
就画的布局和表现而论,列宾是出色的、强有力的艺术家和思想家”。
的确,这幅油画无论从思想性上还是从技巧上都可称得上是70年代批判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峰。
这幅画是受到了诗人涅克拉索夫同名诗歌的启发而创作的:
到伏尔加河边去,
是谁在伟大约俄罗斯河上呻吟,
这呻吟声是一支沉痛的歌曲,
那就是拉纤夫们在痛苦的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