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财务理论一、净收益理论净收益理论是1952年, 美国经济学家大卫·杜兰特(David Durand)在《企业债务和股东权益成本: 趋势和计量问题》一文中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 由于债务资金成本低于权益资金成本, 运用债务筹资可以降低企业资金的综合资金成本, 且负债程度越高, 综合资金成本就越低, 企业价值就越大。
按照该理论, 当负债比率达到100%时, 企业综合资金成本最低, 企业价值最大。
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也是荒谬的。
该理论是建立在如下假设基础之上的:(1)投资者对企业的期望报酬率Ks(即股东资本成本)是固定不变的。
(2)企业能以固定利率Kd无限额融资。
因为Ks和Kd固定不变,且Kd < Ks,企业可以多多举债。
(3)根据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公式:,随着债务增加,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渐趋下降,当债务融资达到100%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
注:该理论假设在实际中很难成立。
首先,债务资本的增加,意味着财务风险增大,作为理性人的股东会要求增加报酬率Ks;其次,由于债务增加,债权人的债券保障程度下降,风险增大,Kd也会增加。
净收益理论是早期企业价值理论中的一种极端形式。
根据这种理论,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完全是通过债务资本的增加和企业财务杠杆比率的提高来实现的。
这个理论之所以成立,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假定条件,这就是,假定债务资本的增加和财务杠杆比率的提高不至于给企业带来融资风险,债权人也认为企业的信用能力毋庸置疑。
在这样一个假定前提下,随着企业债务资本价值的不断上升,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就逐步逼近了。
但是,在增加企业债务资本和提高财务杠杆比率的情况下,企业的融资风险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净收益理论的假定条件与企业融资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
因为,根据该理论的假定,当企业全部资金都来自债务资本融资时,企业价值就实现了最大化。
然而,当企业全部资本都由债务资本构成时,企业信用能力如何确立确实该理论无法回答的问题。
二、等级筹资理论等级筹资理论是由梅耶斯提出的,该理论指出认为:(1)外部筹资的成本不仅包括管理和证券承销成本,还包括不对称信息所产生的“投资不足效应”而引起的成本。
(2)债务筹资优于股权筹资。
由于企业所得税的节税利益,负债筹资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即负债越多,企业价值增加越多,这是负债的第一种效应;但是,财务危机成本期望值的现值和代理成本的现值会导致企业价值的下降,即负债越多,企业价值减少额越大,这是负债的第二种效应。
由于上述两种效应相抵消,企业应适度负债。
(3)由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企业需要保留一定的负债容量以便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来临时可发行债券,避免以太高的成本发行新股。
等级筹资理论的两个中心思想:(1)偏好内部资金;(2)如筹集外部资金时,先债务资金,后股权资金。
因此,公司融资的合理顺序是:留存收益、折旧(内部资金)银行借款、发行债券、发行可转换债券(债务资金)发行股票(权益资金)。
该理论认为不存在明显资本结构。
但是,20世纪80年代新兴证券市场具有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
由于企业所得税的节税利益,负债筹资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即负债越多,企业的价值增加就越多,这是负债的第一种效应;但是,财务危机成本期望值的现值和代理成本的现值会导致企业价值的下降,即负债越多,减少额越大,这是负债的第二种敢应。
负债比率较小时,第一种效应大;负债比率较大时,第二种效应大。
上述两种效应相抵消,企业应适度负债,所以公司的资本结构中应有一定数量的负债。
最后,由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企业要保留一定的负债容量,以便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来临时可发行债券,避免以太高的成本发行新股。
从成熟的证券市场来看,企业的筹资优序模式首先是内部筹资,其次是借款、发行债券、可转换债券,最后是发行新股筹资。
但是对于新兴证券市场来说未必如此。
20世纪80年代新兴证券市场上企业股票筹资增长迅速,虽然信息不对称的情形比之于成熟市场严重得多,但是企业对股票筹资十分热情,具有明显的股票筹资偏好,企业筹资秩序的选择几乎与等级筹资模型是背道而驰的。
例如,在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市场法律环境不完善、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服东的监控较薄弱,大多数企业的筹资偏好顺序是:内部筹资(多留存收益)优于发行股票,而前两种筹资方式(即多留存收益和内部筹资)又都优于举债筹资;如果可能(股票发行与上市条件宽松),肯定是将发行股票放在最优先的位置上。
目前,全国在创业板市场排队等待发行股票并上市的数千家企业就是明证;即使是上市公司,也通过配股或增发等手段拼命“圈钱”。
三、代理理论代理理论(agency cost)最初是由简森(Jensen)和梅克林(Meckling)于1976年提出的。
这一理论后来发展成为契约成本理论(contracting costtheory)。
契约成本理论假定。
企业由一系列契约所组成,包括资本的提供者(股东和债权人等)和资本的经营者(管理当局)、企业与供贷方、企业与顾客、企业与员工等的契约关系。
代理理论主要涉及企业资源的提供者与资源的使用者之间的契约关系。
按照代理理论,经济资源的所有者是委托人:负责使用以及控制这些资源的经理人员是代理人。
代理理论认为,当经理人员本身就是企业资源的所有者时,他们拥有企业全部的剩余索取权,经理人员会努力地为他为自己而工作,这种环境下,就不存在什么代理问题。
但是,当管理人员通过发行股票方式,从外部吸取新的经济资源,管理人员就有一种动机去提高在职消费,自我放松并降低工作强度。
显然,如果企业的管理者是一个理性经济人。
他的行为与原先自己拥有企业全部股权时将有显著的差别。
如果企业不是通过发行股票、而是通过举债方式取得资本,也同样存在代理问题,只不过表现形式略有不同。
这就形成了简森和梅克林的所说的代理问题。
简森和梅克林将代理成本区分为监督成本、守约成本和剩余损失。
其中。
监督成本是指外部股东为了监督管理者的过度消费或自我放松(磨洋工)而耗费的支出;代理人为了取得外部股东信任而发生的自我约束支出(如定期向委托人报告经营情况、聘请外部独立审计等),称为守约成本;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不一致导致的其它损失,就是剩余损失。
代理理论还认为,代理人拥有的信息比委托人多,并且这种信息不对称会逆向影响委托人有效地监控代理人是否适当地为委托人的利益服务。
它还假定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理性的,他们将利用签订代理契约的过程,最大化各自的财富。
而代理人出于自我寻利的动机,将会利用各种可能的机会,增加自己的财富。
其中,一些行为可能会损害到所有者的利益。
例如,为自己修建豪华办公室、购置高级轿车,去著名旅游区做与企业经营联系不大的商务旅行等。
当在委托人(业主)和代理人(经理)之间的契约关系中,没有一方能以损害他人的财富为代价来增加自己的财富,即达到“帕雷托最优化”状态。
或者说,在有效的市场环境中,那些被市场证明采用机会行为损害他人利益的人或集团,最终要承担其行为的后果。
比如,一个信用等级不高的借款者将难以借到款项或必须以更高的成本取得借款;一个声望不佳的经理。
将很难在有效的经理市场上取得一个好的职位;在会计服务市场上,一家被中注协或中国证监会通报批评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很短的时间内会丢失大量客户。
为了保证在契约程序上最大化各自的利益,委托人和代理人都会发生契约”成本。
为了降低代理人“磨洋工”的风险。
委托人将支付监督费用,如财务报表经过外部审计的成本。
另一方面,代理人也会发生守约成本。
例如,为了向委托人(业主)证明他们有效、诚实地履行了代理职责。
经理需要设置内部审计部门,相应地就会发生内部审计费用。
设置内部审计部门,让股东充分了解经理人员的行为,使股东对经理人员更加倍任,这可以帮助经理巩固他们在公司中的位置,从而维持他们现有的工资水平。
西方的一些实证研究文献表明(转引自Adams,1991),委托人监督代理人的费用,体现在代理人所取得的工资薪水中。
这些研究还表明,代理人出于自利的考虑,需要设置诸如内部审计之类的监督服务,让委托人充分了解经理人员的努力程度,以降低委托人对管理报酬作出逆向调整的风险。
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实施法律行为,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担的一种法律制度. 代理关系的主体包括代理人、被代理人(本人)和第三人(相对人)。
代理人是代替被代理人实施法律行为的人;被代理人是代理人替自己实施法律行为的人;第三人是与代理人实施法律行为的人。
三、“MM理论”米勒的“MM理论”,在财务理论界引起较大反响,在于它与传统财务理论的大相径庭。
早期的“MM理论”(“无关论”)包括如下三个重要结论:1、资本结构与资本成本和公司价值无关。
“MM理论”认为,如果不考虑公司所得税和破产风险,且资本市场充分发育并有效运行,则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公司资本总成本和公司价值无关,或者说,公司资本结构的变动,不会影响公司加权平均的资金总成本,也不会影响到公司的市场价值,这是因为,尽管负债资金成本低,但随着负债比率的上升,投资者会要求较高的收益率,因而公司的股权资金成本也会上升,也就是说,由于负债增加所降低的资金成本,会由于股权资金成本的上升所抵销,更多的负债无助于降低资金总成本。
2、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无关。
“MM理论”认为,对股票上市公司而言,在完善的资本市场条件下,资本向高收益公司自由地流动,最终会使不同资本结构的公司价值相等。
例如A 公司没有负债时,财务风险较低,投资收益率也较高,而B公司负债较多,财务风险较大,股价也较低,那么其股东可能出售其股票,转而购买A公司的股票,以追求较高的投资回报,这种追求高收益的资本流动短期内看会造成A公司股价上涨、B公司股票下跌,但从长期来看,当投资者发现以较高的股价投资A公司的收益还不及投资B公司的收益时,情况却会相反,从而导致A公司股票价值下跌而B公司股票价格上升。
因此,“MM理论”认为,若以股票市价总值来衡量公司价值,那么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无关。
3、如果筹资决策与投资决策分离,那么公司的股利政策与公司价值无关。
“MM理论”认为,公司价值完全由公司资产的获利能力或投资组合决定,股息与保留盈余之间的分配比例不影响公司价值,因为股息支付虽能暂时提高股票市价,但公司必须为此而扩大筹资,这样会使企业资金成本提高和财务风险上升,从而引起公司股价下跌,两者将会相互抵销。
因此,米勒认为,股息政策仅能反映目前收入与未来期望收入的关系,其本身并不能决定股票市价或公司价值,这一论断与传统财务理论也是大相径庭的。
“MM理论”的前提是完善的资本市场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不考虑公司所得税,然而现实中不存在完善的资本市场,且还有许多阻碍资本流动的因素,尤其是所得税对各个公司而言都是存在的,因此,米勒等人后来又对“MM理论”进行了一定的修正,他们认为:考虑所得税因素后,尽管股权资金成本会随负债比率的提高而上升,但上升速度却会慢于负债比率的提高,因此,修正后的“MM理论”认为,在考虑所得税后,公司使用的负债越高,其加权平均成本就越低,公司收益乃至价值就越高,这就是修正后的“MM理论”,又称资本结构与资本成本、公司价值的相关论(简称“相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