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

《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

《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1、课程的目的与任务《卫生统计学》是数理统计与预防医学相结合的一门应用学科,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统计设计、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和应用技能,为其学习其它课程和阅读专业书刊、从事预防医学实践、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必要的统计学基础。

《卫生统计学》教学大纲将卫生统计学理论分为要求牢固掌握、一般掌握和一般了解三个层次,以指导师生教与学。

2、教学手段与方法《卫生统计学》教学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

理论课由教师系统讲解各章节的理论知识,实验课由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相互讨论,自主完成相应实践的操作。

3、建议使用的教材、参考书目、教学网站(要求注明书名、作者、出版社、版本、出版日期等)①选用教材:《卫生统计学》,方积乾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2012。

②参考书目:(1)《卫生统计学实习指导》,方积乾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与前述第7版教材配套),2012。

(2)《医学统计学实习指导教程》,郝元涛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③教学网站:医学统计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网站/mstat/医学统计学网络精品课程/yxtjx/index.htm医学统计学远程教育精品课程教育网网址:/ 账号:yxtjx 密码:yxtjx公众网网址:/ 账号:yxtjx 密码:yxtjx医学统计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yxtjsy/jsdw/jsdw.asp?id=14、考核方式和成绩构成考核方式包括平时表现(出勤、作业、听课)得分,实验课开卷考试得分和理论课闭卷考试得分。

以上三部分分别占最终成绩的20%,20%和60%。

二、学时分配(学时分配要落实到“篇”或“章”)三、教学要求第一章1、教学内容2、教学基本要求(明确基本要求的三个档次,即掌握、熟悉和了解)3、重点与难点(对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内容加以必要的说明)……..修订人: 张晋昕,黄波审核人: 张晋昕第一章绪论1、教学内容医学中统计思维的进化;统计学与公共卫生互相推动;统计学的若干概念;学习统计学的目标与方法。

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统计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总体与样本,参数与统计量,定性变量与定量变量的区分以及两型变量的分类;熟悉:理解统计学中的同质与变异,统计学中数据的获取方式,因果与联系的推断,学习卫生统计学的目标与方法;了解:卫生统计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统计学与公共卫生的关系。

3、重点与难点:统计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总体与样本,参数与统计量,定性变量与定量变量的区分以及两型变量的分类。

第二章定量变量的统计描述1、教学内容频数与频数分布;定量变量的特征数;常用统计图表。

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统计量如算术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方差、标准差及变异系数的表示方式、计算方法、使用条件及相互的联系与区别,频率分布图表的绘制方法与其用途;熟悉:利用统计图表描述定量资料的基本方法;制作统计图表的基本要求和规则;百分位数的计算方法;了解:通过电脑实验了解定量资料的频数分布表的编制方法和分布规律;通过电脑实验了解描述分布形态的偏度系数与峰度系数的计算和意义。

3、重点与难点:统计量如算术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方差、标准差及变异系数的表示方式、计算方法、使用条件及相互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章定性变量的统计描述1、教学内容定性变量的分布特征;医学人口统计常用指标;疾病统计常用指标;动态数列及其分析指标。

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三类相对数(频率、强度和比)及常用指标、应用相对数的注意事项,直接标准化法与间接标准化法的计算方法,动态数列常用指标(绝对增长量、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定基比、环比、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熟悉:动态数列及其分析指标的应用;了解:定性资料的来源、各种人口学统计指标的应用。

3、重点与难点:频率与频率分布、强度、相对比的区分;直接标准化法与间接标准化法的计算方法。

第四章常用概率分布1、教学内容二项分布;泊松分布的概念与特征;正态分布。

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二项分布的模型、特征及应用,泊松分布的模型、特征及应用,正态分布的概念,正态概率密度曲线的特点,正态概率密度曲线下面积,标准化正态分布,正态分布的应用,医学参考值范围的概念、计算方法及解释。

熟悉:二项分布、泊松分布的正态分布近似;了解:质量控制图原理、方法与意义。

3、重点与难点:医学参考值范围的解释。

第五章参数估计基础1、教学内容抽样分布与抽样误差;分布;总体均数及总体概率的估计。

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抽样分布及其特点,抽样误差的概念、意义、计算方法及其与标准差的比较,分布的概念、图形的特征及其与标准正态分布的比较,参数估计的理论基础,总体均数95%和99%置信区间的计算及适用条件;正态近似法计算总体概率的95%和99%置信区间及适用条件;熟悉:样本频率的抽样分布与抽样误差,t分布尾部面积的理解。

了解:通过电脑实验了解抽样分布及t分布的特征,了解查表法估计总体概率的置信区间。

3、重点与难点:抽样分布及其特点,抽样误差的概念、意义、计算方法及其与标准差的比较,总体均数及总体概率的置信区间的解释。

第六章假设检验基础1、教学内容假设检验的概念与原理;检验;二项分布与泊松分布资料的Z检验;假设检验与区间估计的关系;假设检验的功效;正态性检验。

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正态分布资料的检验、二项分布资料的检验以及泊松分布资料的检验的分析与计算过程,包括每种检验方法的适用条件和不同类型;学会综合考虑研究目的、设计类型、变量类型、样本含量等要素选择合适的假设检验方法的技巧;熟悉:假设检验的概念与原理;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值的理解;假设检验功效的意义及计算;假设检验的两类错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了解:通过电脑实验了解常用的正态性检验的方法;区间估计与假设检验之间的关系。

3、重点与难点:假设检验的概念与原理,统计推断的两类错误及其概率,假设检验的功效。

第七章方差分析基础1、教学内容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多个样本均数的两两比较;方差分析的前提条件和数据变换。

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变异和自由度的分解方法(完全随机设计、随机区组设计、析因设计、重复测量设计);熟悉:方差分析的前提条件,用于多个样本均数的两两比较的SNK法,Du nnett法,Bonferroni法;了解:方差齐性检验,考察前提条件的残差图法,对于明显偏离正态性和方差齐性的资料的处理方法。

3、重点与难点: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

第八章检验1、教学内容分布和拟合优度检验;完全随机设计下两组频数分布的检验;完全随机设计下多组频数分布的检验;配对设计下两组频数分布的检验;检验要注意的问题;四格表的确切概率法。

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单个频数分布的拟合优度检验;完全随机设计下两组频数分布的检验;多组频数分布的检验;以及配对设计下两组频数分布的检验;熟悉:四格表的确切概率计算法和配对设计下多分类资料的Mc.Nemar检验。

了解:分布是一种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其分布的形状依赖于自由度的大小;用“需处理数”( NNT) 作为指标比较两种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了解似然比统计量。

3、重点与难点:单个频数分布的拟合优度检验;完全随机设计下两组频数分布的检验;多组频数分布的检验;以及配对设计下两组频数分布的检验。

第九章基于秩次的非参数检验1、教学内容配对设计和单样本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完全随机化设计两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完全随机化设计多组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随机化区组设计资料的秩和检验;多个样本间的多重比较。

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参数检验与非参数检验的特点与适用范围,单样本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的基本思想与步骤,相持的概念及处理方法,配对设计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的基本思想与步骤;熟悉:定量变量两组独立样本秩和检验的方法,有序分类变量两组独立样本秩和检验的方法,定量变量多组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的方法,有序变量多组独立样本秩和检验的方法;了解:多个独立样本间的多重比较,通过电脑实验了解不同设计类型的秩和检验和相应t检验的功效有何不同。

3、重点与难点:单样本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的基本思想与步骤,配对设计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的基本思想与步骤。

第十章两变量关联性分析1、教学内容线性相关;秩相关;分类变量的关联性分析。

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散点图与线性关系;Pearson积差相关、Spearman等级相关的应用条件,相关系数的计算与假设检验;两分类变量间的关联性的定量分析线性相关的概念及其统计描述,线性相关分析的适用条件,相关系数的意义及计算,秩相关的概念及其统计描述,秩相关系数的统计推断,交叉分类资料独立性检验与比较两独立样本频率的假设检验的区别;熟悉:相关系数的统计推断,相关分析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分类变量的关联性分析,列联系数的概念及其统计描述,22配对资料的关联性分析,RC 表分类资料的关联性分析;了解:协方差的含义。

3、重点与难点:,交叉分类资料独立性检验与比较两独立样本频率的假设检验的区别。

第十一章简单回归分析1、教学内容简单线性回归;线性回归的应用;残差分析;非线性回归。

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与方法;与回归有关的基本概念;回归系数检验的意义与方法;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区别与联系;熟悉:总体回归系数的统计推断;残差与残差分析。

了解:总体回归线的95%置信带与个体预测值Y的区间估计;可线性化的非线性回归的基本步骤。

3、重点与难点: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区别与联系。

第十二章多重线性回归与相关1、教学内容多重线性回归的概念及其统计描述;多重线性回归的假设检验;复相关系数与偏相关系数;自变量筛选;关于多重线性回归的应用。

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多重回归结果的解释;简单相关、部分相关与复相关;多重回归与相关的应用;熟悉:多重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了解:多重共线性的概念及其对回归分析结果的影响;通径分析的基本过程及其应用。

3、重点与难点:多重回归结果的解释。

第十三章医学研究设计的统计学设计1、教学内容统计设计的基本要素;统计设计的基本原则;误差来源及其控制方法;资料统计分析。

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统计设计的基本原则:对照、随机化和重复;三个原则的目的、意义以及实现方法;四种基本抽样方法的比较;熟悉:研究对象、处理因素和结局指标的选取;调查表的设计及信度、效度考核;抽样调查中误差来源及各阶段的误差控制方法;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了解:形成研究假设的方法:求同法,差异法,共变法,类推法,剩余法;原始数据的录入与数据库建立;数据核查与离群数据的处理;3、重点与难点:统计设计的基本原则:对照、随机化和重复,这三个统计设计原则的目的、意义以及实现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