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会展业的发展进程

中国会展业的发展进程

中国会展业的发展进程
来源:西点会展发布时间:2011-3-12 浏览次数:79
摘要:由于历史和政治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会展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国际会展发展史并不同步。

中国会展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出现的集市。

中国会展发展史分为萌芽阶段、起步阶段和快速发展3个阶段。

分别对应3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即新中国成立前期、改革开放前期及改革开放后期。

1)萌芽阶段
中国会展业的萌芽阶段从古代集市的产生开始,一直持续到l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中国古代的集市普遍具有商业性,以市、集和庙会为主要代表形式。

市最初是指人们交换货物的场所。

到西周时期,市发展成为官府控制的市场。

到宋朝时官府对市的控制逐渐减弱,市的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性被逐渐突破,而市的商业色彩日益强烈。

集出现于公元前11世纪,是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入和经济交流的扩大而发展起来的。

与市相比,集大都在固定的地点定期举行,旨在促进生产和交易活动。

而庙会则源于宗教活动的开展,其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除了传统的产品交换以外,还包括宗教仪式和文化娱乐等活动。

事实上,受到历代封建王朝重农轻商的禁锢,中国的会展活动直到l9世纪仍然发展非常缓慢。

到了l9世纪末,中国开始尝试着参加各种世界博览会,自此中国近代意义上的会展业才开始真正出现并逐渐成长。

1851年,中国商人徐荣村等人首先带着国内的丝绸、茶叶等民族产品参加英国的万国博览会并多次获得大奖。

随后在1873年,中国首次派代表参加维也纳的世界博览会。

此后,中国又先后参加了20多次世界博览会,其中包括:l876年美国费城的世界博览会、l878年和l900年法国巴黎的世界博览会、l885年美国新奥尔良的世界博览会及l903年日本大阪的世界博览会等。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自1926年到l951年期间一直没有参加世界博览会,其会展业在这一阶段进入了“休眠期”。

在参加世界博览会的同时,中国在20世纪初期开始尝试着自己举办各种博览会,其中以南洋劝业会和西湖博览会最具代表性。

南洋劝业会于l910年在南京召开,是中国晚清的第一次全国博览会。

这次规模盛大的博览会为时半年,参观者达30万人以上,除了当时国内22个行政省全部参展以外,还吸引了德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多国前来参展。

l929年的西湖博览会以纪念北伐胜利的名义而举行,其主旨为提倡国货、奖励实业和振兴文化。

虽然这次展会规模较大,但是由于受到当时经济、科技与文化的限制,其水平与当时国外的博览会还有很大的差距。

总体上讲,萌芽阶段,特别是l9世纪末的种种尝试对推动中国会展业的起步和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起步阶段
1951年3月,新中国第一次参加德国的“莱比锡春季博览会”,这标志着中国会展业起步阶段的开始。

据统计,自1951年至l985年中国共举办了427个出国展。

在1953年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接待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来华展览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工业展览会。

从l953年到l978年中国共接待了112个来华展。

由于多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中国的会展业在其起步阶段发展缓慢,只是在出国参展方面有一定程度的进展。

这一阶段会展活动的主要宗旨被确定为:配合新中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冲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政治孤立和封锁,以及宣传新中国的建设成就。

而1982年中国参加美国诺克斯维尔世界博览会是中国会展业由最初的展示介绍为主,逐步发展到促进商务、贸易为主,并开始加速发展的重要标志。

3)快速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的深入,中国的会展活动逐渐由以政治为主导的起步阶段过渡到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迅速发展阶段。

最近20年来,会展业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给举办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

作为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会展业在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科技交流和国际合作等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01年中国加入了WT0,自此中国会展业的发展进程大幅度加快。

在此历史背景下,中国政府于2004年1月颁布了《设立外商投资会议展览公司暂行规定》,并在规定中强调“国家鼓励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组织会议展览和专业交流方面的专有技术,设立外商投资会议展览公司,促进我国会展业的发展”。

而2005年初,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为中国会展业制定了规划蓝图。

这是几十年来,中国领导人首次明确提出中国会展业的发展目标。

因此,2005年被公认为中国会展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一系列优惠政策的鼓励下,国外会展巨头开始以合作办展及合资兴建会展场馆和设施等多种形式进军前景广阔的中国会展市场。

例如,2005年8月德国科隆国际展览公司签署双方长期在中国联合主办“中国国际五金展”(CIHS)的协议。

同年lo月,德国法兰克福展览公司与广州光亚展览贸易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广州第一家中外合资的展览公司——广州光亚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

与此同时,美国拉斯维加斯金沙集团与珠海政府签订了高达lo亿美元的工程协议,要将珠海的一个废弃的采石场改建成现代化的会展中心。

为了进一步吸引国外厂商来华参展,中国开始从2005年起逐渐实行“展位收费并轨”。

所谓“展位收费并轨”,是指对来自国内和国外的展商实行统一收费。

“展位收费并轨”的实施必将对引进国外资金,以及先进的技术经验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推进中国会展业走向国际化。

随着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中国会展业将有可能在今后的20年内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

2011德国重要展会
1月半年一届的Bread & Butter国际时装展是全球新潮时装、运动服装和街头时装最为重要的主题展会。

来自各个领域的名牌和设计师集萃于此。

每年一届的国际船艇展览会(简称“boot”)在莱茵河畔的杜塞尔多夫展览中心举行。

展品除风帆游艇和摩托艇外,还有电子和技术设备、船艇配件及服装。

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CeBIT是家用和商用数码信息技术及电信解决方案的全球最大的展览会。

其主要目标群体为工业用户、批发商、零售商、手工业、银行、服务业、政府部门、科研部门和所有其他热衷技术的用户。

柏林国际旅游展览会(ITB)以超过18万观众(包括10万8千名专业观众)和来自108个国家的上万家展商雄踞国际旅游业展会之首。

参展对象有旅行社、预订系统、旅游区、航空公司、酒店乃至汽车租赁公司。

此外,ITB柏林国际会议还发展成为专家们讨论全球旅游业关键议题的集会场所。

ITB对专业和普通观众开放。

9月法兰克福国际车展(IAA)以其众多的全球首秀和近百万观众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和最重要的车展之一。

世博园“溢向”长三角
经验表明,大型展会的辐射作用和商机溢出效应会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1970年大阪世博会即是明证,在大阪世博会所产生的直接收入和附加值中,大阪市分别占12.8%和12.3%,其余均溢出到周边地区。

1970年后,以大阪为中心,半径约为50公里的关西经济带形成,成为世界六大城市圈之一。

世博会绝不仅限于5.28平方公里的园区。

全国都将分享上海世博会的“红利”,而长三角区域无疑是“世博利好”最集聚的区域。

世博大幕未启,长三角“世博经济”已行走在先。

浙北的德清县位于上海“两小时交通圈”内。

副县长王少华一年多来赴上海不下十次,“大多数都是冲着世博会来的”,拜访世博会各组织方,问信息、找机会,回县里再向企业推介。

德清已有多家企业交出了“世博订单”,即将参加世博会的国外客商也对县内莫干山脚下的农庄表现出了浓厚的投资兴趣。

实际上,从上海筹办世博会开始,浙江大量嗅觉敏锐的企业早已把触角深深扎进上海世博会的沃土之中。

2009年,江苏先后三次组团赴新加坡、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地宣传推广江苏旅游,还精选了55条江苏“世博之旅”精品旅游线路向国际游客推出。

其中,南京精心策
划包装的“中世纪古都的瑰宝——南京明文化”“一个朝代的缩影——南京民国文化”“雨花科技之旅”等五条线路入选长三角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示范点。

江苏的建筑大军对世博会的商机紧抓不放。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人介绍,省内建筑企业总包的世博会展馆及附属工程项目达15个之多,包括英国馆、比利时馆、俄罗斯馆、震旦馆等项目合同额超过32亿元。

东莞每年投资200亿元扶持会展业
义乌会展业起步于1995年,走出了一条“以贸兴展、以展促贸”的新路子,成为一种新兴的会展城市。

拥有全球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市场。

义乌市场6.2万个商位,经营面积400万平米,汇集了16个大类、4202个种类,33217个细类,170万种单品,辐射全球215个国家和地区,市场成交额连续18年位居全国各大专业市场榜首。

货物进仓、报关、商检、运输一条龙服务。

宾馆650多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