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二、辨析题:46~48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
46.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
正确。
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对人的培养的总要求,规定培养人的质量规格。
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的具体要求。
两者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47.教学模式即教学方法。
错误。
教学模式是指用于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在课堂或其他场合教学的一种范型。
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所采取的方式。
教学模式具有概括化、理论化的特点,教学方法则具有具体的、可操作的特点。
教学模式包含了一定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等,属于较高层次。
48.思维定势总是阻碍问题的有效解决。
错误。
当新问题与原有问题的条件和解题要求基本相同时,定势能使人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减少探索过程,有利于问题解决。
当新问题与原有问题的条件和解题要求不相同时,定势使人习惯性地采取原先的方法去解决新问题,而不进行别的尝试,会阻碍问题解决。
三、简答题:49~54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49.简述影响学校德育实效的主要因素。
(1)学校内部因素,如指导思想与目标、课程与教学、校园文化、管理、德育的内容。
方法与途径、教师与学生、教育评价等。
(2)学校外部因素,如家庭和社会因素等。
50.简述课程目标制定的主要依据。
(l)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2)学生因素。
(3)学科发展。
(4)社会要求。
51.简述孔子的教师观。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以身作则。
(3)爱护学生。
52.简述美国1958年《国防教育法》颁布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历史背景:1957年苏联卫星升空引发美国朝野震惊,为适应与苏联进行国际竞争的需要,教育改革呼声高涨(国际背景);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质量差招致社会各界的广泛批评(国内背景)。
主要内容: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即“新三艺”)的教学;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强调天才教育;增拨大量教育经费。
四、分析论述题:55~57小题,每小题30,共90分。
55.试述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和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本内涵,并比较其异同。
【答案要点】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内涵是:(1)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过什么生活就受什么教育人;(2)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用生活来教育;(3)教育是为了改进生活。
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内涵是:(l)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2)学校生活要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吻合;(3)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吻合。
两者比较:(1)共同之处在于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2)不同之处在于,理论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影响不同;对“生活”的理解不同,陶行知强调的是现实社会生活,杜威强调的是体现社会精神的学校生活和儿童生活;对教育的理解不同,陶行知强调的是社会意义上的教育,杜威强调的是学校教育。
56.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其中蕴涵的教育思想,并围绕这种思想论述教育应如何主动回应现代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需求的挑战。
仅从数量上满足对教育的那种无止境的需求(不断地加重课业负担)既不可能也不合适。
每个人在人生之初积累知识,尔后就可无限期地加以利用,这实际上已经不够了。
他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
【答案要点】(1)这段文字所蕴涵的是终身教育思想。
终身教育思想主张教育在时间上贯穿人的一生,在空间上拓展到全社会。
(2)现代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对教育的挑战,如:社会变革的加速、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带来的社会信息化、科学知识和技术的进步等对教育的挑战;人口增长及人的寿命的延长、人们拥有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个人需要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等对教育的挑战。
(3)应对挑战的教育变革①教育观念的改变:树立大教育观,同等重视正规教育与非正视教育。
②教育体系的改变: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使教育贯穿人的一生。
③教育目标的改变:培养和提升人的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建设学习化社会,为所有人提供合适的教育。
④教育方式的改变:实施多样化的教育,促进学习者更加主动地学习。
57.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试述维纳(B.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并阐述如何根据这一理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案要点】(1)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结果有寻找原因的倾向,个体解释自己行为结果时的归因是复杂而多维度的,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个体今后的学习动机。
(2)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等因素。
这些因素又可以分别纳入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等三个维度之中。
(3)成败归因的内外源维度影响个体对成败的情绪体验;成败归因的稳定性维度影响个体对未来成败的预期;成败归因的可控性维度影响个体今后努力学习的行为。
(4)在教学实际中,学生往往将学业失败归因为能力不足,从而产生习得无助感,造成学习动机降低。
教师在归因训练过程中,对于那些学业失败的学生,应引导其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努力不足;同时,也应对学生的努力给予反馈,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努力的收获、体验到自己努力的有效性。
2008年二、辨析题:46~48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
46.教师个体专业化的过程就是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过程。
错误。
(2分)教师个体专业化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
教师资格证书是国家颁发给个人,允许其从事教师职业的一种资格凭证。
(4分)从事教师职业首先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但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并不等于成了一个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教师个体专业化是一个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
(4分)47.作为教师,不一定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但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错误。
(2分)教育目的是预期的教育结果,是国家、教育机构、家长、教师等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还包括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
(2分)教学目标是在某一阶段(如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过程中预期达到的具体结果,是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评价标准。
(2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这是确保教学有效的基本条件,但是仅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没有总的教育目的作为指导,教学工作就会失去意义和方向。
(4分)48.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观无明显差异。
错误。
(2分)虽然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认为知识是个体对经验的建构,但在知识的实质以及知识的建构过程方面,两人仍存在着明显的理论上的差异。
(2分)通常将皮亚杰的知识建构观称为认知的或个体的建构主义。
认知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以心理结构的形式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之中,这种知识是通过同化、顺化等过程,为个体所建构起来的。
(3分)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观则称为社会建构主义。
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在得以内化之前,以各种社会文化工具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而知识的内化则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
(3分)三、简答题:49~54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49.简述道德教育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是英国学者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侧重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德育模式。
(4分)该模式强调德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体谅,学会关心。
(4分)该模式通过使用一套包含大量社会情境问题的教材(《生命线》),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道德学习。
(7分)50.简要比较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三者的异同。
(1)共同点:三者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综合课程。
(3分)(2)不同点:三者对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程度不同。
(3分)相关课程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但不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3分)融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把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知识合并成一门课程;(3分)广域课程将各科材料依性质归到各个领域,再将同一领域的各科材料加以组织和排列,进行系统的教学,与相关课程、融合课程相比,其综合范围更加广泛。
(3分)51.简述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主张的基本含义。
(1)教育目的的确定、教育理论的探索应尊重儿童的心理活动规律。
(4分)(2)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应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按照“要素教育”的基本要求,实现教学内容的心理学化。
(4分)(3)以教学程序与学生认知过程的协调为基本要求,实现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
(3分)(4)教育者要适应儿童的心理时机,调动儿童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儿童独立思考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4分)52.分析美国进步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
(1)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未能与美国社会的持续变化始终保持同步,未能较好地适应美国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5分)(2)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存在局限性,如:过分强调儿童个人自由,忽视社会和文化发展对教育的决定与制约作用。
(5分)(3)改造主义教育和一些保守主义教育流派的抨击与批判,加速了进步教育的衰落。
(5分)四、分析论述题:55~57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55.分析下列材料所揭示的问题及其原因,并论述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进促进教学过程中的机会均等。
每个教师都意识到应努力为班内的所有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然而,群体教学中的实际情况与这种理想相差甚远。
对师生在课堂里相互作用所进行的观察表明:教师(十分无意识地)针对某些学生进行教学与讲解,而忽视了其他学生。
教师给予了某些学生更多的积极强化与鼓励,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以及回答问题,对待其他学生就并非如此。
一般说来,教师对班内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优秀生最为关注并给予最多的鼓励,班内半数较差的学生所得到的关注与帮助最少。
师生之间关系的这些差异使得一些学生得到了(其他学生所得不到的)更多的机会与鼓励。
【答案要点】(1)材料所揭示的问题是:教学过程中的机会均等是教育机会均等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多数教师能够意识到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实践中却难以做到。
(6分)(2)材料揭示了造成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影响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
由于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面向学生集体的教学组织形式,如何保证学生享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一直是班级教学中的一个难题。
(9分)(3)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上述局限,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改进课堂教学组织形式:(15分)①缩小班级规模,实行小班教学,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②压缩集体教学时间,增加个别辅导时间;③增加辅导教师,实施小班教学;④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发动学生辅导同伴;⑤按能力或兴趣分组,进行分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