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8-05现代新儒学发展的第四阶段

08-05现代新儒学发展的第四阶段

08-05:现代新儒学发展的第四阶段
自二十世纪末,现代新儒学的发展中心已逐渐由港台转向大陆。

1978年至八十年代末,这个阶段大陆的儒学研究,除了运用马克思主义以外,学者们还运用多种观点和方法对儒学进行再探讨和再评价,对儒学的价值判断由基本否定逐渐趋于肯定。

经过1980年代文化热之后,经港台新儒学“反哺”和十多年酝酿准备,大陆新儒学已渐成气候,一些中青年学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认同现代新儒学的价值,进入现代新儒学的阵营。

九十年代初至今,充分肯定儒学的态度已成为主流,自觉标举新儒学旗帜的代表人物有蒋庆、康晓光、盛洪、陈明等。

另外,一些不公然承认自己是新儒家,但其思想信仰已大部分认同现代新儒家学说的也很多,如武汉大学的郭齐勇,北京的陈来等。

他们的思想学术活动在海内外已产生一定的影响。

学者们讨论的主要话题是儒学的现代价值以及对儒学的现代阐释。

最值得注意的是,发展儒学的时代课题已经提上日程,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关于儒学创新的设想和方案。

2004年被称为“文化保守主义年”。

在这一年中发生的文化事件有:4月陈明在天津南开大学作题为《文化保守主义在当代思想版图上的位置与意义》的演讲,鼓吹“文化保守主义”,对该校历史系刘泽华教授的某些观点表示了异议,因而与刘泽华的学生发生了言语上的冲突,引发了刘门弟子与“原道”派的一场争论;5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华孔子学会组编、蒋庆选编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一套12册,并由此引发了持续数月的读经之争;7月蒋庆邀请陈明、盛洪、康晓光等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以“儒学的当代命运”为题会讲于贵阳阳明精舍,又称为“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峰会”;9月许嘉璐、季羡林、杨振宁、任继愈、王蒙等70余位文化名人签署并发表《甲申文化宣言》,引发了一场如何看待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的思想论争,有人讥其为1935年“本位文化宣言”的翻版;11月24日康晓光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作题为《我为什么主张“儒化”——关于中国未来政治的保守主义思考》的演讲,除继续宣传“立儒教为国教”的观点外,还明确提出了“用儒学取代马列主义”的主张;12月号称“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旗舰”的《原道》辑刊,以《共同的传统——“新左派”、“自由派”和“保守派”视域中的儒学》为题举办创刊十周年纪念座谈会,并将其舆论阵地扩展到“原道”文丛、“原道”译丛和“儒学联合论坛”网站。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前三代新儒家多具有一定的师承关系,以熊十力、牟宗三及其弟子一系为主,力倡儒家心性之学的复兴。

现代新儒家第四阶段的发展,即大陆新儒学的出现虽然与港台、海外新儒学有一定的承接关系。

但却是在更广泛的意义复兴儒学传统,他们普遍反对熊、牟一系新儒家仅将儒学局限于心性之学,由“内圣”开出“外王”来接纳西方的民
主与科学的做法。

他们提出了一整套“儒化中国”的理论、方针、原则和策略,认为儒学应在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全面复兴。

比起港台新儒学大陆新儒家显得更有创造性,也具有更强的意识形态性和现实针对性,实已成为当今中国保守主义的中心话语,成为一面政治和文化旗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