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题库,带答案的

马克思题库,带答案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库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哲学是( C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世界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 B )A.对于自然现象的基本观点 B.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C.对于人生意义的独特见解 D.对于社会问题的具体看法3.现代西方哲学的两股主要思潮是(C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D.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4.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是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

这是一种( D )A.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B.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C.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C )A.否认物质的客观性B.否认物质的可知性C.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6.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 B )A.广延性 B.持续性C.绝对性 D.规律性7.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D )A.运动是内容,物质是其形式B.运动是现象,物质是其本质C.运动是暂时的,物质是永恒的D.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8.《诗经》上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就是说,高的堤岸可以变为深谷,深谷也可以变成丘陵。

这是一种( A )A.朴素辩证法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9.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10.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C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C.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顺序和形式11.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 D )A.抓事物的主要矛盾B.确定事物的质C.认识事物的量D.把握事物的度12.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C )A.风来雨至 B.冬去春来C.摩擦生热 D.电闪雷鸣1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D )A.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B.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C.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14.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B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 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 D.人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15.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这是因为( B )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C.群众是意见都是正确的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16.下列选项中,属于理性认识不同于感性认识的特点的是( D )A.直接性 B.主观性C.摹写性 D.抽象性17.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 D )A.地理环境B.生活习惯C.伦理道德D.物质生产18.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 )A.生产关系 B.家庭关系C.政治关系 D.思想关系19.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B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C.产品的分配形式D.产品的交换形式20.社会意识是( A )A.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对政治状况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D.人民群众愿望的表现21.社会意识是( A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C.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D.人类自我改造的过程22.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序列的是( C )A.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B.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C.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D.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23.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 C )A.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B.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4.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 B )A.根本动力 B.直接动力C.最终动力 D.唯一动力25.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根源于( A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C.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D.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26.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就要坚信( D )A.群众有自发的社会主义觉悟 B.群众有高度的改革开放自觉性C.群众运动具有天然合理性 D.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27.“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

这种看法是( A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B.机械决定观点C.历史宿命论观点D.历史循环论观点28.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属性在于( C )A.人的自然属性 B.人的道德属性C.人的社会属性 D.人的精神属性29.人生理想是人为自己设定并为之奋斗的长远目标,是人所憧憬和向往的美好未好,其根基是( D)A.个人的政治态度B.个人的主观意志C.个人的文化素质D.现实的社会实践30.人的社会价值是指(C )A.人的社会地位和威信 B.人的社会职务和权力C.人对社会做出的贡献 D.人对社会提出的需求31.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诸环节中,其决定作用的是( A )A. 生产B. 分配C. 交换D. 消费3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B )A. 重商主义B. 古典政治经济学C. 庸俗政治经济学D. 空想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33. 解决商品内在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关键是( B )A. 货币的出现B.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划分C. 商品交换的实现D. 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34. 执行价值尺度指职能的货币是( A )A. 观念上的货币B. 现实的货币C. 足值的金属货币D. 纸币35. 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A )A. 社会劳动为尺度B. 私人劳动为尺度C. 简单劳动为尺度D. 抽象劳动为尺度36.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 A )A. 劳动力成为商品B.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C. 工人的劳动时间必须超过一定点D. 价值增殖既不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37.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C )A. 创造劳动力的价值B. 转移劳动力价值C. 创造剩余价值D. 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38. 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是( C )A. 获取绝对剩余价值B. 获取相对剩余价值C. 获取超额剩余价值D. 降低劳动力价值39.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是 BA. 剩余价值B. 资本积累C. 资本集中D.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40. 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工资是( C )A. 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B. 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C. 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D. 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新价值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因为它( ABD )A.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C.使哲学发展到了顶峰D.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2.下列说法中,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要求的有(ACD )A.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B.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C.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3.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 AB )A.普遍联系的观点B.永恒发展的观点C.对立统一的观点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4.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这一哲学道理的有( ABD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水滴石穿,绳锯木断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5.感觉和概念的区别在于( ABC )A.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形式,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形式B.感觉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C.感觉具有直接性,概念具有间接性D.感觉不可靠,概念真实可靠6.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ACD )A.人口因素 B.民族构成C.生产方式 D.地理环境7.下列各项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的有( ABCD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C.渗透性因素D.准备性因素8. 大量资本输出对资本输出国带来的严重后果是(AD )A. 使本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B. 促进了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C. 使输出国变成了食利国D. 造成大量资本外流9.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主要体现在(ABCD )A. 贸易领域B. 投资领域C. 金融领域D. 生产领域10.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主要表现在(AB )A. 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的B. 人们既不能消灭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C. 人们在客观的经济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D. 人们可以利用经济规律能动的改造世界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1.简述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及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

地理环境作为劳动对象不断的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

2.简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P5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变化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的性质发生变化。

二者的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发展的必然结果;新的质变为量变开辟新的道路;二者互相包含、渗透。

3.简述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的含义及主要表现。

P98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的含义: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主要表现: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4. 简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垄断不能消除竞争。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请任选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题评分。

每小题10分,共20分)1.试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说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在事物发展的众多矛盾中必然有一个起主导作用,那么起主导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居于次要地位的矛盾属于次要矛盾。

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转化。

这要求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抓主要矛盾,同时也不能轻视其他次要矛盾。

2.试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以及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对于执政党建设的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