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整体思路介绍

部编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整体思路介绍

科重要学者鼎力相助和支持。 • 学科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大力配合。
提纲
一、课程本质与目标 二、教材编写理想 三、教材编写立意 四、教材总体框架
一、课程本质与目标
课程到底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探讨,其实是 个永无止境的话题。既有“一脉相承”的坚守,更 有“与时俱进”的追求。
《道德与法治》课程立什么德?树什么人? 着眼于内容构成,《道德与法治》立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之德;着眼于培养目标,《道德与法治》 育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之人。
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讨论本课程立什么德的话题,可以明 确做出这样的论断:概而言之,就是要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德。
• 如果说“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 ”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总目标,
那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出炉, 就为中国教育树什么人勾画出了基本的轮廓。 ◆ 如果说学生发展素养是学校树人的价值表达, 那么学科核心素养就是课程树人的价值表达。
普世价值与核心价值
• 所谓普世价值,不分领域、超越宗教、国家、民族,出于人类的良知与理性的价 值观,没有共同奉行的标准。以普世价值的名义无法涵盖、也无以阐明“大德育” 课程的中国特色 —— 用普世价值主导课程目标,难免落入“改旗易帜”的陷阱。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 这个“核心”决 定了课程整合的格局。总结课程发展的基本经验,唯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 能统领、统筹课程立什么德的全部要义。
课程性质:初心不改
• 核心价值:这是一门进行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课程。(政治立场、方 向)
• 基本功能:这是一门提高学生社会参与能力的课程。(思想与心理品 质)
• 培养目标:这是一门培养当代中国公民思想道德素养的课程。(道德 观念与法律意识)
◆ 就课程性质的把握而言,纵然课程名称一再改变,即便现在叫《道 德与法治》,其课程设置的根本意义和价值,一脉相承、初心不改。
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整 体思路介绍
• 我们为何出发,我们去向何方。 • 我们如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 我们怎样初心不改,继续前进。
• 2012年3月18日,受教育部委托,编写工作正式启动。 自始至终:
• 教育部领导及相关部门直接领导。 • 中央领导直接关怀和指导。 • 中央有关部委办及相关专家多次严格审查。 • 教育学、政治学、法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学
◆ 你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中国就——。
二、教材编写理想
一套说真话的教材 以道德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的教材 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教材 走向深度学习的教材
• “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我很担心, “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时代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
• “我想将一位学者的话送给亲爱的学弟学妹——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 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 ,中国便不再黑暗。”
链 接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总体框架
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
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
面。综合表现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
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
创新等九大素养,具体细化诚信友善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第一类
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聚焦素养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 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 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就在于它不是依 赖直接经验获得的,而是体现综合性品质的“教养”。 ◆ 当前,以培育核心素养主导学科树人的目标,业已成为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的标志性追求。
政治认同-有信 仰 理性精神-有思 想 法治意识-有尊 严 公共参与-有信 仰
课程树人的价值
着眼于育人使命,把握学科核心素养四个要素的独特价 值,可分别归结为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当 然,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内容上相互交融、在逻 辑上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在公民培养的 框架中,共同展现着德育课程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
名称的故事:课程沿革的轨迹
• 小学:思想品德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道德与法治
• 初中:分科 思想政治 思想品德 道德与法治
• 高中:分科 思想政治(主义 常识 生活)
• 统称:政治课 德育课程
◆ 名称的变化伴随着六次大的调整,始终是“大德育”的概念;所谓德育 课程,其实是涵盖政治、思想、道德、法律、心理等德育元素的共同体。
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 “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 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 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 ;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 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中国学生发 展核心素养 (征求意见
稿)
第二类
第三类
一、社会责任 二、国家认同 三、国际理解 四、人文底蕴 五、科学精神 六、审美情趣 七、学会学习 八、身心健康 九、实践创新
1.诚信友善 2.合作担当 3.法治信仰 4.生态意识 5.国家意识 6.政治认同 7.文化自信 8.全球视野 9.尊重差异 10.人文积淀 11.人文情怀 12.崇尚真知 13.理性思维 14.勇于探究 15.感悟鉴赏 16.创意表达 17.乐学善学 18.勤于反思 19.数字学习 20.珍爱生命 21.健全人格 22.适应发展 23.热爱劳动 24.批判质疑 25.问题解决


信仰、思想、尊严、担当

所谓信仰,是指基于共同理想的信仰,即政治认同的理想 信念;所谓思想,是指源于科学理论的思想,即理性精神的结 晶;所谓尊严,是指凝结着自由、平等、公正价值取向的尊严 ,唯有法治才能使人拥有这样的尊严;所谓担当,是人民行使 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和义务,也是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责任担 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