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正渗透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正渗透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正渗透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前景摘要正渗透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膜技术以其低能耗、耐污染的特点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且在海水淡化、绿色能源、航空航天、食品浓缩等多个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本文从正渗透技术概述、特点、影响因素和工业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正渗透膜;汲取液;海水淡化目录第1章前言 (1)第1.1节正渗透技术概述 (1)1.1.1正渗透技术原理 (1)第2章正渗透过程 (3)第2.1节正渗透膜的选择 (3)2.1.1正渗透膜的结构 (3)2.1.2正渗透膜的特点 (3)第2.2节浓差极化现象 (4)2.2.1浓差极化的分类 (4)2.2.2浓差极化的影响 (4)第2.3节汲取液的选择 (5)2.3.1汲取液的特点 (5)2.3.2汲取液的分类 (5)第3章正渗透过程的影响因素 (7)第3.1节正渗透过程实现的条件 (7)第3.2节正渗透过程的影响因素 (7)3.2.1 膜进水方向的影响 (7)3.2.2 原料液与汲取液浓度的影响 (7)3.2.3 温度的影响 (7)3.2.4 流速的影响 (8)第3.3节正渗透膜污染 (8)第4章正渗透技术的应用 (9)第4.1节正渗透过程的特点 (9)第4.2节正渗透过程的工业应用 (9)4.2.1 海水淡化和软化 (9)4.2.2 废水和垃圾渗出液的处理 (10)4.2.3 正渗透膜生物反应器 (11)4.2.4药物控制释放过程 (12)第5章结论 (13)参考文献 (14)第1章前言第1.1节正渗透技术概述随着人口膨胀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的出现,水危机以及能源紧张已经成为目前阻碍全球发展的一大难题[1]。

众所周知,水与能源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清洁水是产生能源必不可少的来源之一,而清洁水的生产又需要消耗能源。

各个国家都在不断的探索新的技术以缓解水危机和能源紧张带来的发展问题,其中正渗透技术就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现阶段在水处理、能源开发、生命科学等方面,该技术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

国内在正渗透技术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几年部分学者也开始了正渗透技术方面的研究与探讨[2-4]。

1.1.1正渗透技术原理正渗透(Forward Osmosis),也称为渗透,是一种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物理现象。

以水为例,在FO过程中,水透过选择性半透膜从水化学势高的区域(低渗透压一侧)自发地传递到水化学势低的区域(高渗透压一侧)[2]。

如果将水和盐水两种渗透压不同的溶液用半透膜隔开,水就会自发的通过半透膜从水侧扩散到盐水侧,使盐水侧的水位不断提高,直至两侧液体的液位压差等于膜两侧的渗透压差时停止。

反渗透过程是在盐水侧施加一定的压力克服渗透压,使得水从盐水侧扩散到水侧。

如果盐水侧施加的压力小于两种液体的渗透压差,水仍然从水侧扩散到盐水侧,而这一过程成为减压渗透或者压力阻尼渗透,它也是一种正渗透过程[3]。

几种渗透过程示意图如图1·1。

图1·1 正渗透、压力阻尼渗透、反渗透过程原理示意图正渗透技术的驱动力是两种溶液的化学势差或者渗透压差本身,无需外加压力,具有低能耗、低膜污染、不易结垢[5]等特点,在脱盐、浓缩、能源和水净化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第2章正渗透过程第2.1节正渗透膜的选择2.1.1正渗透膜的结构正渗透过程的核心是正渗透膜。

任何一种选择性透过膜都可以作为正渗透膜使用,可分为生物膜和合成膜两类。

1748年法国学者Abbe Nollt利用猪膀胱进行渗透试验,许多植物的外皮等部位内部具有多孔结构,也可作为半透膜使用。

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醋酸纤维素膜;40年代离子交换膜得到开发和利用;50年代,加拿大学者Sourirajan等开始了反渗透膜分离技术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后来陆续发现了醋酸纤维素膜、芳香聚酰胺膜等等[6]。

渗透膜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层为疏松多孔结构,叫做支撑层;外面有一层较致密的皮层,叫做选择层或者分离层。

膜的选择性来自于皮层的选择性透过。

衡量渗透膜性能的指标有水通量、盐截留率、分离效率等。

HTI公司的正渗透膜截面照片如图2·1。

图2·1 HTI公司的正渗透膜的SEM截面照片2.1.2正渗透膜的特点实践证明[2],理想的正渗透膜应当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膜的皮层尽可能致密。

致密的皮层可以减少汲取液中的盐的反向渗透混量,同时可以保证较高的盐截留率;(2)多孔支撑层应当尽可能的薄,空隙率要低。

支撑层越薄,物质的传质阻力越小,水通量就越大;同时支撑层的空隙率低,可以有效的减小膜内的浓差极化现象;(3)膜材料的亲水性要好。

亲水性的膜材料可以提高水通量,同时提高膜的抗污染能力;(4)膜应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

机械性能好的膜可以延长其使用寿命,降低生产成本;(5)具有较强的抗化学腐蚀性以及较宽的pH值适用范围。

正渗透膜要求对原料和汲取液能够保持化学稳定性,这样当用膜进行污水处理、海水淡化等应用时才能保证膜的结构不被破坏。

第2.2节浓差极化现象2.2.1浓差极化的分类在影响膜水通量和分离效率的众多因素中,浓差极化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浓差极化又可以分为外浓差极化和内浓差极化两种。

在渗透压的驱动下,待浓缩溶质传递到膜的表面,被截留的溶质在膜表面附近不断的聚集,结果使得膜表面处的溶质浓度远远高于其在溶液本体中的浓度,这种在膜表面外部发生的浓差极化现象成为外浓差极化,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正渗透过程中,在以压力为推动力的膜过程中也会发生;内浓差极化通常发生在非对称性的多孔支撑层的空隙内部,内浓差极化是正渗透过程中所特有的现象[6]。

正渗透膜若用对称性均质膜,则只发生外浓差极化,当原料液流经膜的选择性分离层时,溶质在皮层上聚集,发生浓缩性的外浓差极化,该极化现象使原料液侧膜表面的渗透压提高,从而使有效渗透压差降低。

与此同时,膜的另一个接触面的汲取液被从原料液侧渗透过来的水不断稀释,导致膜表面处汲取液浓度和渗透压降低,这是稀释的外浓差极化。

2.2.2浓差极化的影响无论是浓缩性的外浓差极化还是稀释性的外浓差极化,都会使主体溶液的实际渗透压差降低,造成水通量的降低。

外浓差极化现象带来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增加膜表面的液体流速的方式减小,溶液以湍流的方式在膜表面流动,可以使边界层厚度减小,从而减小浓差极化。

由于正渗透过程是在无压条件下进行的,外浓差极化并不是膜通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而且正渗透膜大多数为非对称性膜或者复合膜,它们都是由疏松的多孔支撑层和致密的选择性分离层组成的,Mehta和Loeb对浓差极化现象在正渗透过程中的影响作了详细的研究,研究结果表面内浓差极化才是正渗透过程中导致膜分离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7]。

目前正渗透膜主要是非对称膜,由于正渗透过程中在膜的多空层和支撑层发生的内浓差极化使得过程的实际通量要远小于预期值。

商业化的正渗透膜采用开孔率50%的聚酯网丝作为支撑层,比传统的反渗透膜具有更高的正渗透性能。

近几年,研究人员通过开发低结构参数的中空纤维膜或者平板支撑膜,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低内浓差极化、高水通量、高截留率的正渗透膜[8]。

第2.3节汲取液的选择2.3.1汲取液的特点在正渗透过程中,与膜同等重要的是汲取液。

如前所述,正向渗透膜过程的推动力是汲取液与原料液的渗透压差,所以汲取液的选择和构成也是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它要与原料液之间有足够的渗透压差,使纯水源源不断地渗透过来,同时不对膜的结构、性能和纯水质量造成影响;此外,还应能采用较简单的方法从中分离出纯水,以获得淡水[9]。

汲取液中的溶质叫做汲取溶质,理想的汲取溶质应该具备以下条件:(1)能产生较高的渗透压,即在水中应该具有较高的溶解度,因而应该具有较小的分子质量;(2)无毒性,在纯水中能够安全稳定的存在;(3)化学性质稳定,即不能与膜发生化学反应;(4)在制备纯水的过程中,应该能方便且经济地将汲取液与纯水进行分离并且能够重复使用。

2.3.2汲取液的分类根据可否回收并循环利用,将现有的汲取液分为两种类型。

(1)直接利用型葡萄糖溶液是直接利用型汲取液的代表。

HTI公司开发的正渗透滤水器就是采用可食用汲取液糖类或饮料粉。

当把滤水器浸没到水体如盐水、污水等中时水将渗透过正渗透膜进入到汲取液中,被稀释的汲取液可供人体直接饮用,并且富含营养物质与矿物元素,而水体中的污染物,如悬浮固体有机物等被截留下来。

目前这一类产品仅用于军事远征探险、灾害救援及娱乐等领域,应用范围较窄,并且可应用规模较小,不适合大规模的水处理工程。

(2)循环利用型这一类汲取液又可以细分为磁性汲取液、有机化合物汲取液、无机化合物汲取液等。

这一类汲取液可以重复循环利用,但随着回收再使用次数的增多,通常会影响汲取液的渗透压和膜的通量等,存在成本高和使用次数有限等问题[10]。

第3章正渗透过程的影响因素第3.1节正渗透过程实现的条件正渗透膜和渗透驱动力是正渗透过程能够实现的两个必要因素,而且在正渗透过程中,使水通量比理论值低的主要原因是内浓差极化现象。

因此,所有影响这三者的因素都会对正渗透过程产生作用。

第3.2节正渗透过程的影响因素具体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因素[11]。

3.2.1 膜进水方向的影响膜的进水方向不同,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浓差极化现象。

研究表明两种浓差极化现象对水通量的影响差别很大[12]。

所以在不同的体系中,选择不同的进水方向。

在水纯化与脱盐的应用中,选择原料液面向正渗透膜的活性分离层的进水方式较好。

3.2.2 原料液与汲取液浓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原料液浓度不变的情况下,汲取液浓度增大时,渗透压差增大,从而使得水通量增大;但是当汲取液浓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水通量反而下降,这是由于当汲取液浓度很高时,浓差极化现象加剧,使得水通量的降低至大于渗透压差增大带来的水通量的升高值,故净水通量降低[13]。

同样,固定汲取液浓度,当原料液的浓度增大时,同样会有相似的情况出现。

在实际过程中原料液不能选择,应当根据水通量的需要选择汲取液。

3.2.3 温度的影响在反渗透过程中,温度升高,使得水的粘度降低,扩散系数提高,因此水通量会增大。

然而在正渗透过程中,温度升高除了降低水的粘度,提高扩散系数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对内浓差极化的影响。

McCutcheon[14]等人考察了温度对稀释的内浓差极化和浓缩的内浓差极化的影响。

得到的结果是,温度升高,内浓差极化降低,水通量提高。

但是并不是越高越好,因为当水通量增大到一定程度以后,反而会加重内浓差极化。

故在正渗透过程中,温度的选择特别重要。

3.2.4 流速的影响外浓差极化和内浓差极化现象一直存在于正渗透的运行过程中,从而降低水通量;为了提高水通量,要尽量减小这两种极化现象。

内浓差极化由于在膜的内部结构中形成的,所以不容易减小。

相关主题